更多“惩办就意味着严惩,必要时可以不依法定罪量刑。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法院在审理一起杀人案件中,仅有被告人在公安阶段的认罪供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适用自认规则,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B.如果有其他的间接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C.属于直接证据,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D.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参考答案:BD

  • 第2题:

    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


    答案:对
    解析:

  • 第4题:

    惩办就是一律要严惩,宽大就是宽大无边。 (  )


    答案:错
    解析:
    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宽大也不是宽大无边,而是按《刑法》规定,对那些社会危害不大,能够认罪悔改的犯罪分子,实行宽大处理。

  • 第5题:

    简论《唐律》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答案:
    解析:
    《唐律》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包括:
    (1)区分公罪与私罪。《唐律》规定官吏因公事而犯罪的为“公罪”;对非因公事而犯罪的为“私罪”。“公罪”处刑从轻,“私罪”处刑从重。
    (2)共同犯罪,以造意为首。《唐律》把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称为“共犯罪”。对共犯罪区分首犯与从犯,“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造意是指“倡首先言”的行为,造意者为首犯,随从者是从犯,其罪减首犯一等。但是,在家庭共同犯罪中,以家长为首犯;在职官共同犯罪中,以长官为首犯。
    (3)合并论罪从重。《唐律》规定凡一人构成两个以上犯罪,实行“以重者论”的原则。也就是采用重罪吸收轻罪,刑不累加的原则。即两罪轻重不等,只科重罪,不计轻罪;二罪相等,从一罪处刑。如一罪先发而且判决,后又发现他罪,若二罪相等,维持原判,若后罪重于前罪,则通计前罪以充后数。
    (4)自首减免刑罚。《唐律》规定自首者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要求赃物要如数偿还。对于自首不尽或不实者,则按“不实”或“不尽”之罪处刑。同时规定谋反等重罪,以及诸如伤害、强奸、损坏官文书、官印等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都不能适用“自首原罪”原则。
    (5)类推原则。《唐律》规定,对法无明文规定的犯罪,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罚处刑的规定,比照从轻处断。凡应加重处罚的犯罪,则列举轻罚处刑的规定,比照从重处断。
    (6)老幼废疾减刑。《唐律》主张对老幼废疾者,分别三种情形实行减免刑罚:1)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废疾者,犯流罪以下,收赎。2)80岁以上10岁以下以及笃疾者,犯反逆、杀人罪应处死刑的上请;盗窃及伤人者,收赎;其余犯罪皆不论。3)90岁以上7岁以下,虽犯死罪,不加刑。
    (7)累犯加重。对于盗窃、强盗犯罪按累科、累论加重处罚。《唐律》规定,前后三次犯应处徒刑的罪,不是以其中一个重罪处刑,而是处以上一种刑罚的流刑二千里。其他犯罪均以此类推。
    (8)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唐律》中规定了贵族官员的封建等级特权原则,集中表现为议、请、减、赎、当等方面。
    (9)同居相隐不为罪。凡同财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外孙、孙媳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皆可相互容隐其犯罪,部曲、奴婢可为其主人隐罪(但主人不为他们隐)。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其罪刑减凡人三等处理。但谋反、谋大逆、谋叛者,不用此律。
    (10)良贱相犯依身份论处。以良犯贱依法可减轻,或不予处刑;以贱犯良则较常人加重处删。此外,卑幼对尊长,奴婢对主人,即使预备犯罪也按真罪处理。
    (11)化外人有犯。《唐律》规定,同一国家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家侨民相犯或唐朝人与外国人相犯,则按照唐律处刑,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 第6题:

    判例法实际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所以判例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中,“惩办”的含义是()。

    • A、惩办并不是指对刑事犯罪分子一律要严惩
    • B、对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定罪量刑
    • C、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危害后果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 D、对刑事犯罪分子,依照法律规定,在量刑幅度以内从重处刑

    正确答案:A,B,C

  • 第8题:

    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正确答案:(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这表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考虑用刑问题。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灵活地运用刑罚手段。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断狱时,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程序,谨慎测度罪犯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西周统治者将犯罪主观动机与对社会危害性结合起来考虑。  
    (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
    (5)刑罚世轻世重:即所谓的:“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意思是说,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其适用须有节度,不能一味的使用重刑手段。

  • 第9题:

    简述汉朝刑事立法中定罪量刑原则。


    正确答案: (一)刑事责任年龄最低和最高年龄区别:八岁以下,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七十岁以上;七岁以上,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八十岁以上。根据犯罪情节,确定科刑轻重。一般劲刑、免刑,这些人因“矜老怜幼与正常人在处刑上有区别。反映“德主刑辅”。
    (二)亲亲相首匿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不受法律追究或轻免刑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后来封建法律继承。
    (三)先自告除其罪汉自首叫自告,犯罪者在罪行未被发觉以前,自己到官府报告犯罪事实,可以免其罪。
    (1)数罪并罚,只免除自首之罪
    (2)犯罪集团出划策者,自首也不免。
    (3)杀伤父母、奴伤主等不免。
    (四)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保护汉官员法律特权。公侯及其嗣子、官吏三百石以上享受有罪“先请”特权,一般减刑或免刑。

  • 第10题:

    多选题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中,“惩办”的含义是()。
    A

    惩办并不是指对刑事犯罪分子一律要严惩

    B

    对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定罪量刑

    C

    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危害后果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D

    对刑事犯罪分子,依照法律规定,在量刑幅度以内从重处刑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忏悔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一项分化、瓦解和改造犯罪分子的有效刑事政策

    B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出发点是不枉不纵

    C

    惩办并不是指对刑事犯罪分子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

    D

    在惩办的前提下讲宽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惩办就意味着严惩,必要时可以不依法定罪量刑。(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 第14题: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中讲的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中讲的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忏悔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 第15题:

    惩办就是要一律严惩。( )


    答案:错
    解析: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出发点是:惩办少数,改造多数,讲究策略,区别对待。惩办并不是—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宽大也不是宽大无边,而是按《刑法》规定,对那些社会危害不大,能够认罪悔改的犯罪分子,实行宽大处理。

  • 第16题:

    《法经》中的《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后来的名例律。 (  )


    答案:对
    解析:
    《法经》中的《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作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演变为名例律。

  • 第17题:

    仅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A

    B



  • 第18题:

    以下关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一项分化、瓦解和改造犯罪分子的有效刑事政策
    • B、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出发点是不枉不纵
    • C、惩办并不是指对刑事犯罪分子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
    • D、在惩办的前提下讲宽大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仅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 A、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
    • B、一般可以影响定罪和量刑
    • C、一般不影响定罪和量刑
    • D、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单选题
    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A

    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

    B

    一般可以影响定罪和量刑

    C

    一般不影响定罪和量刑

    D

    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惩办就是要一律严惩。()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秦朝定罪量刑的原则。

    正确答案: 1.确定刑事责任年龄,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区分故意和过失,故意处刑重,过失处刑轻;
    3.区分有无犯罪意识,以有无明确的犯罪意识作为认定是否犯罪的依据之一;
    4.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刑;
    5.集团犯罪、累犯加重。集团犯罪一直是秦朝刑法惩处的重点,五人以上为集团犯罪,对集团犯罪的惩罚大大重于单个人犯罪;
    6.自首减刑,消除犯罪后果减刑;
    7.诬告反坐,对于诬告者,处以诬告他人所犯的罪的刑罚;
    8.连做。即一人犯罪,全家、邻里或其他有关的人连同受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