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如何?如何改变?有什么好的建议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有什么好方法?


    努力学习

  • 第2题:

    3、对于如何保守国家机密你有什么建议?


    1.不带旅游者进入机要部门和保密单位 2.不得擅自带领旅游者进入保密单位,军事禁区参观游览 3.不泄露旅游团收费细目,注意企业秘密 4.不带旅游者去旅行社办公室,不谈内部情况 5.涉外场合不携带内部文件

  • 第3题: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


    (一)我国近代旅游的发展状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列强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涌现了各种浪潮。一些仁人志士奔走江湖,为救国救民而贡献力量。同时,清朝政府一些人士也意识到中国的处境,采取各种革新办法,举办学堂,培养人才。特别是19世纪末,大批中国有志人士出国留学,也开启了近代社会中国修学旅游的浪潮。1906年,我国官费、自费留学生达到8000多人。除此,当时政府也组织官员出国进行考察访问,也有人出国开展商贸活动。并且随着出国人士的增加,华人华侨增多,也参与回国探亲访友、投资经商等活动,人与人间的交往变得频繁与密切。20世纪初,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也吸引了众多外国人,以传教士为主。随着中外人员交往的增多,国外的一些旅行服务公司如美国运通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在发达城市开展业务。在此种情形下,1923年8月,经过北洋政府批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银行家陈光甫先生决定在该银行内开设旅行部,负责国人旅行事务、代定火车票 等,虽然该旅行部工作人员只有几人,规模小,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具有旅游服务性质的机构。1924年,该旅行部举办了上海通往杭州的第一批国内旅游团。1925年,又组织我国第一次出国旅行活动,即赴日“观樱”旅行团。1927年,该旅行部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具有宣传与介绍性质的《旅行杂志》,让国人对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等有了一定的了解。1927年6月,该旅行社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专门负责各种旅游事务,并且随着业务的开展,在国外多国设立办事机构,推动我国近代旅游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战争等因素,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并没有能够顺利展开,旅游者人数也不成规模。 (二)我国现代旅游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贯彻侨务政策,成立了第一家国营旅行社——华侨服务社,主要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和观光游览活动。这一时期的旅游业的主要工作是政治性接待,参与旅游的人员也以海外侨胞为多,同时也有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50年代,一些自费来华的外国人逐渐增多。随着我国与亚非国家国际关系的变化,西方国家来华访问的人数也是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发生转移,对外开放与交流日益显得重要。而旅游业作为国家创汇与开展对外交往的一个渠道,其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家和政府重视。旅游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逐渐上升。同时,改革开放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在社会经济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中,人民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其对待旅游的心态也在变化,并且产生旅游的需求。随着我国旅游政策的不断变化,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者参与人数上升,1999年实行黄金周假日制度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旅游者大军,我国旅游业也获得了长足进展。 在我国现代旅游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主要表现在旅游普及化、交通工具现代化、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多样化、旅游类型丰富化等方面。同时,旅游者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得能力上升,旅游者的旅游权益保护意识增加,也使其对旅游质量的要求增加。我国现代旅游与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更加同步,也更加有特色。

  • 第4题:

    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劳动力流动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如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四大流向:一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三是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四是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流动的范围也将打破各种界限,逐步扩大,由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企业之间流动;由省市内部流动发展到省市之间流动;由国内流动发展到国际之间的流动。
    1.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流动,不实行跨区域流动;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实行跨区域流动。
    2.城乡劳动力流动整体现状
    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这里所讲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1.32亿,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8000-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2.2亿之间,占农村劳动力总资源的40%还多。
    3.劳动力流动特点:
    (1)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均在加强。
    (2)社会网络对迁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3)省际间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
    (4)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5)劳动力自我预期提高
    应采取的对策:
    1.城市改革政策
    (1)坚定不移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劳动力流动的指导性障碍。改革的难点是剥离户籍制度背后的城市偏向性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
    (2)改革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3)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工平等参与就有竞争,平等地享受劳动权利和劳动保险,消除城市就业歧视。
    (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首先,国家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项大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和各地发展规划;其次,要以县城、中心镇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集中地为依托,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积极推荐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体制。
    2.新农村建设政策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这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下尤其是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其次,要对农村学龄儿童实行强制性九年义务教育,鼓励完成高中教育。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是实现“村村通”工程。并且可以将资金重点用在通电和通广播电视工程上,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观念转变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一要重视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二要稳定和维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劳动力不能取消或随意收回其土地经营权,一消除劳动力外出的后顾之忧;三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要鼓励土地流动和转包;四要积极谈说和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宅基地置换制度,降低农民在城市置房的成本和迁移成本。
    (4)因地制宜地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允许农民到就近的集镇建房。房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涉及到农民收入和消费,又涉及到是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推动经济增长,值得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
    (5)加强政府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体系。
    (6)发展职业中介,规范劳动力迁移网络。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
    解决对策:
    1、在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方面:
    A.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对政府来说,应加强职业信息系统和中介机构的建设,降低劳动力在流动中的成本支出。对个人来说,不仅要考虑现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比较,还应考虑流动成本的可能变动,遵循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动用可能的资源以支持合理有序的流动,降低流动成本。
    B.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鼓励在有过剩劳动的地区创造就业岗位,通过采取发放迁居津贴,在工资、雇用上优惠鼓励企业到劳力过剩地区投资等办法,把财政援助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
    C.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将参与流动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二是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和各行业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三是在现行户籍制度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考虑在流动人口中首先推行工伤、医疗保险,最后逐步实现本地户籍人口与流动劳动力人口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
    D.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劳动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建设;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
    2、在户籍制度和城市化管理改革方面:
    E.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的状况,首先推动劳动力在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继而推动劳动力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实现良性对流。
    F.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

  • 第5题:

    不可更新资源有哪些?我国这些资源的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如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