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形成,并进一步比较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关于产业组织的观点。


    正确答案: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几乎不约而同地同时问世。琼罗宾逊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在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变异及绩效,从而对市场结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3、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1940年克拉克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反映了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而为了研究现实条件下缩小这种背离程度的方法和手段,就有必要明确有效竞争的概念。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延伸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首先,两者坚持的理论观点不一样。哈佛学派所依据的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基础,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和完全竞争状态的接近,经济基本上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即所谓“生存检验”的过程。他们主张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的条件上,并认为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政策干预加以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均衡,尽管这样的市场均衡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干预的竞争过程。

  • 第2题:

    以下属于产业经济理论的有

    A.产业结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

    C.产业关联理论

    D.产业发展理论


    C.中心-外围理论;D. 绝对优势理论

  • 第3题: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


    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 · 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共著的 《 产业经济学 》 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在他的名著 《 经济学原理 》 中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 ( 劳动、资本和土地 ) 的基础上,提出了 “ 组织 ” 这一第四生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 “ 内部经济 ” 与 “ 外部经济 ” 、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 1932 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 《 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 》 一书,详尽分析了 20 年代到 30 年代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从而造成经济力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 1933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 《 垄断竞争理论 》 和 《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 ,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互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 张伯伦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其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以垄断因素的强弱程度为依据,对市场形态作了分类,把市场划分为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多种类型,总结了不同市场形态下价格的形成和作用特点。他还着重分析了垄断竞争、同类产品的生产者集团和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品差别化、过剩能力下的竞争等问题。 • 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 第4题:

    试举例论述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他的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论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本体论研究》、《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等。其中《文学的艺术作品》最著名,是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作。在早期师从胡塞尔的六年中,英伽登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作了精深研究,并接受这一理论。认为现象学强调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的意向方式问题,有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由物质、形式、存在三方面组成的本体论,确立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意向性对象,进行本体论研究。英伽登在认识论上基本遵循胡塞尔的思路,即把“意向性”作为自己哲学、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但在本体论上却与之相反,而趋向实在论。正唯此,英伽登对本体论十分重视,认为本体论研究应先于现象学研究。英伽登在艺术本体论研究中,接受胡塞尔学说中的可取部分。首先,他直接从作品本身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现象学美学和文艺理论;其次,他将现象学“还原”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对艺术作品的本质结构和审美经验的完整过程加以描述;再次,他强调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将艺术看作是纯意向性客体,将艺术活动看作纯粹意向性行为,但同时,他又不同意胡塞尔否定有独立于主体意识的客观对象的说法,而坚持作品尽管是一个意向性对象,但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因为,艺术作品本体同观者意识的“具体化”既相联系,又有本质不同。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 第5题:

    论述题:试结合教育理论和幼儿园教育实际阐述学前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