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激励机制理论框架及其约束条件.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背景。


    参考答案:

    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与之相区别的是名义需求,这种需求只是一种愿望而没有支付能力。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经济的产量水平和就业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理论体系:①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是常态,而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因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短期内波动不定。考虑到资本成本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增加而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就出现了随投资增加而趋于递减的趋势,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种情况使投资的增加受到严重限制。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流动偏好规律使人们必须得到利息才肯放弃货币,因而使利率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会妨碍投资的增加。②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支出而对货币的需求。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预防意义紧急支出而须持有货币的需求,就是说,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边保存一定量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用,这些货币以后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等是大致确定的。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在货币与生利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而保留一定量货种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拥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贮藏价值或财富,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③正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是常态,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干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提出的背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提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世界经济处于普遍衰退状态,失业率高涨,古典主义学派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无能为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当时经济的普遍状态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正符合当时的经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之一。


  • 第2题: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首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人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责任。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和道德。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
    (1)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
    (2)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
    (3)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
    (4)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
    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地说,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

  • 第3题:

    论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三个视角及其关系。


    (1)风险管理环境 风险管理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运行的基础和平台,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约束。它包括员工的道德和胜任能力、人员的培训、管理者的经营模式、分配权限和职责的方式等。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明确风险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付、风险控制、风险监测与风险报告等环节。

  • 第4题:

    论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人本主义理论是罗杰斯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因此,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为了实现该目标,罗杰斯将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非指导性方法直接诉诸于教育情境而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教学方法一一非指导性教学。它鼓励学生充分自信,从而使学生产生他能超越自己的思想,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完善个性这种教育目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形成理想的课堂教学气氛,与每个学生就他或她愿意从事工作的种类和数量达成协议,提供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料、仪器等,成为学生产生意义学习动机的促进者。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在操作上罗杰斯的方法有:由学生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内容出试卷,而学生参与评价;由全班学生讨论课程结束应达到的水平,并谈论自己已达到的程度;师生共同评定每一个分数;学生书面进行自我评价,若与教师的评价有很大差异,师生间就进行讨论、商榷,共同确定分数。
    启示: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能力培养被纳入学业活动之中。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此外,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说“对”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凡此种种,传统教育中的这些弊病其实许多教师都已经看得很清楚,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尚未进行彻底的改革。

  • 第5题:

    1、论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三个视角及其关系。


    (1)风险管理环境 风险管理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运行的基础和平台,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约束。它包括员工的道德和胜任能力、人员的培训、管理者的经营模式、分配权限和职责的方式等。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明确风险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付、风险控制、风险监测与风险报告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