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理论认为,在发达经济中,工资不是在现货市场上决定的,而是由比较长的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这是因为建立长期劳动合同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都会带来私人好处:
第一,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来说,工资谈判都很费时间和精力。合同期越长,这种交易成本出现得就越不频繁。
第二,谈判破裂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工人感到可能需要求助于罢工活动以加强其谈判地位。这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来说,代价都很大。第三,面临不利的需求冲击,对于厂商来说,将工资率“跳至”新的“最终”均衡可能不是一个最优策略。因为如果其他企业不这样做,该企业就降低了其相对工资,其结果将增加优质劳动力的流失,这对企业来说成本很大。这些长期合同的存在可能产生充分的名义工资黏性性,使得货币政策产生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黏性模型中,真实工资是逆周期变化的,即货币扩张是通过降低真实工资来增加就业的。然而,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未能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相反,真实工资似乎表现出温和的顺周期性。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黏性理论的一个主要不足。有鉴于这个不足,一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商品市场的名义价格刚性的研究。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这个术语,当时指的是那些试图为名义价格刚性现象提供更为稳固的微观基础的新理论。


更多“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理论及其主要不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案:
    解析: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经济主体的需求动机的研究出发的。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 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符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冇货币。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L1)。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件货币需求(L2)。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1)于投机需求(L2)之和。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国民收人(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滞求是国民收人的函数,表示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 L2=L2(i)。也就是说,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人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 第2题: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加以评价


    答案:
    解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6,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 -δ)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 第3题:

    13、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有时也被称为()。

    A.新重农主义

    B.新自由主义

    C.新重商主义

    D.无


    C

  • 第4题:

    说明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答案:
    解析:
    新古典主义(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货币主义的延伸,也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 (l)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①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根据自然率的假设,经济在长期中会处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②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因为当人们预期未来时,除了以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因此,适应性预期不但不符合现实,而且也违反了人们对自己利益的最大化;③以“卢卡斯批判”为理论基础,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或对经济运行“微调”的经济政策。 (2)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①坚持工资和价格的黏性。工资和价格的黏性在新凯恩斯主义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坚持市场的“非出清”或“不出清”状态;③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 第5题:

    简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关系,其中,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它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他认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有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分别决定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供求均衡时:Ms=MI+M2=L1(Y)+L2(r)=L(Y,r)。他认为均衡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加强,货币需求就会大于货币供应.利率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