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城镇化历程的基本阶段包括( )。

    A.城镇化启动阶段
    B.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C.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D.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E.城镇化的平稳发展阶段

    答案:A,B,C,D
    解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序幕。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①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②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③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 第2题:

    下面不属于城镇化进程划分阶段的是()。

    A.过度城镇化阶段

    B.集聚城镇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A

  • 第3题:

    城镇化的阶段包括()。(多选题)

    A.集聚城镇化阶段

    B.郊区城镇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E.新型城市化阶段


    BCD

  • 第4题: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中,( )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A.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B.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C.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D.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 第5题:

    13、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但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其他国家则是一样的。


    (1)初级阶段,发展速度较慢,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先导发展和工业的蓬勃兴起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且功能较单一,彼此间的横向联系较弱,空间形态呈现星罗棋布的“点”状结构。 (2)中级阶段,发展速度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崛起,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新兴发展起来的城市从松散的“点”逐步演变成紧凑的“面”状或“带”状结构。形成所谓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3)高级阶段,发展速度放缓,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稳居首席。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由于城市化水平整体上很高,使得区域内大、中、小各类城市得以形成有机的体系。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成想当完整严密、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状结构,即所谓的“城市体系”或“泛城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