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某企业根据业务扩张的要求,需要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扩展到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B2C业务系统,此时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需求。为此,该企业向软件开发商提出如下要求:①合法用户可以安全地使用该系统完成业务。②灵活的用户权限管理。③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会发生信息泄露和数据损坏。④防止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各种恶意攻击。⑤业务系统涉及各种订单和资金的管理,需要防止授权侵犯。⑥业务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需要在系统中保留用户使用痕迹,以应对可能的商业诉讼。该软件开发商接受任务后,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出

题目

信息系统安全

某企业根据业务扩张的要求,需要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扩展到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B2C业务系统,此时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需求。为此,该企业向软件开发商提出如下要求:

①合法用户可以安全地使用该系统完成业务。

②灵活的用户权限管理。

③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会发生信息泄露和数据损坏。

④防止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各种恶意攻击。

⑤业务系统涉及各种订单和资金的管理,需要防止授权侵犯。

⑥业务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需要在系统中保留用户使用痕迹,以应对可能的商业诉讼。

该软件开发商接受任务后,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保留了原业务系统中的认证和访问控制模块;为了防止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增加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共同组成方案评审会,对该方案进行了评审,各位专家对该方案提出了多点不同意见。李工认为,原业务系统只针对企业内部员工,采用了用户名/密码方式是可以的,但扩展为基于互联网的B2C业务系统后,认证方式过于简单,很可能造成用户身份被盗取:王工认为,防止授权侵犯和保留用户痕迹的要求在方案中没有体现。而刘工则认为,即使是在原有业务系统上的扩展与改造,也必须全面考虑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设计完整的系统安全架构,而不是修修补补。

请解释授权侵犯的具体含义;针对王工的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说明该解决方案的名称、内容和目标。


相似考题

1.试题五(25分)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叙述,在答题纸上回答问题1至问题3。某企业根据业务扩张的要求,需要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扩展到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B2C业务系统,此时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需求。为此,该企业向软件开发商提出如下要求:(1)合法用户可以安全地使用该系统完成业务;(2)灵活的用户权限管理;(3)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会发生信息泄漏和数据损坏;(4)防止来自于互联网上各种恶意攻击;(5)业务系统涉及到各种订单和资金的管理,需要防止授权侵犯;(6)业务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需要在系统中保留用户使用痕迹,以应对可能的商业诉讼。该软件开发商接受任务后,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保留了原业务系统中的认证和访问控制模块;为了防止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增加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共同组成方案评审会,对该方案进行了评审,各位专家对该方案提出了多点不同意见。李工认为,原业务系统只针对企业内部员工,采用了用户名/密码方式是一可以的,但扩展为基于互联网的B2C业务系统后,认证方式过于简单,很可能造成用户身份被盗取:王工认为,防止授权侵犯和保留用户痕迹的要求在方案中没有体现。而刘工则认为,即使是在原有业务系统上的扩展与改造,也必须全面考虑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设计完整的系统安全架构,而不是修修补补。【问题1】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多种多样,来自多个方面。请指出信息系统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并分别子以简要描述。【问题2】认证是安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请简要描述主要的认证方式,并说明该企业应采用哪种认证方式。【问题3】请解释授权侵犯的具体含义;针对王工的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说明该解决方案的名称、内容和目标。

更多“请解释授权侵犯的具体含义;针对王工的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说明该解决方案的名称、内容和目标。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叙述。

    某企业根据业务扩张的要求,需要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扩展到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B2C业务系统,此时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需求。为此,该企业向软件开发商提出如下要求:

    (1) 合法用户可以安全地使用该系统完成业务;

    (2) 灵活的用户权限管理;

    (3) 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会发生信息泄漏和数据损坏;

    (4) 防止来自于互联网上各种恶意攻击;

    (5) 业务系统涉及到各种订单和资金的管理,需要防止授权侵犯;

    (6) 业务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需要在系统中保留用户使用痕迹,以应对可能的商业诉讼。

    该软件开发商接受任务后,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保留了原业务系统中的认证和访问控制模块;为了防止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增加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共同组成方案评审会,对该方案进行了评审,各位专家对该方案提出了多点不同意见。李工认为,原业务系统只针对企业内部员工,采用了用户名/密码方式是可以的,但扩展为基于互联网的B2C业务系统后,认证方式过于简单,很可能造成用户身份被盗取;王工认为,防止授权侵犯和保留用户痕迹的要求在方案中没有体现。而刘工则认为,即使是在原有业务系统上的扩展与改造,也必须全面考虑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设计完整的系统安全架构,而不是修修补补。

    [问题1]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多种多样,来自多个方面。请指出信息系统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并分别予以简要描述。

    [问题2]

    认证是安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请简要描述主要的认证方式,并说明该企业应采用哪种认证方式。

    [问题3]

    请解释授权侵犯的具体含义;针对王工的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说明该解决方案的名称、内容和目标。


    正确答案:[问题1]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来自于物理环境、通信链路、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 物理安全威胁是指对系统所用设备的威胁如自然灾害、电源故障、数据库故障和设备被盗等造成数据丢失或信息泄漏。 通信链路安全威胁是指在传输线路上安装窃听装置或对通信链路进行干扰。 网络安全威胁当前主要是指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国际性与无安全管理性对内部网络形成的严重安全威胁。 操作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后门或安全缺陷如“木马”和“陷阱门”等。 应用系统安全威胁是指对于网络服务或用户业务系统安全的威胁包括应用系统自身漏洞也受到“木马”的威胁。 管理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人员管理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问题2] 目前主要的认证方式有三类: (1) 用户名和口令认证:主要是通过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共知的口令(或与口令相关的数据)进行验证。根据处理形式的不同分为验证数据的明文传送、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处理验证数据、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和随机数处理验证数据。 (2) 使用令牌认证:该方式中进行验证的密钥存储于令牌中目前的令牌包括安全证书和智能卡等方式。 (3) 生物识别认证:主要是根据认证者的图像、指纹、气味和声音等作为认证数据。根据该企业的业务特征采用令牌认证较为合适。 [问题3] 授权侵犯指的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 针对王工的建议从系统安全架构设计的角度需要提供抗抵赖框架。 抗抵赖服务包括证据的生成、验证和记录以及在解决纠纷时随即进行的证据恢复和再次验证。 框架中抗抵赖服务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特定事件或行为的证据。例如必须确认数据原发者和接收者的身份和数据完整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上下文关系(如日期、时间、原发者/接收者的地点等)的证据等等。
    [问题1]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来自于物理环境、通信链路、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 物理安全威胁是指对系统所用设备的威胁,如自然灾害、电源故障、数据库故障和设备被盗等造成数据丢失或信息泄漏。 通信链路安全威胁是指在传输线路上安装窃听装置或对通信链路进行干扰。 网络安全威胁当前主要是指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国际性与无安全管理性,对内部网络形成的严重安全威胁。 操作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后门或安全缺陷,如“木马”和“陷阱门”等。 应用系统安全威胁是指对于网络服务或用户业务系统安全的威胁,包括应用系统自身漏洞,也受到“木马”的威胁。 管理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人员管理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问题2] 目前主要的认证方式有三类: (1) 用户名和口令认证:主要是通过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共知的口令(或与口令相关的数据)进行验证。根据处理形式的不同,分为验证数据的明文传送、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处理验证数据、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和随机数处理验证数据。 (2) 使用令牌认证:该方式中,进行验证的密钥存储于令牌中,目前的令牌包括安全证书和智能卡等方式。 (3) 生物识别认证:主要是根据认证者的图像、指纹、气味和声音等作为认证数据。根据该企业的业务特征,采用令牌认证较为合适。 [问题3] 授权侵犯指的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 针对王工的建议,从系统安全架构设计的角度需要提供抗抵赖框架。 抗抵赖服务包括证据的生成、验证和记录,以及在解决纠纷时随即进行的证据恢复和再次验证。 框架中抗抵赖服务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特定事件或行为的证据。例如,必须确认数据原发者和接收者的身份和数据完整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上下文关系(如日期、时间、原发者/接收者的地点等)的证据,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以及采用的常用方案。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所依赖环境的安全、信息系统自身安全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
    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环境带来的安全威胁有物理环境、通信链路和操作系统。物理安全威胁是指对系统所用设备的威胁,如自然灾害、电源故障、数据库故障和设备被盗等造成数据丢失或信息泄漏。通信链路安全威胁是指在传输线路上安装窃听装置或对通信链路进行干扰。网络安全威胁当前主要是指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国际性与无安全管理性,对内部网络形成的严重安全威胁。操作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后门或安全缺陷,如“木马”和“陷阱门”等。
    应用系统安全威胁是指对于网络服务或用户业务系统安全的威胁,包括应用系统自身漏洞,也受到“木马”的威胁。
    管理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人员管理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所谓的安全措施,是指“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在信息系统安全中,认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常见的认证方式有三种:(1) 用户名和口令认证:主要是通过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共知的口令(或与口令相关的数据)进行验证。根据处理形式的不同,分为验证数据的明文传送、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处理验证数据、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和随机数处理验证数据。(2) 使用令牌认证:该方式中,进行验证的密钥存储于令牌中,目前的令牌包括安全证书和智能卡等方式。(3) 生物识别认证:主要是根据认证者的图像、指纹、气味和声音等作为认证数据。根据该企业原有信息系统中的认证方式,并考虑到接入因特网后的用户特征,采用令牌认证的方式较为适合。
    目前威胁信息系统安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内部人员犯罪所引起的,即授权侵犯。授权侵犯指的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防止授权侵犯的主要手段是提供类似于审计的功能,从系统安全架构设计的角度来讲,即提供抗抵赖框架。抗抵赖服务包括证据的生成、验证和记录,以及在解决纠纷时随即进行的证据恢复和再次验证。框架中抗抵赖服务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特定事件或行为的证据。例如,必须确认数据原发者和接收者的身份和数据完整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上下文关系(如日期、时间、原发者/接收者的地点等)的证据,等等。

  • 第2题:

    某企业根据业务扩张的要求,需要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扩展到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B2C业务系统,此时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需求。为此,该企业向软件开发商提出如下要求: (1) 合法用户可以安全地使用该系统完成业务; (2) 灵活的用户权限管理; (3) 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会发生信息泄漏和数据损坏; (4) 防止来自于互联网上各种恶意攻击; (5) 业务系统涉及到各种订单和资金的管理,需要防止授权侵犯; (6) 业务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需要在系统中保留用户使用痕迹,以应对可能的商业诉讼。 该软件开发商接受任务后,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保留了原业务系统中的认证和访问控制模块;为了防止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增加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共同组成方案评审会,对该方案进行了评审,各位专家对该方案提出了多点不同意见。李工认为,原业务系统只针对企业内部员工,采用了用户名/密码方式是可以的,但扩展为基于互联网的B2C业务系统后,认证方式过于简单,很可能造成用户身份被盗取;王工认为,防止授权侵犯和保留用户痕迹的要求在方案中没有体现。而刘工则认为,即使是在原有业务系统上的扩展与改造,也必须全面考虑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设计完整的系统安全架构,而不是修修补补。 [问题1](8分)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多种多样,来自多个方面。请指出信息系统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并分别予以简要描述。 [问题2](8分) 认证是安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请简要描述主要的认证方式,并说明该企业应采用哪种认证方式。 [问题3](9分) 请解释授权侵犯的具体含义;针对王工的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说明该解决方案的名称、内容和目标。


    答案:
    解析:
    [问题1]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来自于物理环境、通信链路、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 物理安全威胁是指对系统所用设备的威胁,如自然灾害、电源故障、数据库故障和设备被盗等造成数据丢失或信息泄漏。 通信链路安全威胁是指在传输线路上安装窃听装置或对通信链路进行干扰。 网络安全威胁当前主要是指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国际性与无安全管理性,对内部网络形成的严重安全威胁。 操作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后门或安全缺陷,如“木马”和“陷阱门”等。 应用系统安全威胁是指对于网络服务或用户业务系统安全的威胁,包括应用系统自身漏洞,也受到“木马”的威胁。 管理系统安全威胁指的是人员管理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问题2] 目前主要的认证方式有三类: (1) 用户名和口令认证:主要是通过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共知的口令(或与口令相关的数据)进行验证。根据处理形式的不同,分为验证数据的明文传送、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处理验证数据、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和随机数处理验证数据。 (2) 使用令牌认证:该方式中,进行验证的密钥存储于令牌中,目前的令牌包括安全证书和智能卡等方式。 (3) 生物识别认证:主要是根据认证者的图像、指纹、气味和声音等作为认证数据。根据该企业的业务特征,采用令牌认证较为合适。[问题3] 授权侵犯指的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 针对王工的建议,从系统安全架构设计的角度需要提供抗抵赖框架。 抗抵赖服务包括证据的生成、验证和记录,以及在解决纠纷时随即进行的证据恢复和再次验证。 框架中抗抵赖服务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特定事件或行为的证据。例如,必须确认数据原发者和接收者的身份和数据完整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上下文关系(如日期、时间、原发者/接收者的地点等)的证据,等等。

  • 第3题:

    请找出家中生活环境的5个人机工程学问题并拍照,要求适当解释,分析优缺点,简单说明理由,指出该问题与人的因素中哪些相关。再找出其中的1个,针对该问题提出较完善的解决方案,并作深入分析和讨论,可以手绘简图帮助说明。


    这种说法总体来说是错误的。“快乐的工人就是高产出的工人”这一神话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者在西部电气公司进行的一系列霍桑研究得到的发现。基于这些结论,管理者致力于让员工更加快乐的努力,他们进行了很多活动,如放任的领导方式、改善工作条件、扩大健康与家庭福利、举办公司野炊活动和其他非正式的聚会活动以及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等。 然而,这些家长式的活动建立的基本存在疑问。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总体上表明,即使快乐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也仅为中低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17-0.30之间。这意味着员工满意度仅能使3%~9%的生产率变异。 基于研究表明,一个更准确的结论实际上是反向关系:高生产率的员工很可能是快乐的员工。也就是说,是生产率导致了满意感,而不是满意感导致了生产率。如果你的工作干得好,你就会从内心里感到满足。另外,由于组织总是对生产率进行奖励,因此,你的生产率越高,得到的言语表扬、加薪晋职的机会也就越大。这些奖励反过来又会增强你对工作的满足感。

  • 第4题:

    要使内部网的PC访问Internet,请给出两种解决方案。


    正确答案:可以用NAT和代理服务。
    可以用NAT和代理服务。 解析: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slation,NAT)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原因很简单,NAT不仅完美地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虽然 NAT可以借助于某些代理服务器来实现(常见的代理服务器软件有WinGate、SyGate、 Cproxy、uperProxy等),但考虑到运算成本和网络性能,很多时候都是在路由器上来实现的。
    借助于NAT,私有(保留)地址的内部网络通过路由器发送数据包时,私有地址被转换成合法的IP地址,一个局域网只需使用少量IP地址(甚至是1个)即可实现私有地址网络内所有计算机与,Internet的通信需求。具体情况如图1-11所示。
    NAT的实现方式有三种,即静态转换、动态转换和端口多路复用。
    静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IP地址对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借助于静态转换,可以实现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中某些特定设备(如服务器)的访问。
    动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用IP地址时,IP地址对是不确定的,而是随机的,所有被授权访问Internet的私有IP地址可随机转换为任何指定的合法 IP地址。也就是说,只要指定哪些内部地址可以进行转换,以及用哪些合法地址作为外部地址时,就可以进行动态转换。动态转换可以使用多个合法外部地址集。当ISP提供的合法IP地址略少于网络内部的计算机数量时,可以采用动态转换的方式。

    端口多路复用是指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并进行端口转换,即端口地址转换(Port Address Translation,PAT)采用端口多路复用方式。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均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IP地址资源。同时,又可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因此,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端口多路复用方式。

  • 第5题:

    请解释元器件封装的含义,并给出3个常用封装名称。


    封装又称为信息隐藏是指对象的属性和行为被隐藏在一个“黑箱子”里作为对象的使用者不能、也不必知道对象属性及行为的实现细节和步骤只能通过设计者提供的对象接口来访问对象使对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分开从而达到了对象信息隐藏的目的。其特点是: (1)限定了对象之间通信的方式即只能通过对象接口通信。 (2)隐藏和保护了对象的内部实现细节包括对象的数据和操作方法。 封装又称为信息隐藏,是指对象的属性和行为被隐藏在一个“黑箱子”里,作为对象的使用者,不能、也不必知道对象属性及行为的实现细节和步骤,只能通过设计者提供的对象接口来访问对象,使对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分开,从而达到了对象信息隐藏的目的。其特点是:(1)限定了对象之间通信的方式,即只能通过对象接口通信。(2)隐藏和保护了对象的内部实现细节,包括对象的数据和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