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知识或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就法律意识与法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就此论断进行正确论述。

第二,在法的制定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联系我国立法实际进行正确论述。

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执法和司法中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联系我国执法实际进行正确论述;联系我国司法实际进行正确论述;联系我国法律监督实际进行正确论述)

第四,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重要思想保证。(联系我国守法实际进行正确论述。)

第五,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社会成员较高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法治国家的条件之一。对此论断进行正确的论述。

更多“联系我国实际,论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 ”相关问题
  • 第1题:

    联系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实施。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案:
    解析:
    (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 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实施的具体措施有:①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执法体制,做到严格依法行政;④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司法体制,做到严格公正司法;⑤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督体制,尤其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⑥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 第2题:

    (2006年真题)联系我国实际,论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答案:
    解析: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知识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1)就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与法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就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言,它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
    (2)在法的制定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法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完善,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立法者都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任意创制法律规范,但这并不否认法律意识在法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客观需要而认识不到这种需要,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果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客观需要,但找不到正确满足这种需要的方法、手段,或者选择了错误的法律手段,也不可能使客观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使客观需要转化为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执法和司法中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法律意识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问题、具体案件的活动即法的适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处理案件的正确、合法与否。对于执法人员来说,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做到大公无私、不畏权势、秉公办案,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另一方面又要在办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职业法律意识水平,学会使用法律武器。
    (4)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重要思想保证。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组织遵守和执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公民、社会组织不能正确理解法律,理解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自觉地、正确地实施法律。法律意识能使人们的行为同现行法的规定相符或不相符,当人们受到与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相违背的法律意识指引或者缺乏法律知识时,往往作出与现行法不一致的行为,甚至作出违法的行为也不知道是违法。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则指引人们作出与现行法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法律,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5)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社会成员较高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法治国家的条件之一。就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权利观念、制度与规则意识等理性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当这些文化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弘扬的时候,法治国家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 第3题:

    联系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论述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答案:
    解析:
    (1)法律至上就是指法律有极大权威,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至上是检验真假法治的一个基本标准。法律至上具体表现在: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那么这个社会就肯定不是法治社会。法律至上意味着:①在国家生活中法律应当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尊严,国家机关的一切职权根源于法律,而且依法行使。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应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其决定不得与立法机关的一般性决策相冲突,否则无效。③政党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政党的政策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④当国家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与法律出现矛盾时,法律必须高于领导人个人意志,否则,就会出现法律和国家政策因为领导人个人意志或情绪的转变而改变,出现人治政体下经常发生的领导人更替过程中的政局波动和政局危机。(2)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至上就是:①必须坚持立法的合宪性与法律统一原则。首先要从立法上保证法律自身具有正确的方向,内部和谐统一,相互一致,相互协调,为实现法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立法必须在主体、内容和程序上都要合宪,从而统一立法尺度。同时注意各个部门法之间互补和互融以及注意不同类别法律之间的矛盾。②坚持科学性原则。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规则,它要为国家、社会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唯一组织结构、规范的行为模式、正确的价值选择。③坚持民主性原则。立法过程的民主性,直接影响立法的质量,因此,法律只有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才能获得普遍的服从。
    (3)从执法的角度看,法律至上就是要严格依法行政,从而保证国家行政权得以合法运行,即要坚持执法主体、内容、程序均合法,这样才能防止专断和腐败,从而为法律至上观念的确立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4)从司法的角度看,法律至上就是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是法律至上的基本要求,因为人人平等意味着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同时依法平等地享受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平等地依法受到法律制裁和追究,决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坚持这一原则,对于切实保障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反对特权思想和行为,惩治司法腐败行为,维护法制的权威、尊严和统一,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有重要意义。

  • 第4题:

    (2007年真题)联系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实施。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案:
    解析:
    (1)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①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执法体制,做到严格依法行政;
    ④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司法体制,做到严格公正司法;
    ⑤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督体制,尤其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⑥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 第5题:

    (2005年真题)联系我国实际,试从立法、执法和司法角度论述权利保障的法治原则及其意义。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案:
    解析:
    (1)法治社会中,权利保障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法治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公民的权利,没有权利保障就没有法治。
    (2)权利保障原则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如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或者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依法平等地保护权利和依法平等地追究责任。
    第三,权利义务一致,即公民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3)在立法活动中,贯彻权利保障原则是立法良善的表现,也是法治的前提。(联系当代中国的立法实际,谈权利保障原则的意义)
    (4)在政府执法活动中,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执行权利保障原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联系中国的执法实际,谈权利保障原则的意义)
    (5)在司法活动中,贯彻权利保障原则,切实保障人权是法治的重要保证。(联系中国的司法实际,谈权利保障原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