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62岁,低热、乏力及双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2℃~37.5℃,伴乏力,双下肢水肿。曾自服消炎药、利尿药(具体不详)症状略有改善。1个月前患者出现声音嘶哑,上腹部闷胀,活动后喘憋,经常有心前区尖锐性疼痛。患者自发病以来,睡眠差,无咳嗽、咯血及胸痛,大、小便正常。既往糖尿病6年,控制饮食,平时不监测血糖。有多饮、消瘦。无高血压病史,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自诉青霉素过敏。无烟酒嗜好。查体:T 37.4℃,P 95次/分,R22次/分,BP 110/75mmH

题目

男性,62岁,低热、乏力及双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2℃~37.5℃,伴乏力,双下肢水肿。曾自服消炎药、利尿药(具体不详)症状略有改善。1个月前患者出现声音嘶哑,上腹部闷胀,活动后喘憋,经常有心前区尖锐性疼痛。患者自发病以来,睡眠差,无咳嗽、咯血及胸痛,大、小便正常。既往糖尿病6年,控制饮食,平时不监测血糖。有多饮、消瘦。无高血压病史,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自诉青霉素过敏。无烟酒嗜好。查体:T 37.4℃,P 95次/分,R22次/分,BP 110/75mmHg,神志清,消瘦,半卧位,可见颈静脉怒张。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不大,未触及肿物,无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95次/分,律齐,心音遥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肝肋下3cm,质软,无压痛,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可疑。双下肢可凹性水肿。无奇脉。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中等量心包积液。心脏X线检查:左右心缘变直,可见心包钙化。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写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相似考题
更多“男性,62岁,低热、乏力及双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2℃ ”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男,65岁。低热及双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6.8~37.8℃,伴乏力,双下肢水肿。曾自服"消炎药、利尿剂"症状略有改善。1个月前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心前区疼痛、活动后气喘。患者发病以来,睡眠差,无咳嗽、咯血,大小便正常。既往糖尿病10余年,有多饮、消瘦症状。无高血压,否认肝炎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查体:T37.6℃,P90次/分,R22次/分,BP110/75mmHg。神志清楚,消瘦,半坐位,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HR90次/分,心律齐,心音遥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肝肋下3cm,质软,无压痛,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可疑。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奇脉。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中等量心包积液。心脏X线检查:左右心缘变直,可见心包钙化。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写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如有两个以上诊断,应分别写出各自诊断依据,未分别写出扣分)、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1.初步诊断(1)结核性心包炎;(2)心包积液(中等量);(3)糖尿病。2.诊断依据(1)结核性心包炎:①老年男性,病程较长。②低热及双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伴乏力、心前区疼痛。③X线检查见心包钙化。(2)心包积液(中等量):①活动后气喘,声音嘶哑,双下肢水肿。②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增快,心音遥远,肝大,移动性浊音可疑。③B超示中等量心包积液。(3)糖尿病:①糖尿病病史10余年;②有多饮消瘦等症状。3.鉴别诊断①肿瘤性心包积液;②肝疾病。③慢性肺心痛;④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肾病综合征。4.进一步检查①心电图除外急性心肌梗死;②血常规、血沉、电解质、结核菌素试验。③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④CT除外肿瘤等占位性病变。⑤必要时行心包穿刺+心包积液检查、心包镜+心包活检等。5.治疗原则①一般治疗:控制入量,吸氧;②抗结核药物治疗。③如有心脏压塞,可行心包穿刺抽液缓解症状;④如有心包缩窄,可行心包切开术。

  • 第2题:

    患者男,53岁,消瘦、乏力5个月。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自觉体重减轻,后出现低热,体温在37.2℃左右,自诉有盗汗。3天前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明显高于正常,行骨穿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并无头晕头疼,无口腔或鼻出血,无腹痛腹胀腹泻症状,精神饮食睡眠可,体重下降约10kg。查体:T36.3℃,P84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神清,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周身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及瘀斑,胸骨无压痛,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大,平脐,质硬,无触痛,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该病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A.脾大可能的原发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自身免疫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MDS
    F.骨髓纤维化
    G.ITP

    答案:A,B,F
    解析:
    1.引起脾大的病因包括:①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②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的Felty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病等。③淤血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Budd-Chiari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④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及镰形细胞贫血等。浸润性脾大: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脂质贮积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淀粉样变性等。⑤脾的疾病: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⑥原发性脾大:发病原因不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象示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治疗有效时NAP活性可以恢复,疾病复发时又下降,合并细菌性感染时可略升高。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偶见Gaucher样细胞。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95%以上的CMI,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用药:①羟基脲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②白消安是一种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起效慢且后作用长。③α-干扰素起效较慢。常见毒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④甲磺酸伊马替尼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目前认为根治CML的标准治疗。

  • 第3题:

    患者,男性,34岁,公司经理。2周前出现低热,伴乏力、食欲差,因工作繁忙未诊治,近1周以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不思饮食,食后即吐。查体:体温37.2℃,重病容,皮肤重度黄染,并可见多处瘀斑,腹水征(+),被诊断为"急型重型肝炎"。

    患者入院第2天出现发热、腹痛,体温在38.5~39.5℃之间,全腹压痛及反跳痛。应立即进行的检查是
    A.腹部B型超声
    B.腹水检查
    C.X线检查
    D.血培养
    E.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答案:B
    解析:

  • 第4题:

    患者,男性,34岁,公司经理。1个月前出现低热,伴乏力、纳差,因工作繁忙未诊治,近1周以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不思饮食,食后即吐,查体:T37.2℃,重病容,皮肤重度黄染,并可见多处淤斑,腹水征(+),被诊断为"亚急型重型肝炎"。

    患者入院第2天出现发热、腹痛,体温在38.5~39.5℃之间,全腹压痛及反跳痛。首先应进行的检查是
    A.腹部B型超声
    B.X线检查
    C.腹水常规检查
    D.腹水的细菌培养
    E.血培养

    答案:C
    解析:

    根据病史资料,考虑患者一个月前即出现了急性肝炎,由于劳累,发展为重型肝炎(肝衰竭)。重症肝炎临床表现有: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③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早期可出现计算能力下降、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嗜睡和扑翼样震颤等,晚期可发生昏迷,深反射消失;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血尿素氮升高等。急性肝炎起病15天至26天内出现上述肝衰竭临床表现即为亚急性重型肝炎。重症肝炎常伴多菌种多部位感染,以肝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感染为多。治疗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如哌拉西林、二或三代头孢霉素如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当患者出现发热、腹痛,有急性腹膜炎体征时,予腹水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甚至见多种致病菌。为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应予低蛋白饮食,口服诺氟沙星抑制肠道细菌,口服乳果糖浆酸化肠道和保持排便通畅。

  • 第5题:

    患者男,53岁,消瘦、乏力5个月。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自觉体重减轻,后出现低热,体温在37.2℃左右,自诉有盗汗。3天前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明显高于正常,行骨穿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并无头晕头疼,无口腔或鼻出血,无腹痛腹胀腹泻症状,精神饮食睡眠可,体重下降约10kg。查体:T36.3℃,P84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神清,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周身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及瘀斑,胸骨无压痛,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大,平脐,质硬,无触痛,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可引起脾大的疾病有
    A.血吸虫病
    B.钩虫病
    C.慢性疟疾
    D.菌痢
    E.肝硬化
    F.胃溃疡
    G.黑热病
    H.猩红热
    I.脾功亢进
    J.甲亢

    答案:A,C,E,G,I
    解析:
    1.引起脾大的病因包括:①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②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的Felty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病等。③淤血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Budd-Chiari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④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及镰形细胞贫血等。浸润性脾大: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脂质贮积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淀粉样变性等。⑤脾的疾病: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⑥原发性脾大:发病原因不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象示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治疗有效时NAP活性可以恢复,疾病复发时又下降,合并细菌性感染时可略升高。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偶见Gaucher样细胞。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95%以上的CMI,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用药:①羟基脲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②白消安是一种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起效慢且后作用长。③α-干扰素起效较慢。常见毒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④甲磺酸伊马替尼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目前认为根治CML的标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