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道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真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法天贵真”。
(2)表面看来,在善与美之间,儒家似乎是绝对以(将“仁”作为内核的)“善”作思想主导的,表现出“寓美于善”的基本诉求;但它最终强调善要在“美的境界”中得以完善。
(3)道家的“真”就是“本真之真”,即万物顺其本性而动,保持和回复本然之态,这正是“大美”或“至美”的素朴状态。而且,真与美是根本同一的。
(4)儒道两家都以现世生存为起点,虽然取向分别为入世和遁世,但他们的终极旨归都在生命的审美境界。
(5)儒家与道家“同体相生”,共构形成善、美、真的会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精神。


更多“比较分析儒家和道家审美理想中的真、善、美及其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儒、道两家的审美理想是怎样“同体相生”的?


    参考答案:

    (1)儒家与道家,都源于一种对世事的“忧患意识”,又处于“相生”的关联之中。
    (2)儒道两家都以现世生存为起点,虽然取向分别为入世和遁世,但他们的终极旨归都在生命的审美境界。
    (3)在绝对人格美建构上,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圣人”、“君子”、“贤人”为极致,道家则以清净无为的“至人”、“真人”、“神人”为极致,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他们都注重主体对宇宙创化的参赞,而宇宙的“生生”本身就洋溢着诗意的孳化和审美的情调。
    (4)“儒道相生”,就是在互补的对立性中,儒道审美精神同一性的自觉实现及其结合。这种相生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审美精神发展的逻辑动力,并贯穿于整个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之中。


  • 第2题:

    艺术的审美性表现为真、善、美三个方面,关于艺术中的“真”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指生活真实
    • B、是指艺术真实
    • C、是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
    • D、是化“真”为“美”的艺术形象表现

    正确答案:C,D

  • 第3题:

    儒释道三家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是()。

    • A、儒家
    • B、道家
    • C、佛家
    • D、儒家和道家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从理论基础讲,实质上是()的关系。

    • A、美与善
    • B、美与真
    • C、美与健
    • D、美与力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前者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后者则是指所作出这一“裁判”具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这些都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就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更有力量,三者统一更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就三者在文学创造中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而言,是三位一体相互融通的,“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 第6题:

    美育与智育的关系是()的关系。

    • A、美与善
    • B、力与美
    • C、美与真
    • D、美与健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多选题
    审美时间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美能冶情

    B

    美能启真

    C

    美能激励

    D

    美能储善

    E

    美能塑形


    正确答案: A,B,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儒释道三家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佛家

    D

    儒家和道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比较分析儒家和道家审美理想中的真、善、美及其关系。

    正确答案: (1)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道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真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法天贵真”。
    (2)表面看来,在善与美之间,儒家似乎是绝对以(将“仁”作为内核的)“善”作思想主导的,表现出“寓美于善”的基本诉求;但它最终强调善要在“美的境界”中得以完善。
    (3)道家的“真”就是“本真之真”,即万物顺其本性而动,保持和回复本然之态,这正是“大美”或“至美”的素朴状态。而且,真与美是根本同一的。
    (4)儒道两家都以现世生存为起点,虽然取向分别为入世和遁世,但他们的终极旨归都在生命的审美境界。
    (5)儒家与道家“同体相生”,共构形成善、美、真的会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美育与智育的关系是()的关系。
    A

    美与善

    B

    力与美

    C

    美与真

    D

    美与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儒家的审美理想是(),道家的审美理想是(),两方面的(),就共构形成了善、美、真的会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精神。

    正确答案: “尽善尽美”,“法天贵真”,“同体相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儒、道两家的审美理想是怎样“同体相生”的?

    正确答案: (1)儒家与道家,都源于一种对世事的“忧患意识”,又处于“相生”的关联之中。
    (2)儒道两家都以现世生存为起点,虽然取向分别为入世和遁世,但他们的终极旨归都在生命的审美境界。
    (3)在绝对人格美建构上,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圣人”、“君子”、“贤人”为极致,道家则以清净无为的“至人”、“真人”、“神人”为极致,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他们都注重主体对宇宙创化的参赞,而宇宙的“生生”本身就洋溢着诗意的孳化和审美的情调。
    (4)“儒道相生”,就是在互补的对立性中,儒道审美精神同一性的自觉实现及其结合。这种相生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审美精神发展的逻辑动力,并贯穿于整个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艺术的审美性表现为真、善、美三个方面,关于艺术中的“真”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生活真实
    B.是指艺术真实
    C.是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
    D.是化“真”为“美”的艺术形象表现

    答案:C,D
    解析:

  • 第14题:

    普洱茶艺重在()

    • A、具、挤、和、真
    • B、真、挤、和、善
    • C、真、善、和、美
    • D、真、美、善、灵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审美时间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美能冶情
    • B、美能启真
    • C、美能激励
    • D、美能储善
    • E、美能塑形

    正确答案:A,B,D,E

  • 第16题:

    儒家的审美理想是(),道家的审美理想是(),两方面的(),就共构形成了善、美、真的会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精神。


    正确答案:“尽善尽美”;“法天贵真”;“同体相生”

  • 第17题:

    实用的态度以()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为最高目的。

    • A、善、美、真
    • B、真、善、美
    • C、美、善、真
    • D、善、真、美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实用的态度以()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为最高目的。
    A

    善、美、真

    B

    真、善、美

    C

    美、善、真

    D

    善、真、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前者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后者则是指所作出这一“裁判”具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这些都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就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更有力量,三者统一更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就三者在文学创造中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而言,是三位一体相互融通的,“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普洱茶艺重在()
    A

    具、挤、和、真

    B

    真、挤、和、善

    C

    真、善、和、美

    D

    真、美、善、灵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关于“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B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C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D

    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E

    艺术审美性是不可言传的情感


    正确答案: D,B
    解析:
    A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但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即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B项,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C项,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 第22题:

    单选题
    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从理论基础讲,实质上是()的关系。
    A

    美与善

    B

    美与真

    C

    美与健

    D

    美与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美和真善的关系。

    正确答案: 美和真善具有辩证关系,既联系紧密,又有区别。
    联系:三者是非常相近的品质。三者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人类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实现了功利目的(善)并成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人类的自由创造。从历史成果来看,真善美是同以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就对象体现规律看是真,就对象符合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看是善,就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看就是美。
    美与善的关系:
    联系:首先,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其次,美以善为前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区别:首先,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的。其次,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而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美是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再次,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美与真的关系:
    联系: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壁细胞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区别:真并不就是美,美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脱离人的实践,美却不能。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思考,美是欣赏的对象,它的生动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总之,真善美相互联系和区别,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并把它运用于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善),并表现为生动形象,才会有美的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