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的音乐形式特点是什么?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


    正确答案: 首先是“唯信称义”说。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获救。他认为,人要获得拯救,就应当将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内心体悟的基础上。只有在内心中有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才能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
    其次是“《圣经》权威”论。他认为,人的真正信仰来自于《圣经》,《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的神圣权威。
    第三是“凡信徒皆为祭司”说。他认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交通和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也就根本不需要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通的中介。
    马丁·路德还鼓吹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

  • 第2题:

    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并再次提出了“因信称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下列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于德国近现代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 B、马丁-路德使得每个人可以直接凭着内心的信仰和《圣经》,直接与上帝打交道,而不需要哪些中介阶层。
    • C、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塑造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
    • D、上述三项都对

    正确答案:D

  • 第4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三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1)因信称义,即人可以通过信仰而得救,反对教会过度的宗教圣礼,七项圣礼可精简为两项,即洗礼和圣餐礼;
    (2)树立《圣经》的最高权威,由此否定教皇的权威,为此他在1534年完成了《圣经》德语版的翻译;
    (3)人人都是祭司,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士这一中介。

  • 第5题: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的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英语,使民众获得了文化话语权
    • B、马丁·路德发明了教堂音乐
    • C、马丁·路德发明了《众赞歌》
    • D、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拉丁文字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


    正确答案: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l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并用《圣经》的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 第7题: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宗教音乐也出现了新形式的圣咏合唱--()。

    • A、众赞歌
    • B、尚松
    • C、猎歌
    • D、牧歌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三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因信称义,即人可以通过信仰而得救,反对教会过度的宗教圣礼,七项圣礼可精简为两项,即洗礼和圣餐礼;
    (2)树立《圣经》的最高权威,由此否定教皇的权威,为此他在1534年完成了《圣经》德语版的翻译;
    (3)人人都是祭司,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士这一中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宗教音乐也出现了新形式的圣咏合唱--()。
    A

    众赞歌

    B

    尚松

    C

    猎歌

    D

    牧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1483~1546)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烈火,并演成席卷整个西欧的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此后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等新教派相继出现,并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会而自成体系并自行传教。目前路德宗信徒总数近8000万人,约占新教总数的1/4。1847年路德宗教传入中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新教圣咏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它在音乐上有哪些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表现,是十六世纪初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马丁·路德,他既是神学教授,也是颇有素养的音乐家。因此对“旧教”的音乐进行改革,使之适应于新教的仪式需要,也是他宗教改革的一部分。经其改革后的圣咏称为“新教圣咏”,具有如下艺术特点:
    (1)用德文作为圣咏的歌词。
    (2)选用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
    (3)更突出音乐织体多声部中的旋律声部,使之具有鲜明的主调风格特色。
    (4)在演唱方式上采用集体众赞歌的形式取代了唱诗班,使之具有圣咏合唱的性质。
    新教圣咏的代表作有马丁·路德创作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或叫《坚固堡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的音乐形式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德国众赞歌(chorale;KirchenlieD.的特点:
    (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3)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4)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2、法国和瑞士格律诗篇(psalter)的特点:
    (1)用《圣经·诗篇》中的格律诗作为礼拜音乐歌词的核心。
    (2)用法语演唱。
    (3)曲调多为格里高利圣咏,新创作的音乐占少数。
    (4)演唱方式开始为单旋律的无伴奏齐唱,后来供家庭礼拜吟唱,配有一些四声部或四声部以上的音乐,主旋律在高声部。
    (5)音乐风格温和、含蓄,不及众赞歌活跃、有力。(因卡尔文反对音乐上精雕细琢的复杂形式而形成)
    3、英国礼拜乐(servicE.和赞美歌(anthem)的特点:
    (1)用英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礼拜乐是早祷、晚祷和领圣餐时使用的音乐。
    (3)赞美歌是以《圣经》或其它宗教题材为歌词内容,用管风琴伴奏的独唱、合唱、独唱与合唱交替形式的音乐。综观德国的众赞歌,法国的格律诗篇,英国的礼拜乐和赞美歌,三者有几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其二,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人人皆懂;其三,纳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其四,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这些特点也是新教改革的核心,它们促使教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使上述这些音乐形式更接近大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 第14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概括起来是“因信称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是()。

    • A、马丁·路德
    • B、约翰·胡斯
    • C、威克里夫
    • D、马丁·路德·金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个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马丁•路德是法国人,首先倡导宗教改革观点。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的音乐形式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德国众赞歌(chorale;KirchenlieD.的特点:
    (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3)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4)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2、法国和瑞士格律诗篇(psalter)的特点:
    (1)用《圣经·诗篇》中的格律诗作为礼拜音乐歌词的核心。
    (2)用法语演唱。
    (3)曲调多为格里高利圣咏,新创作的音乐占少数。
    (4)演唱方式开始为单旋律的无伴奏齐唱,后来供家庭礼拜吟唱,配有一些四声部或四声部以上的音乐,主旋律在高声部。
    (5)音乐风格温和、含蓄,不及众赞歌活跃、有力。(因卡尔文反对音乐上精雕细琢的复杂形式而形成)
    3、英国礼拜乐(servicE.和赞美歌(anthem)的特点:
    (1)用英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礼拜乐是早祷、晚祷和领圣餐时使用的音乐。
    (3)赞美歌是以《圣经》或其它宗教题材为歌词内容,用管风琴伴奏的独唱、合唱、独唱与合唱交替形式的音乐。综观德国的众赞歌,法国的格律诗篇,英国的礼拜乐和赞美歌,三者有几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其二,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人人皆懂;其三,纳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其四,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这些特点也是新教改革的核心,它们促使教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使上述这些音乐形式更接近大众。

  • 第19题:

    新教圣咏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它在音乐上有哪些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表现,是十六世纪初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马丁·路德,他既是神学教授,也是颇有素养的音乐家。因此对“旧教”的音乐进行改革,使之适应于新教的仪式需要,也是他宗教改革的一部分。经其改革后的圣咏称为“新教圣咏”,具有如下艺术特点:
    (1)用德文作为圣咏的歌词。
    (2)选用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
    (3)更突出音乐织体多声部中的旋律声部,使之具有鲜明的主调风格特色。
    (4)在演唱方式上采用集体众赞歌的形式取代了唱诗班,使之具有圣咏合唱的性质。
    新教圣咏的代表作有马丁·路德创作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或叫《坚固堡垒》)。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 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

    正确答案: 首先是“唯信称义”说。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获救。他认为,人要获得拯救,就应当将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内心体悟的基础上。只有在内心中有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才能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
    其次是“《圣经》权威”论。他认为,人的真正信仰来自于《圣经》,《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的神圣权威。
    第三是“凡信徒皆为祭司”说。他认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交通和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也就根本不需要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通的中介。
    马丁·路德还鼓吹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是()。
    A

    马丁·路德

    B

    约翰·胡斯

    C

    威克里夫

    D

    马丁·路德·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阐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正确答案: 1、他提出“因信称义”,不靠事功。
    2、他提出改革教会的主张。
    3、他的教俗权力分离的思想他的宗教改革理论当中包含着重要的革命思想,不但有益于破除罗马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同时还鼓舞了个人与民族精神,为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他的思想并不是彻底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

    正确答案: 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l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并用《圣经》的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