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若斯堪的生平与创作

题目

简述若斯堪的生平与创作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若斯堪(Josquindesprez,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他可能曾师从于奥克冈,并在意大利开始了他最初的音乐生涯。1459-1472年在米兰大教堂做歌手,并在那里为斯佛扎家族的公爵小教堂作曲。随后,又服务于罗马教皇和费拉拉公爵的教堂。15世纪90年代他也曾旅居法国,为路易十二的宫廷写过音乐。晚年(1504年)他返回故乡在教会任职,直到1521年浙世。若斯堪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大师,当时正值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盛期,而这个时期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若斯堪和他的一些同代作曲家改进和发展了以杜费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语言,使之更灵活,更有表现力,更适于表达歌词中所传达的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若斯堪的作品包括18首弥撒、100首经文歌和70首世俗声乐作品(大部分是尚颂)。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卡农手法,把它作为统一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这是若斯堪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曲手法。在这种手法中,我们看到各个声部的模仿点依次进入,然后是模仿点的重叠,也就是在最后一个声部结束它的模仿乐句之前,另一个声部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模仿点。继续演唱下面的段落。在复调的模仿的法为主的作品中,他也经常插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他的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是通过低音部频繁的四、五度运动,已经暗示了主一属和声关系的萌芽。在段落的结尾处,若斯堪还常用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在这种终止式中,声部的进行和节奏的运动都得到了加强。在若斯堪的弥撒曲中,有些沿用和发展了以前的技巧,如定旋律弥撒的手法:另一些则借用以前的一部完整作品作为新的结构框架来进行创作,这种弥撒曲叫做“仿作弥撒曲”(ParodyMass)。还有一种弥撒曲叫做“释义弥撒曲”(ParaphraseMass)或“自由定旋律弥撒曲”,它不同于一般的定旋律弥撒曲之处主要有两点:
(1)对借用旋律不再直接引用,而是把它精巧地作成一种便于运用模仿手法的动机材料。
(2)这种借用旋律不再被支撑声部所独占,而是可以出现在所有的声部中。在15世纪末,尚颂的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当时的宗教作品一样,在尚颂的写作中,四声部也已成为惯例,有时甚至使用五声部。各声部之间的模仿或严格的卡农取代了过去的高音部与支撑声部之间的二重唱结构。歌词采用四、五行诗句构成的单诗节宫廷抒情诗,取代了过去的“固定形式”(如回旋歌、叙事歌等)。在1501年出版的最早的印刷乐谱中,可以看到很多若斯堪创作的优美的尚颂。


更多“简述若斯堪的生平与创作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正确答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颇有文学修养,她一生以北宋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优裕,后期辗转于兵火间,颠沛流离。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尤长于词。著有《词论》一篇,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其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期,基本上是写她作为特定时代的知识女性的生活、思想及情趣。她继承婉约词风而又有创变,善于把精美的画面和真切的情事结合起来,善于把精工典雅之语和生动活泼的口语融为一体。其词感情真率,比喻新颖,形象生动,形成清新流利、洁净自然的风格,后人称为"易安体"。她将婉约词推向了新的阶段,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 第2题:

    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正确答案: 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参考要点):
    (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
    (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
    (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 第3题:

    简述郭嵩焘的生平及其域外游记的创作。


    正确答案:(1)郭嵩焘是湘乡派中人,作为中国政府第一个驻欧使臣出使英、法。
    (2)抵欧途中写有《使西日程》。驻外期间写有《伦敦与巴黎日记》,以日记形式对欧西文明情状作了广泛记录。
    (3)热烈赞扬西方制度文明,描述外复加议论。描写生动,读来引人入胜。

  • 第4题:

    简述若斯堪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若斯堪(Josquindesprez,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他可能曾师从于奥克冈,并在意大利开始了他最初的音乐生涯。1459-1472年在米兰大教堂做歌手,并在那里为斯佛扎家族的公爵小教堂作曲。随后,又服务于罗马教皇和费拉拉公爵的教堂。15世纪90年代他也曾旅居法国,为路易十二的宫廷写过音乐。晚年(1504年)他返回故乡在教会任职,直到1521年浙世。若斯堪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大师,当时正值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盛期,而这个时期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若斯堪和他的一些同代作曲家改进和发展了以杜费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语言,使之更灵活,更有表现力,更适于表达歌词中所传达的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若斯堪的作品包括18首弥撒、100首经文歌和70首世俗声乐作品(大部分是尚颂)。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卡农手法,把它作为统一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这是若斯堪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曲手法。在这种手法中,我们看到各个声部的模仿点依次进入,然后是模仿点的重叠,也就是在最后一个声部结束它的模仿乐句之前,另一个声部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模仿点。继续演唱下面的段落。在复调的模仿的法为主的作品中,他也经常插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他的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是通过低音部频繁的四、五度运动,已经暗示了主一属和声关系的萌芽。在段落的结尾处,若斯堪还常用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在这种终止式中,声部的进行和节奏的运动都得到了加强。在若斯堪的弥撒曲中,有些沿用和发展了以前的技巧,如定旋律弥撒的手法:另一些则借用以前的一部完整作品作为新的结构框架来进行创作,这种弥撒曲叫做“仿作弥撒曲”(ParodyMass)。还有一种弥撒曲叫做“释义弥撒曲”(ParaphraseMass)或“自由定旋律弥撒曲”,它不同于一般的定旋律弥撒曲之处主要有两点:
    (1)对借用旋律不再直接引用,而是把它精巧地作成一种便于运用模仿手法的动机材料。
    (2)这种借用旋律不再被支撑声部所独占,而是可以出现在所有的声部中。在15世纪末,尚颂的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当时的宗教作品一样,在尚颂的写作中,四声部也已成为惯例,有时甚至使用五声部。各声部之间的模仿或严格的卡农取代了过去的高音部与支撑声部之间的二重唱结构。歌词采用四、五行诗句构成的单诗节宫廷抒情诗,取代了过去的“固定形式”(如回旋歌、叙事歌等)。在1501年出版的最早的印刷乐谱中,可以看到很多若斯堪创作的优美的尚颂。

  • 第5题:

    简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创作。


    正确答案:(一)、波恩时期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的城市,早年的贝多芬虽然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维也纳时期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贝多芬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内的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等室内乐作品。在这10年里明显的确立了个人风格。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度过了危机,走过这个阶段,他决定“与命运抗争”,从而走向音乐创作高峰。
    (三)、创作成熟时期
    《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从“拉祖莫夫斯基”到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还有为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如《埃格蒙特》等。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它的恢宏气势使交响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性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体冬季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展开部”篇幅大大扩展,调性宽阔,充满戏剧性。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贝多芬采用了双主题的变奏手法,整个乐章以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充分展示和最终肯定作为主线。《第三(英雄)交响曲》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它所昭示的气质与风格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大量作品中。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取材于法国作家布依的剧作《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于1805年首演,割据主题是英雄的意志和爱情的力量。
    《埃格蒙特》是贝多芬在1809年为歌德的悲剧《埃德蒙特》写作的戏剧配乐。 献给拉祖莫夫斯基的三首四重奏可以作为贝多芬中期四重奏的典型,它采用了俄罗斯的民歌曲调。这三首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各具不同的格调,具有充分发展的戏剧性质开部和尾声。
    (四)、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一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
    《D大调弥撒》是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自认为这部“庄严弥撒”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庄严灿烂是这部宗教作品的艺术特征。《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常规格式,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的配器十分精练。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u”的伟大颂歌。贝多芬从曲式结构到旋律特征、和声配器等各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音乐语言形式,也包括贝多芬自己
    的前期作品在内。他理性地驾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将其紧密而合乎逻辑的组织在奏鸣交响套曲中,它所造成的庄严雄辉使《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为人类文化所做的最光辉贡献。
    (五)、总结
    贝多芬以辩证思维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在广泛使用的奏鸣曲式中,贝多芬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已具有真正的对比意义,展开部充满了矛盾,在尾声里主题发展的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
    贝多芬创作的套曲各乐章之间不再仅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在音乐具体表现手法上,简洁、粗犷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在他的音乐中,节奏变化丰富,和声不协和,调性不稳定的范围扩大。在配器上注重发挥铜管、木管乐器的作用。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

  • 第6题: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 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他的作品《西厢记》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活了六十岁。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曲中说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另,《丽春堂》写金朝有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不和后又和解的故事,它是元杂剧中以金代为背景的少数剧本之一。
    15《破窑记》是写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但《西厢记》与《丽春堂》的曲词,都绮丽缠绵,独《破窑记》曲词质朴,与王实甫一般风格不同,故有人怀疑其非王氏所作。

  • 第7题:

    问答题
    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正确答案: 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参考要点):
    (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
    (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
    (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斯堪底纳维亚设计

    正确答案: 以芬兰、丹麦、瑞典、挪威为代表的斯堪底纳维亚地区,在发展现代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功能也注重设计的人情味,把功能和美观完美的结合起来,其设计成为优雅设计的代名词。
    地处北部欧洲的斯堪底纳维亚国家,包括芬兰、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五国,这里冬天寒冷而漫长,气候反差大,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面很广,宁静幽清,制陶、纺织和玻璃制作工艺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芬兰、丹麦和瑞典快速、稳步的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风格。
    早在20世纪初,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与欧洲同步的现代设计,他们在发展现代设计的同时,也制定了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措施,力求把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艺术的工业产品。这种发展策略,使他们在二三十年代在陶瓷、家具和玻璃设计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后功能主义流行时期,斯堪底纳维亚国家在认同功能主义的同时也强调产品设计的人情味,反对冷冰冰过分机械化的风格,他们的设计简洁优雅、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得到了世界设计界的承认。1954年,美国举办了“斯堪底纳维亚”设计展览,把它作为“优良设计”的例子介绍给美国的工业设计界。1958年,巴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斯堪底纳维亚的式样”的展览,德国也把“丹麦的新式样”介绍给本国的设计师。这些展览,使“斯堪底纳维亚”风格的设计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界普遍认同的优秀设计。这些国家设计制作的家具因造型简洁典雅、做工精致考究、舒适耐用,在国际家具市场上享有极好的声誉。
    斯堪底纳维亚的设计重功能也重形式的美感,他们擅长在传统和民间的样式及自然的造型和色彩中获得设计的灵感,北欧的设计师喜欢采用自然的材质,注重材料生命的纹理和温暖的肌理感,他们的设计单纯、稳定、舒适、实用。在产品设计中把重功能、重理性和细致的做工、简洁的形式美感结合起来,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又展示出典雅的审美效果。北欧设计的发展也深受世界设计潮流的影响,如60年代的“波普设计”,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90年代的“绿色设计”,北欧的设计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响,技术美学和人体工程学也是他们在设计中考虑的因素。但他们往往能在潮流中迂回变化,甚至使后现代风格的设计也变得简练、实用,可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北欧的设计重传统,但他们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符号和形式,而是把传统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从极富现代感的设计中呈现出来,体现了北欧设计师在设计美学中的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若斯堪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 若斯堪(Josquindesprez,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他可能曾师从于奥克冈,并在意大利开始了他最初的音乐生涯。1459-1472年在米兰大教堂做歌手,并在那里为斯佛扎家族的公爵小教堂作曲。随后,又服务于罗马教皇和费拉拉公爵的教堂。15世纪90年代他也曾旅居法国,为路易十二的宫廷写过音乐。晚年(1504年)他返回故乡在教会任职,直到1521年浙世。若斯堪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大师,当时正值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盛期,而这个时期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若斯堪和他的一些同代作曲家改进和发展了以杜费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语言,使之更灵活,更有表现力,更适于表达歌词中所传达的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若斯堪的作品包括18首弥撒、100首经文歌和70首世俗声乐作品(大部分是尚颂)。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卡农手法,把它作为统一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这是若斯堪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曲手法。在这种手法中,我们看到各个声部的模仿点依次进入,然后是模仿点的重叠,也就是在最后一个声部结束它的模仿乐句之前,另一个声部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模仿点。继续演唱下面的段落。在复调的模仿的法为主的作品中,他也经常插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他的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是通过低音部频繁的四、五度运动,已经暗示了主一属和声关系的萌芽。在段落的结尾处,若斯堪还常用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在这种终止式中,声部的进行和节奏的运动都得到了加强。在若斯堪的弥撒曲中,有些沿用和发展了以前的技巧,如定旋律弥撒的手法:另一些则借用以前的一部完整作品作为新的结构框架来进行创作,这种弥撒曲叫做“仿作弥撒曲”(ParodyMass)。还有一种弥撒曲叫做“释义弥撒曲”(ParaphraseMass)或“自由定旋律弥撒曲”,它不同于一般的定旋律弥撒曲之处主要有两点:
    (1)对借用旋律不再直接引用,而是把它精巧地作成一种便于运用模仿手法的动机材料。
    (2)这种借用旋律不再被支撑声部所独占,而是可以出现在所有的声部中。在15世纪末,尚颂的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当时的宗教作品一样,在尚颂的写作中,四声部也已成为惯例,有时甚至使用五声部。各声部之间的模仿或严格的卡农取代了过去的高音部与支撑声部之间的二重唱结构。歌词采用四、五行诗句构成的单诗节宫廷抒情诗,取代了过去的“固定形式”(如回旋歌、叙事歌等)。在1501年出版的最早的印刷乐谱中,可以看到很多若斯堪创作的优美的尚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杜费和若斯堪的音乐风格。

    正确答案: 杜费:
    (1)采用自由的、无规则重音的节奏与平滑流动的对位声部,构成15至16世纪宗教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加强对不协和音的控制,三、六度音响十分常见。
    (3)模仿手法已开始在作品的局部加以运用。
    (4)在支撑声部下方增加一个低音部,形成完整的四声部织体。
    若斯堪:
    (1)大量运用卡农手法,把它作为统一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
    (2)在复调模仿手法为主的作品中,经常插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
    (3)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通过低音部频繁的四、五度运动,暗示了主—属和声关系的萌芽,还常用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
    (4)发展了新的弥撒曲类型,如“仿作弥撒曲”、“释义弥撒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密斯·凡德罗的生平。

    正确答案: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豪斯第三任校长,是国际主义的集大成者。米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在著作《从包豪斯到现代》中提到,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密斯倡导建筑设计应该立足于“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最善于用钢架和玻璃表现技术的完美,是现代摩天大楼设计的开创者。他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上的典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
    (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
    (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对《聊斋志异》创作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使他对科举考试制度有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聊斋志异》中。
    2)三十多年农村教书先生的生活对他创作《聊斋》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他有充裕的时间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在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作了一定的准备。
    3)蒲松龄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闻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成为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 第14题:

    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
    (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
    (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 第15题:

    简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
    (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
    (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 第16题:

    简述杜费和若斯堪的音乐风格。


    正确答案:杜费:
    (1)采用自由的、无规则重音的节奏与平滑流动的对位声部,构成15至16世纪宗教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加强对不协和音的控制,三、六度音响十分常见。
    (3)模仿手法已开始在作品的局部加以运用。
    (4)在支撑声部下方增加一个低音部,形成完整的四声部织体。
    若斯堪:
    (1)大量运用卡农手法,把它作为统一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
    (2)在复调模仿手法为主的作品中,经常插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
    (3)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通过低音部频繁的四、五度运动,暗示了主—属和声关系的萌芽,还常用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
    (4)发展了新的弥撒曲类型,如“仿作弥撒曲”、“释义弥撒曲”。

  • 第17题:

    简述巴赫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巴赫1685年生于埃森纳赫的音乐世家,其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年在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和魏玛任管风琴师,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科腾时期担任宫廷乐长,创作集中在古钢琴和其他器乐体裁上;莱比锡时期担任教堂乐监和音乐指导,创作了大部分康塔塔和其他宗教音乐作品。巴赫逝世于1750年。
    巴赫的创作:
    (1)器乐作品:A.管风琴曲:一类是托卡塔与赋格,如《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另一类是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B.古钢琴曲: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三套古钢琴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德国组曲》;另有《哥德堡变奏曲》等。C.其他器乐曲:《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帕蒂塔》《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
    (2)声乐作品:A.康塔塔:200多首宗教康塔塔和少量世俗康塔塔。B.其他声乐作品:六首经文歌;圣母颂歌;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b小调弥撒》等。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斯堪的那维亚的设计风格。

    正确答案: 斯堪的那维亚设计正是将产生于严酷条件下的简洁与使用的设计思想与工业的效率和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严谨而实际的特点与新的工业理性主义并行不悖,因而创造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创作。

    正确答案: (一)、波恩时期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的城市,早年的贝多芬虽然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维也纳时期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贝多芬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内的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等室内乐作品。在这10年里明显的确立了个人风格。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度过了危机,走过这个阶段,他决定“与命运抗争”,从而走向音乐创作高峰。
    (三)、创作成熟时期
    《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从“拉祖莫夫斯基”到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还有为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如《埃格蒙特》等。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它的恢宏气势使交响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性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体冬季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展开部”篇幅大大扩展,调性宽阔,充满戏剧性。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贝多芬采用了双主题的变奏手法,整个乐章以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充分展示和最终肯定作为主线。《第三(英雄)交响曲》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它所昭示的气质与风格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大量作品中。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取材于法国作家布依的剧作《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于1805年首演,割据主题是英雄的意志和爱情的力量。
    《埃格蒙特》是贝多芬在1809年为歌德的悲剧《埃德蒙特》写作的戏剧配乐。 献给拉祖莫夫斯基的三首四重奏可以作为贝多芬中期四重奏的典型,它采用了俄罗斯的民歌曲调。这三首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各具不同的格调,具有充分发展的戏剧性质开部和尾声。
    (四)、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一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
    《D大调弥撒》是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自认为这部“庄严弥撒”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庄严灿烂是这部宗教作品的艺术特征。《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常规格式,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的配器十分精练。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u”的伟大颂歌。贝多芬从曲式结构到旋律特征、和声配器等各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音乐语言形式,也包括贝多芬自己
    的前期作品在内。他理性地驾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将其紧密而合乎逻辑的组织在奏鸣交响套曲中,它所造成的庄严雄辉使《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为人类文化所做的最光辉贡献。
    (五)、总结
    贝多芬以辩证思维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在广泛使用的奏鸣曲式中,贝多芬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已具有真正的对比意义,展开部充满了矛盾,在尾声里主题发展的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
    贝多芬创作的套曲各乐章之间不再仅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在音乐具体表现手法上,简洁、粗犷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在他的音乐中,节奏变化丰富,和声不协和,调性不稳定的范围扩大。在配器上注重发挥铜管、木管乐器的作用。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巴赫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 巴赫1685年生于埃森纳赫的音乐世家,其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年在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和魏玛任管风琴师,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科腾时期担任宫廷乐长,创作集中在古钢琴和其他器乐体裁上;莱比锡时期担任教堂乐监和音乐指导,创作了大部分康塔塔和其他宗教音乐作品。巴赫逝世于1750年。
    巴赫的创作:
    (1)器乐作品:A.管风琴曲:一类是托卡塔与赋格,如《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另一类是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B.古钢琴曲: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三套古钢琴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德国组曲》;另有《哥德堡变奏曲》等。C.其他器乐曲:《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帕蒂塔》《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
    (2)声乐作品:A.康塔塔:200多首宗教康塔塔和少量世俗康塔塔。B.其他声乐作品:六首经文歌;圣母颂歌;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b小调弥撒》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曹雪芹的生平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少年时期贵族家庭的声势显赫使他对贵族家庭的生活及腐朽本质有深刻的体验.
    2)家庭败落和此后的困顿生活是他创作的思想根源。
    3)家族的文化教养与艺术熏陶是他创作的文学保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他创作《聊斋志异》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蒲松龄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使他对科举考试的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揭露和抨击科举制度作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2)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生活对他创作《聊斋》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友家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3)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为创作《聊斋》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4)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约翰·拉斯金的生平。

    正确答案: 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社会评论家。长期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研究,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主要著作有《现代画家》《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他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其实他的设计思想很混乱,一方面强调大众,另一方面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寻找出路,而这种设计不是为了大众。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仍有很大区别。但是,他的倡导和思想还是对当时的设计家们提供了重要思想依据。他发现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涉及实践深处。但其理论成为后来威廉·莫里斯等人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 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他的作品《西厢记》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活了六十岁。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曲中说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另,《丽春堂》写金朝有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不和后又和解的故事,它是元杂剧中以金代为背景的少数剧本之一。
    15《破窑记》是写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但《西厢记》与《丽春堂》的曲词,都绮丽缠绵,独《破窑记》曲词质朴,与王实甫一般风格不同,故有人怀疑其非王氏所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