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1)材料应送人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相关问题
  • 第1题: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参考答案:

    五四运动。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2题:

    井下大巷()采用材料车运送人员。


    正确答案:严禁

  • 第3题:

    根据惯例,在外事交往中,对国外来访的客人通常要根据其(),(),()以及()等因素,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确定规格时应遵循()原则,即主要迎送人员应与来宾的身份()。


    正确答案:身份;地位;访问性质;两国关系;对等;对等

  • 第4题: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材料二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材料三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1)材料应送人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鉴真东渡日本

  • 第5题:

    简述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贯重视同日本重建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尽管日本方面追随美国的政策,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但是中国重视发展民间外交,以此来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

  • 第6题:

    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盛况空前。日本先后13次派往唐朝访问、学习的使团名称是什么?中日友好交往对日本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正确答案: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

  • 第7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 第8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下列人物事迹反映中日友好往来的是()。

    • A、玄奘西游
    • B、鉴真东渡
    • C、马可·波罗来华
    • D、利玛窦传教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唐时中日多有交往,李白曾经误闻晁衡赴日途中身死,作诗一首痛哭,以至于跟晁衡没有私交的大臣听后都潸然泪下,诗中巧用多种色彩的妙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 诗中巧用多种色彩的妙句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贯重视同日本重建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尽管日本方面追随美国的政策,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但是中国重视发展民间外交,以此来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日本水俣病事件中主要是哪种金属中毒?

    正确答案: 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时中日多有交往,李白曾经误闻晁衡赴日途中身死,作诗一首痛哭,以至于跟晁衡没有私交的大臣听后都潸然泪下,诗中巧用多种色彩的妙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诗中巧用多种色彩的妙句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第14题: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 A、戒贤
    • B、玄奘
    • C、鉴真
    • D、崔致远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以下不是中日文人交往方式的是()

    • A、笔谈
    • B、唱和汉诗
    • C、携带翻译
    • D、朝贡贸易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中日东海之争的主要分岐是什么?


    正确答案:我国坚持按国际公约,即按大陆架的界线冲绳海槽来划分,日本坚持按所谓“中间线”划分。

  • 第17题: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日本水俣病事件中主要是哪种金属中毒?


    正确答案: 汞。

  • 第18题: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日本的()和中国的()。


    正确答案:阿倍仲麻吕;鉴真

  • 第19题:

    简述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所谓民间外交,是灵活、具有官方背景、不受礼宾规格限制的外交活动。战后日本政府迫于美国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此,中国确立了先开展民间外交,促进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从50年代开始,中日民间外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阶段(1952年--1956年)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等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邀请访问中国,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开创性的业绩。1953年1月,日本红十字会、和平联络委员会、日中友协三个民间团体访问中国,就解决在华日侨归国问题达成协议。1954年10月,以李德全为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55年1月,在北京举行中、日民间渔业谈判,4月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渔业协定。1955年11月,签订了中、日民间文化协定,中、日民间文化艺术交流逐渐开展起来。1956年5月,梅兰芳访日演出。中断阶段(1957年--1959年)1957年2月,岸信介上台执政,实行亲美反华、破坏中日民间往来的政策,1958年5月发生了“长崎国旗事件”,致使中、日民间往来中断。半官方半民间阶段(1960年------1971年)1960年,池田勇人组阁,恢复了中、日民间交往。1962年10月,率领日本贸易代表团访华的高奇达之助与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成志签订了《关于中日综合贸易的备忘录》,日方称为“LT贸易”。另外,松村谦三在六十年代多次访华,是受池田首相委托的,具有首相私人特使的身份。从六十年代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半官半民的新阶段,一直到期972年中、日正式恢复邦交为止。中、日民间外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第20题:

    问答题
    事件(1)造成的直接损失费是哪些?施工单位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日本的()和中国的()。

    正确答案: 阿倍仲麻吕,鉴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A

    戒贤

    B

    玄奘

    C

    鉴真

    D

    崔致远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所谓民间外交,是灵活、具有官方背景、不受礼宾规格限制的外交活动。战后日本政府迫于美国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此,中国确立了先开展民间外交,促进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从50年代开始,中日民间外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阶段(1952年--1956年)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等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邀请访问中国,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开创性的业绩。1953年1月,日本红十字会、和平联络委员会、日中友协三个民间团体访问中国,就解决在华日侨归国问题达成协议。1954年10月,以李德全为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55年1月,在北京举行中、日民间渔业谈判,4月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渔业协定。1955年11月,签订了中、日民间文化协定,中、日民间文化艺术交流逐渐开展起来。1956年5月,梅兰芳访日演出。中断阶段(1957年--1959年)1957年2月,岸信介上台执政,实行亲美反华、破坏中日民间往来的政策,1958年5月发生了“长崎国旗事件”,致使中、日民间往来中断。半官方半民间阶段(1960年------1971年)1960年,池田勇人组阁,恢复了中、日民间交往。1962年10月,率领日本贸易代表团访华的高奇达之助与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成志签订了《关于中日综合贸易的备忘录》,日方称为“LT贸易”。另外,松村谦三在六十年代多次访华,是受池田首相委托的,具有首相私人特使的身份。从六十年代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半官半民的新阶段,一直到期972年中、日正式恢复邦交为止。中、日民间外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