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1)与宗教密不可分: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3)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
更多“简述古代印度法典的基本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古代印度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以印度河、恒河为中心的古印度,其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古代印度艺术作 品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这主要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 第2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
    (2)宗教与法律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群制度;
    (4)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各种法典不是由国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质的机关通过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纂的。

  • 第3题:

    简述《摩奴法典》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而是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传说由所谓“人类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称为《摩奴法典》。
    特点:
    1.公开确认四种原始种姓以及派生的各个种姓的等级差别;
    2.法典以婆罗门教教义为指导思想,是该教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文献;
    3.将古代印度的专制君主神圣化,进一步用神权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 第4题:

    简述1907年日本刑法典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刑法原则,但又保留了若干封建残余;封建残余集中表现在侵犯皇室罪上;
    (2)既反映了古典刑法学派的报应刑思想,又打上了社会刑法学派目的刑理论的印记。

  • 第5题:

    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

    • A、那罗陀法典
    • B、布里哈斯帕提法典
    • C、摩奴法典
    • D、述祀氏法典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产生于()

    • A、古代埃及
    • B、古巴比伦
    • C、古代印度
    • D、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制定了现存古代第—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 A、古代埃及
    • B、古代印度
    • C、古代希腊
    • D、古代巴比伦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它出现于()
    A

    古代巴比伦

    B

    古代埃及

    C

    古代印度

    D

    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产生于()
    A

    古代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代印度

    D

    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
    A

    那罗陀法典

    B

    布里哈斯帕提法典

    C

    摩奴法典

    D

    述祀氏法典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
    (2)宗教与法律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群制度;
    (4)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各种法典不是由国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质的机关通过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纂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摩奴法典》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而是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传说由所谓“人类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称为《摩奴法典》。
    特点:
    1.公开确认四种原始种姓以及派生的各个种姓的等级差别;
    2.法典以婆罗门教教义为指导思想,是该教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文献;
    3.将古代印度的专制君主神圣化,进一步用神权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它出现于()

    • A、古代巴比伦
    • B、古代埃及
    • C、古代印度
    • D、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简述古印度法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作为东方奴隶制法,古印度法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不比如维护君权、夫权、夫权,维护奴隶主的特点,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等但又独树一帜,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与宗教密不可分,因为古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宗教统率一切;
    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除佛教外,古印度法的基本内容始终贯穿着种姓制度;
    3.它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缺乏独立地位。

  • 第15题:

    简述1871年《德国刑法典》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同意后,在堆被德意志联邦刑法典进行重新修订的基础上,叹声了德意志历史上第一部统一适用的资产阶级刑法典——《德意志帝国刑法典》。该法典于1871年4月15日正式颁布,1872年1月1日起施行。刑法典由总则和2编组成,共370条。
    其特点如下:
    1)继承和发展了资产阶级刑法原则。
    2)以严酷的刑罚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对德意志皇帝和各邦国王的人身给予特别保护,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4)用专章规定了“宗教罪”及其制裁措施。

  • 第16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典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1)与宗教密不可分: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3)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

  • 第17题: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出自于()

    • A、古代巴比伦
    • B、古代埃及
    • C、古代印度
    • D、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属于()

    • A、制定法
    • B、习惯法
    • C、判例法
    • D、宗教法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正确答案: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中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有关婆罗门的教育: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20题:

    单选题
    制定了现存古代第—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巴比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正确答案:
    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种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婆罗门的教育
    ①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②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
    ①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②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典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与宗教密不可分: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3)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以印度河、恒河为中心的古印度,其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古代印度艺术作 品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这主要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出自于()
    A

    古代巴比伦

    B

    古代埃及

    C

    古代印度

    D

    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