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

题目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

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B
更多“《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于:
    焉:
    凶:
    加:
    (2)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为何却“民不加多”


    答案:
    解析:
    (1)于:对于。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凶:灾荒。加:更加。
    (2)导论,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其“尽心”只是在发生灾荒时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没有彻底实行仁政。

  • 第2题: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

    • A、孔子
    • B、孟子
    • C、包拯
    • D、左丘明

    正确答案:C

  • 第3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西汉贾谊给汉文帝上书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未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从事农业生产),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黄宗羲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怪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比较分析以上两种经济思想,并结合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思想主张截然相反。前者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应重本抑末;后者认为工商皆本,对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保护。两种思想虽然截然相反,但在当时都有积极意义。
    (2)西汉前期,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当时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这时,贾谊提出重本抑末的主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
    (3)明末清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当时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严重阻碍它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冲破这种阻碍。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正是反映了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 第5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 B、气有余则侮所不胜
    • 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 D、其不及则已所胜轻而侮之

    正确答案:A,C

  • 第7题:

    ()孔子的这一主张,指出了取信于民与国家政权存亡的重要关系。

    • A、“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 B、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C、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
    A

    孔子

    B

    孟子

    C

    包拯

    D

    左丘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孔子的这一主张,指出了取信于民与国家政权存亡的重要关系。
    A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B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C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D

    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正确答案: 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使财富充裕,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正确答案: 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翻译: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正确答案: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翻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确答案: 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为它善于处其下,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指对民要谦下);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愿意拥戴圣人),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而不厌恶。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 第14题:

    翻译: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正确答案: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 第15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把上列古文翻译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 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 第16题: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 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 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
    • 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翻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正确答案: 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使财富充裕,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

  • 第18题: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


    正确答案: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但在人民方面有不足。

  • 第19题: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正确答案: 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 第20题:

    问答题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

    正确答案: 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但在人民方面有不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正确答案: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解释说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正确答案: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了支,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说明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正确答案: 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怠其事者、有达于理者
    以上四例中,“者”都是指示代词,用于复指前面出现过的人或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