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这些将军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5分钟时间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
    材料一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材料二 我们用了几年、十几年才将君主从头顶赶下去,结果……一个人的野心就能将摘掉了的帽子再重新压到人民的头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军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怎样的局势?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护国运动
    (一)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蔡锷讨袁
    (二)过程及结果
    时间:1915-1916
    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
    (三)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参考答案】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第2题: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阐述《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和正文层次。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本文由收文者、正文、署名、日期四个结构部分组成。编选时,将日期置于所拟标题下,作为题注。正文层次:正文部分包括七段,大致分为三层:
    (1)。缘由。第一段概括护国讨袁的起因;第二段揭明宗旨。
    (2)。主文。第三段为偏,略释自身不愿国家生变的初衷,及为民族前途不得不举义的认识。第四、五、六段(也可以合并成一段)。为正,责以大义、痛陈利害,预示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号召“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同申义愤,相应鼓桴”。
    (3)。结尾。第七段,敦促收文者考虑其立场及对民族前途之影响。

  • 第4题: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正确答案: 名正词切.为《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基本的语言风格。开头以“突起”手法,一语中的,石破天惊。“天祸中国,元首谋逆”,点出袁氏一手导演的闹剧之实质,收振聋发聩之效。继而指出逆顺之名既定,守正之词自切。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正气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随者内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词悲,是本文重要的语言风格。作者为达到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之战略目的,并激发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员对袁氏帝制自身的潜在不满情绪。通电之文,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峻词伤人,反而以曲词容人,以悲词感人,以危词撼人。念定词约,是本文的又一语言风格。作为正义之师,作者对护国讨袁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但为了服从本文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之既定目的,故此对胜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烦。表达了义无反顾的立场,强调了自立于不败之地的事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简意赅还表现在:“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一言划开了袁氏与各地方要员(收文者)。之间的界限。“何图彼昏,曾不悔祸,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寥寥数语,驳尽了袁氏的反面宣传。“同申义愤,相应鼓桴。”颇为传神地道出对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应能打动人、感动人、吸引人。好的公文,应能围绕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实现。本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折之以义,形之以利害,论词为华章,论意为雄文。在瓦解敌对阵营和涣散敌军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师。护国军誓师北上,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纷纷独立。连袁世凯的心腹死党陈宦、陈树藩、汤芗铭,也迫于大势而宣布独立。能令袁世凯饮下苦涩的“二陈汤”,此电功不可没。

  • 第5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 A、“二次革命”
    • B、护国战争
    • C、护法战争
    • D、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护国战争的揭幕者是()。

    • A、梁启超
    • B、孙中山
    • C、黄兴
    • D、蔡锷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判断题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之后孙中山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

    黄兴 

    B

    段祺瑞 

    C

    蔡锷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战争

    D

    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的领导人是()
    A

    黄兴

    B

    段祺瑞

    C

    蔡锷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
    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
    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
    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
    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13年10月、4月真题)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战争

    D

    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3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和卖国行径,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
    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
    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
    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
    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

  • 第16题: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 B、护国战争
    • C、护法战争
    • D、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黄兴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之后孙中山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单选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的是()
    A

    孙中山

    B

    唐继尧

    C

    蔡锷

    D

    黄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战争

    D

    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黄兴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阐述《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和正文层次。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本文由收文者、正文、署名、日期四个结构部分组成。编选时,将日期置于所拟标题下,作为题注。
    正文层次:正文部分包括七段,大致分为三层:
    (1)缘由。第一段概括护国讨袁的起因;第二段揭明宗旨。
    (2)主文。第三段为偏,略释自身不愿国家生变的初衷,及为民族前途不得不举义的认识。第四、五、六段(也可以合并成一段)为正,责以大义、痛陈利害,预示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号召“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同申义愤,相应鼓桴”。
    (3)结尾。第七段,敦促收文者考虑其立场及对民族前途之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正确答案: 名正词切.为《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基本的语言风格。开头以“突起”手法,一语中的,石破天惊。“天祸中国,元首谋逆”,点出袁氏一手导演的闹剧之实质,收振聋发聩之效。继而指出逆顺之名既定,守正之词自切。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正气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随者内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词悲,是本文重要的语言风格。作者为达到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之战略目的,并激发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员对袁氏帝制自身的潜在不满情绪。通电之文,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峻词伤人,反而以曲词容人,以悲词感人,以危词撼人。念定词约,是本文的又一语言风格。作为正义之师,作者对护国讨袁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但为了服从本文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之既定目的,故此对胜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烦。表达了义无反顾的立场,强调了自立于不败之地的事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简意赅还表现在:“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一言划开了袁氏与各地方要员(收文者)之间的界限。“何图彼昏,曾不悔祸,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寥寥数语,驳尽了袁氏的反面宣传。“同申义愤,相应鼓桴。”颇为传神地道出对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应能打动人、感动人、吸引人。好的公文,应能围绕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实现。本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折之以义,形之以利害,论词为华章,论意为雄文。在瓦解敌对阵营和涣散敌军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师。护国军誓师北上,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纷纷独立。连袁世凯的心腹死党陈宦、陈树藩、汤芗铭,也迫于大势而宣布独立。能令袁世凯饮下苦涩的“二陈汤”,此电功不可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