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皇帝荒废朝政,国家机构瘫痪,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土地高度集中令大批农民破产。明政府又因军费等原因面临财政危机,遂以用兵为由向民间加派三饷,数额超过正常赋税一倍以上,社会矛盾激化。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加上天灾频繁,更使得民不聊生,农民战争爆发。
    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起义军转战大河南北。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繁重的弊端,李自成提出了“贵贱均田”、“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社会矛盾激化的总根源,直接冲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有机结合起来。各家起义军首领会聚荥阳,把分散作战变为协同作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一个创举,在战略战术和军事组织上也有很多创造,组织严密。
    这次农民战争所以最终失败,主要有下列四个原因:第一,由于清军入关,满、汉地主阶级逐渐结合起来,整个国内形势起了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第二,农民军、特别是张献忠的农民军流寇主义作风严重,不重视根据地和政权建设。第三,农民军李自成部的主要将领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进北京后,无组织,无纪律,生活腐败。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农民军内部不能团结,争权夺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第四,农民军在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一些错误。大顺政权在北京对降官、降将和顽固抵抗的官员不加区别地追赃比饷,不利于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维护局势的稳定。

  • 第2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整军诸法是:(1)将兵法。(2)保甲法。(3)保马法。(4)军器监。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 第3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初年,虽然社会比较稳定,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时(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予苛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内容:新法的内容可分为理财,强兵和选拔人才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强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2)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
    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有:(1)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2)太学三舍法,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3)编写《三经新义》,对《诗》,《书》(《尚书》),《周礼》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法代表并不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 第4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背景主要有:庆历新政失败、三冗现象的出现、澶渊之盟的负担等。
    主要内容是颁布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

  • 第5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谓变法,只是对封建统治的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因之就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变法后,原来社会上最突出的土地兼并问题并未解决,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好处甚少,因之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 第6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正确答案:(1)败因: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00年至1911年间,清廷为挽救危局,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修律工作,对《大清律例》为代表的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变革,致使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
    (1)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
    ①修订《大清现行刑律》。《大清现行刑律》是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删改而成的,清政府颁布《大清现行刑律》的目的是把它作为《大清新刑律》制定完成之前的一部过渡性法典,因而对承传已久的《大清律例》并没有作太大的变更,其基本内容依然延续旧律。
    修订《大清新刑律》。《大清新刑律》的起草工作始于1906年。由于在起草制定过程中引发了礼教派的攻击和争议,故直到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25日)始正式公布,预定至宣统五年正式施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同《大清律例》和《大清现行刑律》相比较,《大清新刑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比较大的改动。
    起草《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是清政府于1911年8月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民法典草案。由于清王朝在草案起草完成后随即崩溃,这部民律草案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④起草《大清商律草案》。清末商事立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当时的需要,清政府陆续颁行了一些应急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有:《钦定大清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以及其他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章程。在第二阶段起草了《大清商律草案》《改订大清商律草案》《交易行律草案》《保险规则草案》《破产律草案》等等,但均未正式颁行。在此期间颁布施行的单行商事法规有《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给照章程》等。
    ⑤草拟《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是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草拟的诉讼法典草案,但因遭到各省督抚的反对和礼教派的攻击,该法律草案未能颁行。
    ⑥起草《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与《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这两个草案是沈家本等人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遭否决后起草的两部诉讼法草案,这两部诉讼法草案系仿照日本和德国诉讼法编纂而成,但均未及颁行。
    ⑦编制《大理院编制法》。是清政府为配合官制改革,于1906年制定的关于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的单行法规。
    ⑧颁布《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是清政府于1907年颁行的诉讼法规。该章程作为法院编制法和刑事、民事诉讼法颁行前的一部过渡性法规。
    制定《法院编制法》。是1910年清政府公布的关于法院组织的法规。该法仿日本裁判所构成法拟订而成,共16章164条,内容涉及各级审判机构的设置、组织、审判规则及司法行政事务等,并吸收了西方国家的一系列新的司法原则,如司法独立、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合议制度等等,但并未能真正实施。
    司法体制的变革。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为配合官制改革及一些新的诉讼法规的颁行,清政府也对相传已久的旧的诉讼体制和审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表现在:
    a.调整司法机关。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地方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形成新的司法系统;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b.改革诉讼制度。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度;规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案件的自诉及代理制度、证据制度、管收及保释制度等,并承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在审判制度上,规定了允许辩论,实行回避制度,审判公开等,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2)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
    清政府在20世纪初期所进行的大规模修律活动,虽然在主观上讲是一种被动的立法活动,修律本身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在客观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清末变法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随着修律过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规的出现,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不仅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被抛弃,而且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制开始转变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特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
    ②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通过清末大规模的立法,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对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清末变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清末变法修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使得近代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从而促进了中国由人治向法治观念的转变。
    ④清末变法修律在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正确答案: (1)败因: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初年,虽然社会比较稳定,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时(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予苛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内容:新法的内容可分为理财,强兵和选拔人才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强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2)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
    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有:(1)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2)太学三舍法,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3)编写《三经新义》,对《诗》,《书》(《尚书》),《周礼》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法代表并不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和强兵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理财方面措施有:①均输法、②市易法、③青苗法、④募役法、⑤方田均税法。(每小点1分,共5分)
    强乒方面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2分)
    作用:新法在执行过程中虽出现某些弊端,但总的说来,积极作用是主要的。(1分)
    它使政府财政情况大有改善,积贫危机有所缓和。(2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行政管理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分封制下,各级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空间的限制,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职位也不能世袭,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比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要大。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样一种严重的阶级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矛盾加以调节。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等级君主制旧秩序的解体,自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宁,势必要求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以礼制为基础的习惯法在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早在春秋时期,在家臣制的基础上就忆产生了官僚制的雏形,世卿世禄制呈现出瓦解趋势,但世卿世禄制的最终废除乃是通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而实现的。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官僚制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占:
    一、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
    二、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
    三、俸禄制取代食封制。可见,君主通过官僚制完整地控制了国家的人事权,使中央集权政体获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第14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
    (1)均输法。
    (2)青苗法。
    (3)农田水利法。
    (4)免役法。
    (5)市易法。
    (6)方田均税法。
    整军诸法是:
    (1)将兵法。
    (2)保甲法。
    (3)保马法。
    (4)军器监。
    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 第15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第16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和强兵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理财方面措施有:①均输法、②市易法、③青苗法、④募役法、⑤方田均税法。(每小点1分,共5分)
    强乒方面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2分)
    作用:新法在执行过程中虽出现某些弊端,但总的说来,积极作用是主要的。(1分)
    它使政府财政情况大有改善,积贫危机有所缓和。(2分)

  • 第17题:

    苏轼在《反古菖蒲》诗中写道:“一人得饱满,余人皆不悦”,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这首诗表明()

    • A、苏轼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他反对变法对人民的搜刮
    • B、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压抑大地主、大官僚的行为
    • C、苏轼的政治主张与王安石变法存在分歧是因为两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D、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的主要措施脱离社会实际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一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宫。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整军诸法是:(1)将兵法。(2)保甲法。(3)保马法。(4)军器监。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
    (1)均输法。
    (2)青苗法。
    (3)农田水利法。
    (4)免役法。
    (5)市易法。
    (6)方田均税法。
    整军诸法是:
    (1)将兵法。
    (2)保甲法。
    (3)保马法。
    (4)军器监。
    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一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宫。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背景主要有:庆历新政失败、三冗现象的出现、澶渊之盟的负担等。
    主要内容是颁布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宋神宗时,政府和地主加重赋税以及辽、西夏的不断侵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严重,“积贫积弱”。为富国强兵,在王安石倡议下,实行了变法。其内容是:
    (1)青苗法。春天由政府贷放钱粮,秋天偿还,收20%的利息。
    (2)募役法。向应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3)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地方水利,开垦荒地。
    (4)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亩收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5)保甲法。农村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两丁以上的人户一人做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维护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变法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恣意盘剥,使农民负担稍有减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因各项新法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加上自身变法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