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 ”相关问题
  • 第1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乐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 第3题: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君子文化人格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人格不相同。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诗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国风》,它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

    • A、西周时期
    • B、春秋时期
    • C、战国时期
    • D、秦汉时期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点?


    正确答案: 商代是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的组合犹如钟鸣鼎食,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日常生活用器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商品。

  • 第6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生活?


    正确答案:春秋战国时,民间音乐生活也是相当丰富,出现了很多民间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音乐。伍子胥曾经在吴国的市上吹篪(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个孔)要饭;庄子妻死后,曾敲着陶制的食具唱歌;秦国的人敲击着日常用具装水的瓮、盛食的罐,甚至仅仅拍着自己的大腿都可作为歌唱的伴奏;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在酒席上曾当场唱歌。此时有很多民间歌唱家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淳于鬓对孟轲所说,在他以前,卫国因为有一位好歌手王豹,住在淇水边上,所以淇河水以西一带的人特别善于唱歌,齐国因有一位好歌手绵驹住在高唐地方,故齐国西部的人也特别善于歌唱。

  • 第7题:

    问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是《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全书旧传有23篇,现存其前11篇。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干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乐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诗经》作品的创作时期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C

    上古至春秋中叶

    D

    西周初至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
    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荀子:
    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
    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
    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君子文化人格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人格不相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秦汉时期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 第13题: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作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文王操》(周代)
    2、《大雅》(作者周公)
    3、《阳春白雪》(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
    4、《高山流水》(作者战国俞伯牙)

  • 第14题:

    《诗经》作品的创作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 B、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 C、上古至春秋中叶
    • D、西周初至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是《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全书旧传有23篇,现存其前11篇。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干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第16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著作《成相篇》的作者是()

    • A、孔子
    • B、荀子
    • C、墨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


    正确答案: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三,器乐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四,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调,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
    五,西周末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
    六,春秋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理论水平。

  • 第18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孔子:
    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荀子:
    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
    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
    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 第19题:

    问答题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作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文王操》(周代)
    2、《大雅》(作者周公)
    3、《阳春白雪》(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
    4、《高山流水》(作者战国俞伯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与西周秘书性工作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秘书性工作出现的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新兴地主阶级子弟“士”不少人充当了诸侯国君身边出谋划策,草拟文书的秘书性史官
    2.采用了新的文书载体
    3.政务记录已形成制度
    4.文书种类有所发展
    5.保密制度有所加强
    6.文书档案拓宽了应用范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

    正确答案: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三,器乐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四,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调,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
    五,西周末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
    六,春秋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理论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诗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国风》,它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生活?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民间音乐生活也是相当丰富,出现了很多民间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音乐。伍子胥曾经在吴国的市上吹篪(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个孔)要饭;庄子妻死后,曾敲着陶制的食具唱歌;秦国的人敲击着日常用具装水的瓮、盛食的罐,甚至仅仅拍着自己的大腿都可作为歌唱的伴奏;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在酒席上曾当场唱歌。此时有很多民间歌唱家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淳于鬓对孟轲所说,在他以前,卫国因为有一位好歌手王豹,住在淇水边上,所以淇河水以西一带的人特别善于唱歌,齐国因有一位好歌手绵驹住在高唐地方,故齐国西部的人也特别善于歌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 (1)儒家:礼乐治国;
    (2)墨家:非乐,但不反对音乐本身;
    (3)道家:辩证地认识音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