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述评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回答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并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主要观点及评价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批判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②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生活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 第2题: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 生活”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 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 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 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 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 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 教育即生长。杜威要求摒除压抑、阻碍 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首先,经验 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 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 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其次,经验 不仅仅是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 动。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 第3题:

    论述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4题: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可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即生活

  • 第5题:

    述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1)首先表现在知行合一学说上,杜威认为在变动的社会中,再用传统教育的办法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是无用的,而主张人的行动,应按照经验的发展特点,运用智慧的作用,科学的探讨法,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取得活的知识,使知行合一起来,才可在变动社会中求得生存。这比传统教育给学生灌输死知识是有进步意义的。依此而发展的“发现法”在今日仍在发挥着作用。
    (2)把教育看成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生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是靠二者交互作用而成的。二者对教育都负有责任。这比历史上教育从内展开说和从外形成说,有着一定的辩证哲理,更有说服力。但这又是一种唯心主义主观经验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把教育看做生活和生长,注意当前的情境,解决现实的问题,使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这比历史上的教育复演说、历史回顾说以及生活准备说,更具有活力,得以注重现实。但他把教育特有的性质与生活、生长混为一谈,实不可取。
    (4)把教育看成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使个人的能力增加,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这比历史上的形式训练说和实质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但他片面强调掌握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理论的学习,实有偏颇之处。
    (5)把学校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雏形社会,在学校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使学生愿意学,学了也有用。这就克服了传统学校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学非所用的浪费现象。这种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观点,今日仍在世界各地推行。但这样做也容易造成学生难以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6)教材心理化是使教材的逻辑编排,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他把学生和教材看成同一过程的两段,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联系的,把教材按照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编排学生自然乐于学习教材,就不像传统教材那样,被学生视为苦役。这种观点直至今日仍有现实的意义。(7)总的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套教育理论也确实存在不少片面之处,如过分地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无视间接经验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削弱基础知识学习的顺序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他突出“儿童中心”地位,而忽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影响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校的有序管理。尽管如此,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 第6题: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有三个重要观点,分别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正确答案:教育即生活

  • 第7题:

    杜威解释教育的观点


    正确答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 第8题:

    问答题
    述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正确答案: (1)首先表现在知行合一学说上,杜威认为在变动的社会中,再用传统教育的办法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是无用的,而主张人的行动,应按照经验的发展特点,运用智慧的作用,科学的探讨法,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取得活的知识,使知行合一起来,才可在变动社会中求得生存。这比传统教育给学生灌输死知识是有进步意义的。依此而发展的“发现法”在今日仍在发挥着作用。
    (2)把教育看成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生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是靠二者交互作用而成的。二者对教育都负有责任。这比历史上教育从内展开说和从外形成说,有着一定的辩证哲理,更有说服力。但这又是一种唯心主义主观经验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把教育看做生活和生长,注意当前的情境,解决现实的问题,使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这比历史上的教育复演说、历史回顾说以及生活准备说,更具有活力,得以注重现实。但他把教育特有的性质与生活、生长混为一谈,实不可取。
    (4)把教育看成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使个人的能力增加,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这比历史上的形式训练说和实质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但他片面强调掌握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理论的学习,实有偏颇之处。
    (5)把学校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雏形社会,在学校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使学生愿意学,学了也有用。这就克服了传统学校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学非所用的浪费现象。这种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观点,今日仍在世界各地推行。但这样做也容易造成学生难以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6)教材心理化是使教材的逻辑编排,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他把学生和教材看成同一过程的两段,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联系的,把教材按照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编排学生自然乐于学习教材,就不像传统教材那样,被学生视为苦役。这种观点直至今日仍有现实的意义。(7)总的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套教育理论也确实存在不少片面之处,如过分地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无视间接经验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削弱基础知识学习的顺序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他突出“儿童中心”地位,而忽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影响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校的有序管理。尽管如此,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述评亚里士多德关于七至十四岁儿童的教育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满7岁应入国立学校,但只限男孩,高深的教育对于女子是不适宜的。这种观点,显然落后于柏拉图了。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说法,七至十四岁是品格教育的阶段,要“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他认为,道德教育有三个要素——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其中习惯至为重要,如果儿童习惯于运用理智控制欲望,那么他就能避免从恶、养成善行。至于如何培养这种心智判断的良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主要应通过音乐教育。音乐,根据希腊传统,包括诗歌与文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添列了绘画,这一主张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具有很大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供人娱乐和文化消遣之外,更重要的是“确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心智若与美好的音乐达到和谐,就能喜爱崇高的东西,痛恨低贱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一定用它(音乐)来培育青年一代”。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特重音乐,与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有关,课程被据以分成两类:有用的与文雅的。前者不高尚、不文雅,服务于事功与实用;后者高尚、文雅、合乎人性,服务于闲暇。音乐既是娱乐,又能陶冶性情,供理智享受,自然就是一种应受重视的“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
    为了“净化”非理性灵魂,体育也很重要。亚里士多德赞成的是雅典式训练健美的和谐发展的体育,他认为体育固然要培养勇敢,但勇气必须伴随有“谐调”而“柔和”的“性情”,不应变得“凶残”和“流于粗俗”。关于体育与音乐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也反映了当时有文化的雅典人的主张,只是在许多方面作了更加细致的发挥。
    此外,儿童还要学习读、写、算,但这些不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谋生、处理家事、参与政治生活等等,作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来掌握。总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以美育(音乐)为重点,智、体各育和谐发展,以完成德育任务。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形成习惯,逐步养成“中庸”、“适度”、“勇敢”等等美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杜威论教育的本质的观点。

    正确答案: (1)教育即生活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2)教育即生长
    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的生长的过程。“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3)学校即社会
    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正确答案: (1)"教育即生长",即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2)"教育即生活",即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即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的本质?如何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正确答案: 杜威提出三个论点对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4)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对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述评亚里士多德关于七至十四岁儿童的教育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满7岁应入国立学校,但只限男孩,高深的教育对于女子是不适宜的。这种观点,显然落后于柏拉图了。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说法,七至十四岁是品格教育的阶段,要“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他认为,道德教育有三个要素——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其中习惯至为重要,如果儿童习惯于运用理智控制欲望,那么他就能避免从恶、养成善行。至于如何培养这种心智判断的良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主要应通过音乐教育。音乐,根据希腊传统,包括诗歌与文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添列了绘画,这一主张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具有很大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供人娱乐和文化消遣之外,更重要的是“确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心智若与美好的音乐达到和谐,就能喜爱崇高的东西,痛恨低贱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一定用它(音乐)来培育青年一代”。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特重音乐,与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有关,课程被据以分成两类:有用的与文雅的。前者不高尚、不文雅,服务于事功与实用;后者高尚、文雅、合乎人性,服务于闲暇。音乐既是娱乐,又能陶冶性情,供理智享受,自然就是一种应受重视的“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
    为了“净化”非理性灵魂,体育也很重要。亚里士多德赞成的是雅典式训练健美的和谐发展的体育,他认为体育固然要培养勇敢,但勇气必须伴随有“谐调”而“柔和”的“性情”,不应变得“凶残”和“流于粗俗”。关于体育与音乐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也反映了当时有文化的雅典人的主张,只是在许多方面作了更加细致的发挥。
    此外,儿童还要学习读、写、算,但这些不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谋生、处理家事、参与政治生活等等,作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来掌握。总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以美育(音乐)为重点,智、体各育和谐发展,以完成德育任务。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形成习惯,逐步养成“中庸”、“适度”、“勇敢”等等美德。


  • 第14题: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答案:
    解析:
    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固定 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 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杜威尊重儿童的 观念。同时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 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 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 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 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 第15题:

    简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本质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最终提出三个重要的论点来对教育本质进行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即生长”,即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他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2)杜威认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既然经验是世界的基础,因此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教育去增加儿童的经验,二是通过教育去提高儿童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 第16题: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
    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杜威从他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他赞成卢梭的说法,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指出,生长的理想和以下两种教育思想不同:一种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另一种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他说,生长的理想则归结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本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雏形的社会。由此可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等提法,涵义相同,互为表里,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当他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他强调教育的儿童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长”;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则是两个方面的交叉。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关于杜威提出的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从总体上说,杜威把教育本质归结为一种追随儿童先天本能的生长、适应眼前的即时生活和获取个人主观经验的过程,则是错误的。而事实上,杜威是要求教师注意和引导儿童现在已有的能力,使之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 第17题: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的本质?如何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正确答案: 杜威提出三个论点对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4)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对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 第18题:

    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诸多观点中,一般认为,“个人本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 A、卢梭
    • B、涂尔干
    • C、罗素
    • D、杜威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述:


    正确答案:阐述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具体内容。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和评价杜威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述。

    正确答案: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评价:杜威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积极意义:
    (1)杜威对教育本质的论述,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求教育要重视儿童的需要,对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对于儿童主体性认识不够,制强调教师的教,只强调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和要求的观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杜威的理论强调教育是儿童自身的“生长”和“生活”,要求教育内容依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组织,从“做中学”,对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改革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杜威的教育理论从与传统教育理论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给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加深和全面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局限性和片面性:
    (1)过分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认识不足。
    (2)过于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述评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正确答案: 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杜威从他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他赞成卢梭的说法,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指出,生长的理想和以下两种教育思想不同:一种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另一种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他说,生长的理想则归结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本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雏形的社会。由此可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等提法,涵义相同,互为表里,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当他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他强调教育的儿童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长”;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则是两个方面的交叉。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关于杜威提出的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从总体上说,杜威把教育本质归结为一种追随儿童先天本能的生长、适应眼前的即时生活和获取个人主观经验的过程,则是错误的。而事实上,杜威是要求教师注意和引导儿童现在已有的能力,使之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

    正确答案: 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杜威从他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他赞成卢梭的说法,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指出,生长的理想和以下两种教育思想不同:一种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另一种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他说,生长的理想则归结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本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雏形的社会。由此可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等提法,涵义相同,互为表里,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当他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他强调教育的儿童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长”;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则是两个方面的交叉。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关于杜威提出的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从总体上说,杜威把教育本质归结为一种追随儿童先天本能的生长、适应眼前的即时生活和获取个人主观经验的过程,则是错误的。而事实上,杜威是要求教师注意和引导儿童现在已有的能力,使之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有三个重要观点,分别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正确答案: 教育即生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