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搜索引擎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把关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一)把关人: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简而言之,把关即是对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二)认同搜索引擎是互联网时代的把关人:搜素引擎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用户所看见的搜索结果,是经过机械化筛选过滤后的,且搜索引擎方便快捷,是互联网时代的把关人。
    (三)驳斥搜素引擎是互联网时代的把关人:互联网时代把关人的主体十分多元,网民、专业编辑、搜索引擎都是把关人。

  • 第2题:

    鲁迅先生曾说:“(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
    从产生地域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岘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来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 第3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的作法有多种,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相对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却不是剑拔驽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而具体说来,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说中是很明显的:
    (1)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2)运用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这就一下子揭穿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
    (4)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 第4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戚而能谐”也就是说,在艺术风格上,《儒林外史》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或者说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批判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多从滑稽可笑的喜剧性情节中表现出来,并投以辛辣的嘲笑;但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揭露出造成这些人卑微或卑劣思想性格的社会环境,因而心情又是十分沉痛的。“婉而多讽”指作者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描写不直接表白其好坏,而是靠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通过婉曲的艺术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感情,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 第5题:

    简述什么是戚而能谐,悲喜融合,严肃性和谐谑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 1、悲喜融合的情境描写。外史中有许多令人难以释然的讽刺情境,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王玉辉劝女殉夫等。不但是人物喜剧性言行的集中表现,而且浓缩着丰富的悲剧性社会内容;
    2、悲喜融合的性格塑造。外史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讽刺形象,依作者态度而言,有完全的否定性形象,如:严贡生、王惠、权勿用、张铁臂等,表现作对对士林丑类和丑恶世情的严厉批判。有讽刺又同情的:周进、范进。有讽刺又有保留的:杜慎卿。有讽刺又有褒扬:马二先生。有前褒后讽如:匡超人。有寄托作者人格理想追求的:庄绍光、杜少卿(作者本人原型)、圣贤之徒的真儒:虞育德。

  • 第6题:

    鲁迅说过:“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正确答案: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工作,首先要有把工作做好的自信,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直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很多人由于没有足够的自信,连开始的勇气的都没有,必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断臂王子王伟在失去双臂之后,虽然也有苦闷,虽然也有伤心,但是最终还是克服的悲伤,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弹钢琴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即便是正常人,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成就。王伟在失去双臂之后,仍然对生活抱有梦想,出于对钢琴的喜爱,亦然踏上钢琴的学习道路上,他没有因失去双臂而气馁,而是以极大的自信和热情,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正是基于这种自信,才使得他敢于尝试,敢于追求,最终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着手去做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会由于没有接触过,或者由于工作本身存在困难,而产生一些为难情绪,以至于自己不能够很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而是瞻前顾后,而影响工作的开展。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是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方面,应该克服为难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的都投入其中,为做好工作做出最大的努力;另一方面,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历练自己,用于挑战,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以便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

  • 第7题:

    单选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作品是()
    A

    《镜花缘》

    B

    《红楼梦》

    C

    《儒林外史》

    D

    《搜神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离骚》、《九歌》等作品,多以瑰丽奇幻为其主要特点,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要是纪实之辞。《九章》各篇主要是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但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儒林外史》的美学风格与讽刺艺术作出的评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什么是戚而能谐,悲喜融合,严肃性和谐谑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 1、悲喜融合的情境描写。外史中有许多令人难以释然的讽刺情境,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王玉辉劝女殉夫等。不但是人物喜剧性言行的集中表现,而且浓缩着丰富的悲剧性社会内容;
    2、悲喜融合的性格塑造。外史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讽刺形象,依作者态度而言,有完全的否定性形象,如:严贡生、王惠、权勿用、张铁臂等,表现作对对士林丑类和丑恶世情的严厉批判。有讽刺又同情的:周进、范进。有讽刺又有保留的:杜慎卿。有讽刺又有褒扬:马二先生。有前褒后讽如:匡超人。有寄托作者人格理想追求的:庄绍光、杜少卿(作者本人原型)、圣贤之徒的真儒:虞育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戚而能谐”也就是说,在艺术风格上,《儒林外史》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或者说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批判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多从滑稽可笑的喜剧性情节中表现出来,并投以辛辣的嘲笑;但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揭露出造成这些人卑微或卑劣思想性格的社会环境,因而心情又是十分沉痛的。“婉而多讽”指作者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描写不直接表白其好坏,而是靠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通过婉曲的艺术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感情,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离骚》、《九歌》等作品,多以瑰丽奇幻为其主要特点,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要是纪实之辞。《九章》各篇主要是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但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

  • 第14题:

    谈谈你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艺术是我国讽刺小说的杰作,其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
    (1)人物描写的成就
    1)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他的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
    2)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
    (2)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包括:
    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
    2)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
    3)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
    4)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5)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杀风景;
    6)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讽刺对象。
    (3)语言上,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人物的语言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 第15题:

    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词曲之祖”,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对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的强调,对后世影响很大,戏曲充满说教气息。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2)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琵琶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情节也被后世作家袭用。

  • 第16题: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阿Q正传》的美学风格与讽刺艺术作出的评价。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 第18题:

    结合鲁迅的小说,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


    正确答案: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这与五四时期的激进、热情、感伤不同,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我们把鲁迅小说的这种特点称之为“鲁迅气氛”。“鲁迅气氛”在小说《在酒楼上》的表现具体与小说的下列特点相关:
    ①、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开放性和多重阐释性;
    ②、小说表现的作者心灵深处的冲突;
    ③、回忆的心态。(回忆是现实的救赎方式,标志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感。)
    《在酒楼上》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不但对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汪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究其实,这种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据周作人回忆,《在酒楼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坟的情节,取自作者自己的经历。对照鲁迅的经验和感受,那么,我们也会觉得吕纬甫内心那种对于母亲、对于传统道德的妥协,那种面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所形成的颓唐而又自责的心态,也是鲁迅曾经有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式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这在鲁迅小说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将矛盾着的自己一分为二地转化为两个艺术形象的方法,我们认为是最具有“鲁迅气氛”的。(请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第19题:

    问答题
    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词曲之祖”,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对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的强调,对后世影响很大,戏曲充满说教气息。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2)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琵琶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情节也被后世作家袭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艺术是我国讽刺小说的杰作,其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
    (1)人物描写的成就
    1)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他的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
    2)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
    (2)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包括:
    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
    2)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
    3)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
    4)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5)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杀风景;
    6)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讽刺对象。
    (3)语言上,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人物的语言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阿Q正传》的美学风格与讽刺艺术作出的评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的作法有多种,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相对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却不是剑拔驽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而具体说来,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说中是很明显的:
    (1)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2)运用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这就一下子揭穿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
    (4)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鲁迅先生曾说:“(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
    从产生地域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岘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来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结合鲁迅的小说,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这与五四时期的激进、热情、感伤不同,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我们把鲁迅小说的这种特点称之为“鲁迅气氛”。“鲁迅气氛”在小说《在酒楼上》的表现具体与小说的下列特点相关:
    ①、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开放性和多重阐释性;
    ②、小说表现的作者心灵深处的冲突;
    ③、回忆的心态。(回忆是现实的救赎方式,标志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感。)
    《在酒楼上》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不但对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汪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究其实,这种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据周作人回忆,《在酒楼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坟的情节,取自作者自己的经历。对照鲁迅的经验和感受,那么,我们也会觉得吕纬甫内心那种对于母亲、对于传统道德的妥协,那种面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所形成的颓唐而又自责的心态,也是鲁迅曾经有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式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这在鲁迅小说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将矛盾着的自己一分为二地转化为两个艺术形象的方法,我们认为是最具有“鲁迅气氛”的。(请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