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相关问题
  • 第1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讲述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英国展开。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案:
    解析:
    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起了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广泛讨论,相互之间各有所得。习近平主席也专门谈论起这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们思考未来孩子的教育思路问题,中国孩子需要多一些玩的时间。
      
      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玩”却成了大问题。主观上来讲,正是我们所有人营造的整个社会氛围,把孩子变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孩子一放学,各上各的车,各回各的家,一头扎进房间开始学习,或者去上各种特长班,跟家长也说不上多少话,甚至睡前能见到忙碌的爸爸已经不错了。而客观来说,第一,城市和大自然的疏远使得“玩”的地方缺失。城中空地几乎消失了,紧闭的单元楼到处林立,要去亲近山野,得全家人下定决心才能成行;第二,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敢玩。面对差异巨大的教育资源,面对简历只看“985”“211”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孩子们也不敢玩太久。因此,“玩”对于一些孩子已然成为奢侈品。
      
      但是,玩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争端,明白制定和打破规则,了解到危险往往与新奇同在。因此,需要我们的社会、家长、孩子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孩子玩有所获,玩有所乐。首先,树立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在接触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把“玩”和兴趣结合起来;其次,社会在考量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用人单位,需多方考量,尤其是思维方式的考察,而不是仅仅一纸证书,这样才不会从小就树立非常强的竞争意识,忽略玩的意义。

  • 第2题:

    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价值观
    B:文化冲突
    C: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D: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 第3题:

    不属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原则的是()。

    • A、文化安全
    • B、以外为主
    • C、东西互动
    • D、和而不同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在战略联盟的管理中,如何排除文化冲突,进行文化融合,对联盟的长期发展将是极其重要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怎样看待中西方作家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


    正确答案: 不足为奇,就好比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看待战争一样。利益没有统一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态度。
    中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时期,很多时候仍是随着政治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调节。双百方针让文学的发展有了新的热潮,但是之后的文学主线发展一再变化。但是仅在战争文学方面还是比较单一的,也在文学为满足文学主旋律的前提下一再修改。这种单一不是内容形式的平淡,也并非在思想上不够深刻,只是说在表达上相对却少了点什么。

  • 第6题:

    下列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文化由于异质性高所以根本不可能融合,从而也没有必要融合
    • B、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就是以中学为内容、西学为方法
    • C、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 D、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实际上是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化

    正确答案:C

  • 第7题: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广告应如何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互跨与融合?

    正确答案: (1)我们要具有一种广阔的胸襟,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优点;
    (2)要遵循“扬弃”原则;
    (3)要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你认为,哈伯应该得诺贝尔奖吗?如何看待科学与正义的冲突?

    正确答案: 我认为哈伯应当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不能因为他的错误而忽略他为化学界及人类所做的贡献。哈伯所创的合成氨生产方法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工艺的实现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合成氨的研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反过来合成氨生产工艺的研试又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决定把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伯是正确的。哈伯接受此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哈伯的确是犯下了罪行。根据哈怕的建议,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把装盛氧气的钢瓶放在阵地前沿施放,借助风力把氯气吹向敌阵。这股毒浪使英法军队感到鼻腔、咽喉的痛,随后有些人窒息而死。这样英法士兵被吓得惊慌失措,四散奔逃。这种措施是种极不人道的行为。
    我认为身为科学家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宗旨在于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家是个神圣而正义的职业。但是,科学的不正当利用会导致相反一面的发生。身为科学家务必要避免不正当的操作和引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创新()。①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②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③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④文化创新需要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不属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原则的是()。
    A

    文化安全

    B

    以外为主

    C

    东西互动

    D

    和而不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冲突?如何正确看待组织冲突?督导应如何高效解决冲突?

    正确答案: ①冲突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或团体和团体之间,由于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方法而产生的矛盾。
    ②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自然发生的,对待冲突的态度只能是接受,冲突不仅有负面影响,还有正面影响。
    ③督导员可以通过协商法、上级仲裁法、拖延法、和平共处法、转移目标法及教育法来解决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两种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之为()。

    A:文化比较
    B:文化传播
    C:文化交往
    D:文化交汇

    答案:D
    解析:

  • 第14题:

    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A冲突

    B合作

    C竞争

    D团结


    A,C

  • 第15题:

    如何看待和评价学堂乐歌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正确答案: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还相当顽强,当时中国各阶层中立主改革、维新的新生力量还基本处于较幼稚贫弱的地位。这些客观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美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但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瞩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有意识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欢迎,得到了历史的承认。因此,对这些融合中西文化,贴近时代要求的音乐历史现象,决不能以轻蔑嘲笑的口吻统统斥之为是当时我国音乐前辈们拜倒在“欧洲中心论”思想影响下所制作的“杂种歌曲”

  • 第16题: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正确答案: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一天也不曾停止过。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入变得更加激烈。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再后来的剪辫易服之争等等,都惊动了朝野上下,红墙内外。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与中西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也贯穿近代社会始终。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主体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泯中
    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的思想,严复主张“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孙中山则强调说“发扬吾国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认识到学习再到主动吸收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19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接着冯桂芬在《校宾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到洋务运动中,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在对三纲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统儒学决不触动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用中学来包融西学。由此可见,在洋务运动以前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得以而为之。文化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随着对西学的介绍和西书的翻译的日渐增多,从洋务派中蜕化出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把“洋务”从原来狭小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效仿。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的启蒙思想家们终于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把西方进化论、民权论及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广泛地介绍传播。积极地开拓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张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和改革。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由被动完全转为主动,标志着对西方事物的整合,已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了。在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
    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应战与选择,一直伴随着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终。其中,“冲突”与“融合”,是近代文化演进中的两大主题。冲突与融合的种种表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规律、又极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例。

  • 第17题:

    简述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关系。


    正确答案: 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表现为同一过程性;文化冲突最终走向文化融合;没有文化冲突就没有文化融合。

  • 第18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创新()。①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②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③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④文化创新需要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什么是冲突?如何正确看待组织冲突?督导应如何高效解决冲突?


    正确答案: ①冲突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或团体和团体之间,由于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方法而产生的矛盾。
    ②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自然发生的,对待冲突的态度只能是接受,冲突不仅有负面影响,还有正面影响。
    ③督导员可以通过协商法、上级仲裁法、拖延法、和平共处法、转移目标法及教育法来解决冲突。

  • 第20题:

    判断题
    在战略联盟的管理中,如何排除文化冲突,进行文化融合,对联盟的长期发展将是极其重要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和评价学堂乐歌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正确答案: 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还相当顽强,当时中国各阶层中立主改革、维新的新生力量还基本处于较幼稚贫弱的地位。这些客观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美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但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瞩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有意识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欢迎,得到了历史的承认。因此,对这些融合中西文化,贴近时代要求的音乐历史现象,决不能以轻蔑嘲笑的口吻统统斥之为是当时我国音乐前辈们拜倒在“欧洲中心论”思想影响下所制作的“杂种歌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正确答案: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一天也不曾停止过。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入变得更加激烈。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再后来的剪辫易服之争等等,都惊动了朝野上下,红墙内外。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与中西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也贯穿近代社会始终。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主体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的思想,严复主张“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孙中山则强调说“发扬吾国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认识到学习再到主动吸收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19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接着冯桂芬在《校宾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到洋务运动中,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在对三纲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统儒学决不触动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用中学来包融西学。由此可见,在洋务运动以前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得以而为之。文化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随着对西学的介绍和西书的翻译的日渐增多,从洋务派中蜕化出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把“洋务”从原来狭小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效仿。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的启蒙思想家们终于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把西方进化论、民权论及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广泛地介绍传播。积极地开拓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张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和改革。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由被动完全转为主动,标志着对西方事物的整合,已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了。在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
    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应战与选择,一直伴随着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终。其中,“冲突”与“融合”,是近代文化演进中的两大主题。冲突与融合的种种表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规律、又极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A

    冲突

    B

    合作

    C

    竞争

    D

    团结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连锁企业如何采取多样化营销组合来减少文化冲突或实现文化融合?

    正确答案: 开拓国外市场,连锁企业难免会遇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冲突。要取得国际营销的成功,就必须认真研究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而制定科学的营销决策以协调文化冲突。当然,遇到文化冲突,连锁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当地文化,但更主动的做法是采取行动来推动当地消费者接受全新的外来文化,使之认可企业的原文化精髓。具体做法如目标市场准确定位、体验营销、文化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