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

题目

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①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它虽然反对唯心史学以抽象的人性意识、精神等作为观察和解释历史的前提,却不否认人性、意识和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唯心史观揭示了人本身或者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恩格斯称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③该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不否认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更多“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

    A.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把“培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把“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

    A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把“培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把“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

  • 第3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正确答案: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强调:不能从“现实的人”所构成的现实社会之外寻找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例如有的经济学所定义的“人”是自利的“理性人“;有的社会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人”:有的政治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人“。
    这些所谓的人的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
    “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

  • 第5题: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包括()。

    • A、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
    • B、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
    • C、是现实的人
    • D、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正确答案:C,D

  • 第6题:

    警察伦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科学,规范科学,更是一门实践科学,它把()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确答案:警察道德实践

  • 第7题:

    企业应该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问答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中它具有的功能是?

    正确答案: (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
    (2)控制功能教学目标把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已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以及总体目标对子目标进行制约和规范。
    (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强烈渴望。激励力=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
    (4)中介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学和社会需求关系发生联系的纽带;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结点。
    (5)测度功能教学目标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和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警察伦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科学,规范科学,更是一门实践科学,它把()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确答案: 警察道德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正确答案: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因为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从现实性和必然性上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
    A

    习近平

    B

    胡锦涛

    C

    江泽民

    D

    邓小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生活。( )《( )》


    答案:对
    解析:

  • 第14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正确答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第15题: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正确答案: 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强调:不能从“现实的人”所构成的现实社会之外寻找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例如有的经济学所定义的“人”是自利的“理性人“;有的社会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人”:有的政治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人“。这些所谓的人的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
    2.“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

  • 第16题:

    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正确答案: 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说来,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求实精神,是指探索知识的理性精神和实验验证的求真精神及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的统一,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精神,是指善于把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的欲望。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永恒前提,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怀疑精神,是指合理的善于质疑精神。在科学活动中,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科学成果要不断地接受怀疑的批判检验。一个人的质疑努力,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是对真理的追求,是认识的深化,是思维的勤奋。具有怀疑能力和进入怀疑思维状态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思维辨析能力。“深信不疑”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辨别力的迟钝,是认识的肤浅。一般讲,没有疑问的成年人,并不是成熟之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尤其是调查和分析阻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阶段,我们经常会发现疑点的,因而特别需要科学的怀疑精神。在调查研究中,每当碰到神秘的情况、反常的情况、尚无确凿根据的情况、缺少不同意见的情况时,就要怀疑。这种精神,恰恰是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
    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宽容精神,是指大度或不计较。在科学活动中,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容得下不同观点。竞争精神,是指争先恐后的心态。科学活动由于本质上是一种智力的创造活动,也只有在正常的竞争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中的独创性应当受到极大的尊重,要有竞争机制。诚实精神,是指言行一致的精神。科学活动由于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因而诚实性是符合其本性的。科学家面对的不是外行当事人,因而他早就预料到经受严格的审查。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助于维护诚实规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强烈地呼唤着诚实精神的大力弘扬。如果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中缺少了诚实精神,就无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因而也不会听到真话实话,也就很难把握真实的客观情况,因而也很难得到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信息和结论,因而也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没有真正科学的诚实精神,决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也不能落到实处。
    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执着精神,是指科学家对自己事业追求不放的专一精神。执着追求,这是科学事业成功所具备的毅力,也是一个十分可贵的精神。献身精神,是指敬业的牺牲精神。这一精神的发扬,同科学家对科学的信仰是分不开的,因而是科学家对自己事业价值的自我综合判断,是一种对长远理想价值的追求。全人类精神,是指科学是公正客观的,没有阶级性和国籍的局限,科学成果要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成果应该为社会、为人民、为全人类服务,科学也应该树立全人类意识,这完全是符合科学本性的。随着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更是呼唤着人类整体意识的强化,呼唤着全人类精神的发扬。我们今天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本身就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当然我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也必须具有全人类意识,心胸要开阔。在人口、粮食、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工作,往往具有最直接的全人类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面向全人类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所以作为一个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所有工作者,都必须要树立全人类意识。
    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
    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

  • 第17题:

    ()不是选择理想信念的标准。

    • A、要看它怎样对待理性和科学
    • B、要看它怎样对待现实生活
    • C、要看它怎样对待道德和精神追求
    • D、要看它怎样对待朋友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汽车服务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获利。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从现实性和必然性上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

    • A、习近平
    • B、胡锦涛
    • C、江泽民
    • D、邓小平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抽象的人”的根本的区别?

    正确答案: ①它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他们虽然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但绝不是唯心论者所认为的在历史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群氓,而是“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平凡的劳动从事着变革现实的“自主活动”的人。
    ②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③它是指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设想的那样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④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体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水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

    正确答案: ①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它虽然反对唯心史学以抽象的人性意识、精神等作为观察和解释历史的前提,却不否认人性、意识和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唯心史观揭示了人本身或者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恩格斯称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③该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不否认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确答案: 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 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