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怎样理解恩格斯阐明的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之间的关系?
    (1)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的关系。
    (2)历史结构中的物质结构影响和决定思想结构。包括经济政治因素在内的社会历史结构酿成一种怯懦和耽于幻想的鄙俗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以潜在和泛化的形式,左右着人们的生态和心态,也不可避免地决定着作家和作品的思想倾向。
    (3)社会的历史结构和作家作品的思想结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即具有大体上相统一的对应关系,但是也不能把作家作品的思想结构看成社会的、历史结构的、机械的等价和简单的分泌物。因为两者之间有纽带和缓冲地带的存在社会的风气和社会心理层面因素,而且一定时代的国家和地域的历史结构往往带有复杂的双重性或两面性,它们都要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渗透思想结构。

  • 第2题:

    阐述你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回望过去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近代以后却备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欺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担当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连接起来,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认识当代的中国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进入新世纪,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3题:

    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最终会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从而实现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人类可以()。

    • A、创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 B、发现和消灭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 C、改变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 D、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D

  • 第4题:

    怎样理解和贯彻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正确答案: 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语文和事物的关系来看,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既能锻炼语文基本功,又能加深对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两者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受到启发和教育。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该力求做到:
    (1)语文教学要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必须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得到正确的认识。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语言文字的具体条件。例如,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让学生建立起汉字与其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联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字义。同样,在阅读和作文中,更要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这方面的联系越充分,学习语文的效果越好。
    (2)在认识事物的训练中要密切联系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一定要紧密联系语言文字。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知识、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同样,学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也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通过听和读不断吸收,逐渐积累,才能驾驭语言文字,通过说和写表达出来。只注意认识事物,不注意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不是语文课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怎样描述客观事物、说明道理的,才能更好地学到使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本领。
    总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片面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读写知识,也不能只重视认识事物,而放松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既要看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对认识事物的作用,又要看到认识事物对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促进作用。努力做到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去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切实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 第5题:

    怎样理解和把握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正确答案: 经济落后的俄国不同于马克思作为典型来研究的资本主义已相当发达的英国,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俄国也不像英国那样以暴力掠夺为特征的“原始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列宁密切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在农业和工业中的形成发展和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关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形成过程,列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内部的经济关系结构,说明它们分别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
    列宁运用马克思关于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理论,系统分析了俄国工业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列宁根据俄国工业不同于西欧特别是英国工业的特点,认为俄国工业中的资本主义是沿着另一条与西欧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的,这条道路就是,城乡农民手工业小商品生产通过本身分化而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对城乡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分析,列宁还进一步说明了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完全粉碎了民粹派所谓俄国没有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的谬论。

  • 第6题:

    怎样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正确答案: 1.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是指:每个阶段都拥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不仅具有独具的特征以及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而且在其植根的地方(国家或地区)总是能够持续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往往长达数世纪之久。因此,人们在辨别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演进进程时,常常以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衡量其发展、进化的程度。
    2.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演化的衔接,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阶段性变迁的起始时期,新阶段总是或多或少保留着旧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显现着新阶段是在旧的母体中孕育并发育成熟的种种痕迹。
    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连续性特征,但它同时又在阶段性演进中向更高一级提升;在持续的累积中实现阶段性飞跃,在新的阶段性飞跃到来之前还要有新的持续的累积,从而使人类社会展现着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进程。

  • 第7题:

    怎样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第8题:

    怎样认识理解划分音位的原则?


    正确答案:音位必须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即不能再进一步往下切分,所以划分音位必须在一系列语音组合(比如音节)中把最小的语音单位区分出来。但是区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不一定就是音位,对这些最小单位,还要从社会功能角度考察它们的作用,是否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是否区别意义。比如有些音素虽是最小语音单位,但它们有的区别意义,有的不能区别意义,有的在一种语言中区别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确立音位还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结合起来,不能没有目的。
    划分归纳音位的原则主要有对立和互补两条原则。
    1)对立原则
    如英语bad,意思是“坏的”,如果把其中的b换成d,这个词的语音形式变成了dad,与原来不同,含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小孩口语说的“爸爸”,可见,b和d是不能互换的,因此b和d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
    如果两个音素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区别意义,且又是最小的,符合音位的定义特征,那么它们都是音位。也就是说,具有对立关系,处于对立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就是不同的音位。虽然它们都是以具体的音素形式出现的,但它们具有区别作用,所以是音位,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音位和音素的差别。
    划分音位的对立原则告诉我们,几个音素,即使发音差别很少,只要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是不同的音位;相反,几个音素的发音特点即使差别很大,但是只要没有区别词形的作用,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就只能是属于一个音位。
    要注意的是,运用对立原则划分音位,确立音位,只能在同一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不能跨语言进行,那样是永远也确定不了音位的,因为音位只能是属于一定语言的。比如前面我们举的两个音素p和p‘,在汉语中是两个音位,而在英语中只是一个音位,因为在英语中它们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不能构成对立。
    2)互补原则
    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有,比如p和p‘在汉语中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互换了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而在英语中它们就不是对立的,p‘一般出现在音节开头或末尾,如plan、plane、paper,等,p只出现在s后面,如spel、speak、spring等,凡是出现p‘的地方绝对不会出现p,凡是出现p的地方绝对不会出现p‘,二者完全是互补的。如果我们互换位置,把p‘lan念成plan,把speak念成sp‘eak,并不影响英国人对这些词的意义的理解,因为英语中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关系。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类似于化学上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就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格内,音位也是这样,所以互补关系的各个音就归并为一个音位。

  • 第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确答案: 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 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认识和理解笔墨技巧中的性情表现?

    正确答案: 笔在手中,要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把字写好。这正是心性、手性、笔性达到有机结合的良好技巧表现。古人所说:“无间心手”就是这个意思。为此,在笔墨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上,“顺乎本性”是最重要的原则。任何违背自己本性的尝试,终将导致失败。因为都是牵强的,与“至乐”、“适意”的个性表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自己在创作中感觉不到自由和愉悦,观者也因其牵强的表现而感到力尽神疲,作品失去了欣赏的价值。所以至真情感的自然流露,亦即真率的表现,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书法创作贵在直指本心,自证自悟。尝言,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书贵本色语。几分功力,几分真情,几分认识,几分感受,心平气和地坦露在笔底,决不作力不从心的自我表现。这正是书法创作成功的秘诀。即便是基本功稍差,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技巧表现上,不鼓努为力,在创作中不装腔作势,不涂脂抹粉,不扮鬼脸吓人,一切出于真率、自然,才是我们应该执着追求的真正“法则”。“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恰在随意自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书以性情为本,唯能任其性情自由驰骋,才能得到天真、自然之妙趣。一管笔,只要达到为我所用,为我所使,一切按我的理想驱遣之,方能写出千变万化、妙造自然的字来。由此可知,在性情与技巧的关系上,恰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说:“心为本,笔乃末矣。”重要的是,笔笔见工夫,笔笔见性情。
    然而,书法创作又不独如此。其“笔随我意”,固然是以我为主,一切按我的理想驱遣之,然而“我随笔势”,在书法创作中也确实有其重大的意义。此中妙处正是既有人为的控制,又有笔的自然流走,出乎意料的佳趣,往往由此而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未经予测而产生出来的“偶然效果”。这效果往往更强烈,因为这是无意识的真率表现,是“意在笔后”的未经刻画的天然美,所以神韵和意趣尤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

    正确答案: (一)皮亚杰指出,人们总是要带着自己头脑中早先存在的结构或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个新结构,去同化或组织他的头脑从外部摄入的材料或事实的观念结构。
    (二)皮亚杰所说的早先存在的结构实际上就是从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验中形成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人们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来源于现实生活体验,因此也要随着现实生活体验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皮亚杰说的形成一个新结构;这个结构就会促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新的看法。这是普遍的认识规律,人们的历史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也遵循者这样的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正确答案: 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做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 必然联系。普遍规律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联系的不变秩序的判断,一般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认识和理解笔墨技巧中的性情表现?


    正确答案: 笔在手中,要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把字写好。这正是心性、手性、笔性达到有机结合的良好技巧表现。古人所说:“无间心手”就是这个意思。为此,在笔墨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上,“顺乎本性”是最重要的原则。任何违背自己本性的尝试,终将导致失败。因为都是牵强的,与“至乐”、“适意”的个性表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自己在创作中感觉不到自由和愉悦,观者也因其牵强的表现而感到力尽神疲,作品失去了欣赏的价值。所以至真情感的自然流露,亦即真率的表现,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书法创作贵在直指本心,自证自悟。尝言,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书贵本色语。几分功力,几分真情,几分认识,几分感受,心平气和地坦露在笔底,决不作力不从心的自我表现。这正是书法创作成功的秘诀。即便是基本功稍差,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技巧表现上,不鼓努为力,在创作中不装腔作势,不涂脂抹粉,不扮鬼脸吓人,一切出于真率、自然,才是我们应该执着追求的真正“法则”。“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恰在随意自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书以性情为本,唯能任其性情自由驰骋,才能得到天真、自然之妙趣。一管笔,只要达到为我所用,为我所使,一切按我的理想驱遣之,方能写出千变万化、妙造自然的字来。由此可知,在性情与技巧的关系上,恰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说:“心为本,笔乃末矣。”重要的是,笔笔见工夫,笔笔见性情。
    然而,书法创作又不独如此。其“笔随我意”,固然是以我为主,一切按我的理想驱遣之,然而“我随笔势”,在书法创作中也确实有其重大的意义。此中妙处正是既有人为的控制,又有笔的自然流走,出乎意料的佳趣,往往由此而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未经予测而产生出来的“偶然效果”。这效果往往更强烈,因为这是无意识的真率表现,是“意在笔后”的未经刻画的天然美,所以神韵和意趣尤佳。

  • 第14题:

    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正确答案: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 第15题:

    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用笔千古不易”?


    正确答案: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以来,至今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认为,用笔千古不易,就是笔法千古不易。这是把用笔和笔法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用笔千古不易”,是包括“笔法”、“笔势”、“笔意”在内的总原则。一个书家,必须精通笔法(不管你运用什么样的笔法),必须精于势的构筑(不管你构筑什么样的势态),必须具有“意”的冶铸(不管你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如此,才算懂得“用笔”或会“用笔”。所以说”“用笔千古不易”,决非仅仅指笔法而言,因为从古往今来书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笔法并非“千古不易”,而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书家因性情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理想和追求不同,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着不同的技巧,巧妙而精到地运用着笔法,进行着势的构筑和意的创造,没有这些,就不能叫做书法艺术。然而,这些属于“用笔”这个概念。因此说“用笔千古不易”是对的,因为“用笔”和“笔法”不是一个概念。弄清这一点,一切都好办了。作为一个书家,必须懂得用笔,亦即对笔法、笔势、笔意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否则就够不上一个书家,也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用笔千古不易”,是对书法家说的,对书法艺术说的。
    由于“用笔”这个概念包含着笔法、笔势、笔意这几个重要内容,这是书法艺术的内核,所以才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有“书法以用笔为上”和“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出。在书法艺术中,有时一笔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活生生的形象,如“婉若游龙”、“飘若游云”、“鸾舞蛇惊之态”、“百岁枯藤”等等,这里蕴含着“意”,笔法、笔势、笔意,有机结合而不可分,这正是巧妙而精到的用笔所达到的境界。
    倘若把“用笔”理解为“笔法”,即用笔等同于笔法,那么,笔法仅是技巧,只能写出比较优美的字,还不可能创造出具有魅力的、以至于令人激动不已的艺术作品。我们再看看,前代书家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用笔”这个概念的。晋王羲之《书论》云:“夫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敧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这里所说的“用笔”,不是指笔法,其“有偃有仰、有敧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是说笔势,以及由势而引伸出来的意趣。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结裹法》云:“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里“裹束”是指结字,“识势”是指整幅作品的大势,即布局,“用笔”即指笔法、笔势、笔意神采,而非仅仅是指笔法而言。
    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云:“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钟、王书之优美,决非仅仅因笔法精到所致,所以这里所说的“用笔”也是指笔法、笔势、笔意而言。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这里所说“用笔之妙关性灵”,并指出书法艺术必须基于学问、修养,要有雄厚的知识积累,方能指挥如意。其“用笔”之意包含着个性、情感、学问、修养,这正是书法中的“意”亦即神韵和情性。

  • 第16题:

    了解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有助于认识和分析学前教育管理,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与规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正确答案: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老进行。这就意味,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价值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进行交换,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进行,也就是实行等价交换。

  • 第18题: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正确答案: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

  • 第19题:

    体育教学应遵循认识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规律。


    正确答案:运动负荷

  • 第2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正确答案: 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正确答案: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最终会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从而实现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人类可以()。
    A

    创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B

    发现和消灭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C

    改变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

    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和把握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正确答案: 经济落后的俄国不同于马克思作为典型来研究的资本主义已相当发达的英国,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俄国也不像英国那样以暴力掠夺为特征的“原始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列宁密切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在农业和工业中的形成发展和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关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形成过程,列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内部的经济关系结构,说明它们分别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
    列宁运用马克思关于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理论,系统分析了俄国工业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列宁根据俄国工业不同于西欧特别是英国工业的特点,认为俄国工业中的资本主义是沿着另一条与西欧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的,这条道路就是,城乡农民手工业小商品生产通过本身分化而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对城乡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分析,列宁还进一步说明了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完全粉碎了民粹派所谓俄国没有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的谬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