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康有为东汉时期度与韵的总体艺术特点,将汉碑分为八类。()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按其艺术风格介绍主要的汉碑。


    正确答案: 一、风格趋于工整精细者有:
    《史晨碑》,有两碑,并刻于一石,俗谓前后碑。《前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二月刻,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建宁元年(168年)刻,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人评史晨碑华山碑此碑“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四月立,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末行有“郭香察书”字样。前人以为此碑兼有方整、流丽、奇古之长。碑石旧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传世原本拓片有四种:《长垣本》、《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霜月立,亦称《韩勅碑》,隶书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此碑精妙峻逸、纤而能厚,前人评为“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刻,隶书十五行,行礼器碑尹宙碑二十七字。字体方整端庄,结构严谨,笔划舒展,前人谓其书风华艳逸、为汉分中妙品,称其“笔法圆健,于楷为近”。此碑现置于河南鄢陵县第二中学校内。
    二、风格趋于飘逸秀丽者有: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文字迹清晰,书法秀润典丽,逸致翩翩,为东汉隶书极盛时期的精品。前人评为“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亦有人譬之为“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此碑现存西安碑林。《韩仁铭》,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隶书八行,行十八字。结体疏朗、行笔遒劲。前人评其书“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此碑1925年迁置荥阳第六初级中学内。《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书法秀逸隽利,前人评其书“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此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朝侯小子残碑》,无年月,石已残缺,碑阳存隶书十四行,行十五字;碑阴仅存十字。峻逸秀俊,结体端庄平正,前人评为“书体在《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此碑系宣统三年(1911年)在陕西长安县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刻,隶书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剥落甚。书法娟美,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前人称“此碑用笔沉着飘逸,大得计白当黑之妙,直与《刘熊》抗衡,学者得此可以尽化板刻,脱尽凡骨矣”。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三、风格趋于厚重古朴者有:
    《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隶书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末行有“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有人以为书者为朱登。笔致浑穆古拙,结体方整严密,前人称“是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此碑现存山东泰安县岱庙。《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刻,十九行。前九行行二十七字,十行起右斜缺一角,故字递减,至末行为十七字。结体茂密方正,笔法多含篆意,大有古茂雄深之趣,前人以为此书“酷似五六小儿描硃所作,而仔细把玩,一种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此碑系仇绋所书摩崖,在陕西略阳县西南五里白崖。《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八月立。隶书六行,行十字。字体为古隶,用篆书笔法为之,雄健生辣,气势磅礴。此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校官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年)立。隶书十六行,行二十七字。字体方整古厚,用笔方圆多变,寓圆于方,气韵浑融沈雄,饶有别趣。此碑现在江苏溧水县孔庙。《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结体宽博大度,用笔瘦硬峻爽,气魄宏大沉雄,为汉碑中的上乘。此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移置城内。
    四、风格趋于方劲高古者有:
    《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隶书十六行,行四十二字。结体严整凌厉,用笔斩截,骨气凝重古朴,通篇笔势雄强峻密,如屈铁盘金,具有一种浑穆的粗犷美。此碑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内。《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刻。隶书二十二行,行二十字。字体端严庄重,用笔方硬挺健,气势古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此为仇靖所书摩崖,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鲜于磺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碑阳隶书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二行,行二十五字。结字宽扁朴茂,用笔方折,极为古拙,碑阴字大小不一,尤为生动有致。此碑一九七二年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公社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16年)二月刻。隶书七行,行五字,结构简劲,笔法古拙无波磔,意味古雅,为西汉之古隶。前人称其“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此石现置山东邹县孟子庙。
    五、风格趋于奇纵恣肆者有: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结字雄健舒畅,用笔洒脱自然,瘦挺恣肆,奇趣横生,有汉隶中“草书”之称。前人谓“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西壁。《杨淮表记》,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刻。隶书七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书法奇逸,参差古拙,风格与《石门颂》相类。前人称其书“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西壁。《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163年)刻,隶书十六行、行五至十一字不等。结字长短广窄,大小参差不齐,书法简古严正,气势开张,用笔多有篆意,苍劲奇逸,前人谓“天然杨淮表记开通褒斜道刻石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

  • 第2题:

    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

    •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
    •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 D、将不同的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怎样看待汉碑和汉简的书法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制作的材料不同,书写的内容不同,形制不同,书写者的身分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汉碑是经人“书丹”上石,然后再由刻工再现书写的字迹。经过了近两千年,流传至今的汉碑文字早就不是书写时的原貌了,它既有刀斧刻凿的损益,又有因风雨侵蚀而剥落和人为的磨损,故看起来觉得纯朴苍劲,古意充溢,富有金石趣味;而汉简是当时人书写的墨迹,埋藏在地下多年,现在发掘出来,损蚀不大,完全存留了当时书写文字的原貌,笔情墨趣,分外生动。
    汉碑所书的文字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纪事立传,法律经典等官方文字,因而在书写时必须是庄重严肃,一丝不苟;而汉简所书的文字内容,或是抄书写文,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碑的书写者,一般是当时有名的善书官吏,所写的字必须是典雅的官方文体;而汉简的书写者,大都是民间的无名氏,所写的字也是民间流行的俗书体。汉碑的文字是书写在崖壁上或碑石上,书写的面积大,字体亦大,在章法布局上应规入矩,工整端庄,严谨慎重,大方统一;而汉简的文字是写在细长的竹木简上,所写的字亦小,在受简面狭小的限制下,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远,错落有致,随意挥洒,精妙多姿。
    汉碑的文字绝大多数是隶书,字形呈扁方形,篇章行距大都是横宽竖窄。其书虽受规矩所限,但由于书写者的气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先后不同,仍表现出精细、飘逸、厚朴、高古、奇纵等风格;而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俱有,字形大小、长短、正斜、肥瘦不等。由于属于民间俗书体,顺应了文字由繁入简、避难就易的演变规律,它和汉碑相比,有更多各种不同的风貌和格调,可谓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通过汉碑和汉简的对比,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总的而言,汉碑比汉简更具有浑厚、严谨、精练、雄放、峻落的艺术特色;汉简比汉碑更显露出有稚拙、率意、疏朗、自然、奔放的艺术美。汉碑到了后期,受了上层统治者规范化、标准化的影响,艺术性逐渐没落。但汉简却不同,因它是俗书体,书写者又是民间的无名氏,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而仍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使书法呈现出丰富多姿,风格各异,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书体——汉简。

  • 第4题:

    影视艺术的总体特点:一();二();三();四()。


    正确答案:运动、组接的画面;灵活、多变的时空;音、像相系的镜头;逼真、可感的图像

  • 第5题:

    度与韵


    正确答案: ①一指艺术表现的力度,一指艺术表现的韵致。力度表示雄强、阳刚之美,韵度表示秀逸、阴柔之美。书法艺术的外表形式美,完全可以从力度和韵致上看出来。
    ②度与韵来自书法家个人的骨气,这是时代风尚问题,也是个人的气质问题。
    ③韵胜与度高是相辅相成的。

  • 第6题:

    印度人将韵分成很多类,其中没有分为多少类的说法?


    正确答案: 6000

  • 第7题:

    从建筑施工的角度,可将土石分为八类,其中根据()可将土石分为八类。

    • A、粒径大小
    • B、承载能力
    • C、坚硬程度
    • D、孔隙率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请按其艺术风格介绍主要的汉碑。

    正确答案: 一、风格趋于工整精细者有:
    《史晨碑》,有两碑,并刻于一石,俗谓前后碑。《前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二月刻,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建宁元年(168年)刻,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人评史晨碑华山碑此碑“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四月立,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末行有“郭香察书”字样。前人以为此碑兼有方整、流丽、奇古之长。碑石旧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传世原本拓片有四种:《长垣本》、《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霜月立,亦称《韩勅碑》,隶书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此碑精妙峻逸、纤而能厚,前人评为“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刻,隶书十五行,行礼器碑尹宙碑二十七字。字体方整端庄,结构严谨,笔划舒展,前人谓其书风华艳逸、为汉分中妙品,称其“笔法圆健,于楷为近”。此碑现置于河南鄢陵县第二中学校内。
    二、风格趋于飘逸秀丽者有: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文字迹清晰,书法秀润典丽,逸致翩翩,为东汉隶书极盛时期的精品。前人评为“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亦有人譬之为“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此碑现存西安碑林。《韩仁铭》,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隶书八行,行十八字。结体疏朗、行笔遒劲。前人评其书“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此碑1925年迁置荥阳第六初级中学内。《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书法秀逸隽利,前人评其书“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此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朝侯小子残碑》,无年月,石已残缺,碑阳存隶书十四行,行十五字;碑阴仅存十字。峻逸秀俊,结体端庄平正,前人评为“书体在《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此碑系宣统三年(1911年)在陕西长安县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刻,隶书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剥落甚。书法娟美,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前人称“此碑用笔沉着飘逸,大得计白当黑之妙,直与《刘熊》抗衡,学者得此可以尽化板刻,脱尽凡骨矣”。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三、风格趋于厚重古朴者有:
    《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隶书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末行有“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有人以为书者为朱登。笔致浑穆古拙,结体方整严密,前人称“是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此碑现存山东泰安县岱庙。《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刻,十九行。前九行行二十七字,十行起右斜缺一角,故字递减,至末行为十七字。结体茂密方正,笔法多含篆意,大有古茂雄深之趣,前人以为此书“酷似五六小儿描硃所作,而仔细把玩,一种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此碑系仇绋所书摩崖,在陕西略阳县西南五里白崖。《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八月立。隶书六行,行十字。字体为古隶,用篆书笔法为之,雄健生辣,气势磅礴。此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校官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年)立。隶书十六行,行二十七字。字体方整古厚,用笔方圆多变,寓圆于方,气韵浑融沈雄,饶有别趣。此碑现在江苏溧水县孔庙。《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结体宽博大度,用笔瘦硬峻爽,气魄宏大沉雄,为汉碑中的上乘。此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移置城内。
    四、风格趋于方劲高古者有:
    《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隶书十六行,行四十二字。结体严整凌厉,用笔斩截,骨气凝重古朴,通篇笔势雄强峻密,如屈铁盘金,具有一种浑穆的粗犷美。此碑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内。《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刻。隶书二十二行,行二十字。字体端严庄重,用笔方硬挺健,气势古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此为仇靖所书摩崖,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鲜于磺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碑阳隶书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二行,行二十五字。结字宽扁朴茂,用笔方折,极为古拙,碑阴字大小不一,尤为生动有致。此碑一九七二年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公社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16年)二月刻。隶书七行,行五字,结构简劲,笔法古拙无波磔,意味古雅,为西汉之古隶。前人称其“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此石现置山东邹县孟子庙。
    五、风格趋于奇纵恣肆者有: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结字雄健舒畅,用笔洒脱自然,瘦挺恣肆,奇趣横生,有汉隶中“草书”之称。前人谓“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西壁。《杨淮表记》,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刻。隶书七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书法奇逸,参差古拙,风格与《石门颂》相类。前人称其书“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西壁。《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163年)刻,隶书十六行、行五至十一字不等。结字长短广窄,大小参差不齐,书法简古严正,气势开张,用笔多有篆意,苍劲奇逸,前人谓“天然杨淮表记开通褒斜道刻石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将土方分为八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A

    密实度

    B

    稳定性

    C

    开挖难度

    D

    坚硬系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康有为东汉时期度与韵的总体艺术特点,将汉碑分为八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黑格尔之后的其他分类:有按照空间并存和时间序列的原则,把艺术分为(),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如乐器、声乐和二者的综合,()如叙事诗、抒情诗和剧诗;有根据审美外观的不同特点,把艺术分为()如造型艺术、音乐和模拟的动作与舞蹈和()如诗、剧诗两类;有从主体感受的不同官能出发,将艺术分为()如造型艺术、()如音乐等、()如文学;有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出发,将艺术分为()如绘画、雕塑等、()如音乐、文学等、()如舞蹈、戏剧、电影等;有的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分类角度,将艺术分为()如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和()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两大类;有的从艺术的功能出发,将艺术分为()如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和()或称纯艺术,如文学、电影、戏剧、绘画等。

    正确答案: 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诗的艺术,知觉的,想象的,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实用艺术,美的艺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最显著的标志()
    A

    即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增强

    B

    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消解

    C

    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黯淡

    D

    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时强时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将土方分为八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 A、密实度
    • B、稳定性
    • C、开挖难度
    • D、坚硬系数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周礼·春宫》中把乐器分为八类,这八类分别是()。


    正确答案: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 第15题:

    艺术舞蹈可分为三类: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可分为()、()、()和()四类。 (二)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体裁和样式的特点,可分为()、()、()、()、()、()、()、()等八类。 (三)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可分为()、()、()三类。


    正确答案: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新风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 第16题: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体布局: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
    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
    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 第17题:

    康有为东汉时期度与韵的总体艺术特点,将汉碑分为八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康有为认为在所有汉碑中,西岳华山庙碑是最为上乘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土按照开挖的难易程度可分为()。

    • A、从易到难分为五类
    • B、从易到难分为八类
    • C、从难到易分为五类
    • D、从难到易分为八类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在土方施工中,根据土的()和()将土分为八类。
    A

    坚硬程度/开挖方法

    B

    相对密实度/含水量

    C

    密实度/可松性系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汉碑和汉简的书法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制作的材料不同,书写的内容不同,形制不同,书写者的身分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汉碑是经人“书丹”上石,然后再由刻工再现书写的字迹。经过了近两千年,流传至今的汉碑文字早就不是书写时的原貌了,它既有刀斧刻凿的损益,又有因风雨侵蚀而剥落和人为的磨损,故看起来觉得纯朴苍劲,古意充溢,富有金石趣味;而汉简是当时人书写的墨迹,埋藏在地下多年,现在发掘出来,损蚀不大,完全存留了当时书写文字的原貌,笔情墨趣,分外生动。
    汉碑所书的文字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纪事立传,法律经典等官方文字,因而在书写时必须是庄重严肃,一丝不苟;而汉简所书的文字内容,或是抄书写文,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碑的书写者,一般是当时有名的善书官吏,所写的字必须是典雅的官方文体;而汉简的书写者,大都是民间的无名氏,所写的字也是民间流行的俗书体。汉碑的文字是书写在崖壁上或碑石上,书写的面积大,字体亦大,在章法布局上应规入矩,工整端庄,严谨慎重,大方统一;而汉简的文字是写在细长的竹木简上,所写的字亦小,在受简面狭小的限制下,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远,错落有致,随意挥洒,精妙多姿。
    汉碑的文字绝大多数是隶书,字形呈扁方形,篇章行距大都是横宽竖窄。其书虽受规矩所限,但由于书写者的气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先后不同,仍表现出精细、飘逸、厚朴、高古、奇纵等风格;而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俱有,字形大小、长短、正斜、肥瘦不等。由于属于民间俗书体,顺应了文字由繁入简、避难就易的演变规律,它和汉碑相比,有更多各种不同的风貌和格调,可谓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通过汉碑和汉简的对比,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总的而言,汉碑比汉简更具有浑厚、严谨、精练、雄放、峻落的艺术特色;汉简比汉碑更显露出有稚拙、率意、疏朗、自然、奔放的艺术美。汉碑到了后期,受了上层统治者规范化、标准化的影响,艺术性逐渐没落。但汉简却不同,因它是俗书体,书写者又是民间的无名氏,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而仍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使书法呈现出丰富多姿,风格各异,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书体——汉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周礼·春宫》中把乐器分为八类,这八类分别是()。

    正确答案: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康有为认为在所有汉碑中,西岳华山庙碑是最为上乘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度与韵

    正确答案: ①一指艺术表现的力度,一指艺术表现的韵致。力度表示雄强、阳刚之美,韵度表示秀逸、阴柔之美。书法艺术的外表形式美,完全可以从力度和韵致上看出来。
    ②度与韵来自书法家个人的骨气,这是时代风尚问题,也是个人的气质问题。
    ③韵胜与度高是相辅相成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