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试述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时期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走向崩溃的时期,又是中国资本主义教育的萌芽和发展时期,所以在教育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双轨性:传统的封建教育管理即将崩溃,新的资本主义教育性质的教育管理开始萌芽并取得迅速发展,两者并存,呈现出双轨性。
(2)斗争性:新旧教育管理思想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资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的迅速发展,必将改造直至最后消灭封建主义教育管理。
(3)民族性:在近代,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学习西方的,也就是说,在民族性基础上学习西方。当然,这种民族性是与封建主义相联系的。
(4)半殖民地性:中国资本主义教育管理的萌芽和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威逼下被迫开始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打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烙印,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更多“试述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时期学校的教育管理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答案:
    解析:
    (1)教育管理的加强:国子监的设 立;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部门对口管 理;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 规范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 修和选修课程;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 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学校类 型的多样化;设置形式多样化。 (4) 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中印文化教 育交流;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5) 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6) 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学校教 育以人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学内容 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教学考试 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 第2题:

    试述学校健康教育的管理?


    正确答案: 着重管理以下内容:健康教育规划的系统化、规范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模式;通过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培养儿童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 第3题:

    戊戌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根本*区别是维新派不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与前面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所不同的是()

    • A、开始从技艺层面接受西方教育
    • B、开始从思想观念的层面接受西方教育
    • C、开始从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
    • D、开始批判西方教育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中国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兴办新式学堂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运动时期
    • C、20世纪20、30年代
    • D、20世纪50年代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梁启超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有()

    • A、变科举
    • B、师范学校,群学之基
    • C、倡导女子教育
    • D、改革儿童教育
    • E、兴学校

    正确答案:A,B,C,D,E

  • 第7题:

    试述洋务运动时期教会教育的扩张情况。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大增,学生人数也达到2万左右,但仍以小学为主。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基督教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教会内部,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了,并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如教科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2000所左右,学生数增加到4万以上,而且办学层次更高,中等学校占10%,好多学校都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大学班组;而且多数教会学校,特别是位于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已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而是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收取较高的学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会教育的影响,还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

  • 第8题:

    单选题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始于()
    A

    洋务运动

    B

    维新运动

    C

    学堂乐歌

    D

    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运动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隋唐时期教育制度上的创新。(或者:简述隋唐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假期制度;第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如将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第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如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第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甚至乡里也有学;第七,重视医学教育;第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时期学校的教育管理特点?

    正确答案: 试述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时期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走向崩溃的时期,又是中国资本主义教育的萌芽和发展时期,所以在教育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双轨性:传统的封建教育管理即将崩溃,新的资本主义教育性质的教育管理开始萌芽并取得迅速发展,两者并存,呈现出双轨性。
    (2)斗争性:新旧教育管理思想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资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的迅速发展,必将改造直至最后消灭封建主义教育管理。
    (3)民族性:在近代,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学习西方的,也就是说,在民族性基础上学习西方。当然,这种民族性是与封建主义相联系的。
    (4)半殖民地性:中国资本主义教育管理的萌芽和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威逼下被迫开始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打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烙印,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案:
    解析: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1)学校体系的形成。在教育行政上官学是教育的主干,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私学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2)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管理地方官学由州县长官负责管理。而专科学校则归对口的行政部门管理,以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3)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完备,可依法制对学校教学进行管理。(4)重视专业教育。从教育制度发展过程来考察,隋唐时期的专业教育制度是专业学校的首创。(5)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 第14题:

    中国近代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试述隋唐时期教育制度上的创新。(或者:简述隋唐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假期制度;第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如将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第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如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第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甚至乡里也有学;第七,重视医学教育;第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 第16题: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始于()

    • A、洋务运动
    • B、维新运动
    • C、学堂乐歌
    • D、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运动时期
    • C、清末新政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运动时期
    • C、清末新政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多选题
    梁启超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有()
    A

    变科举

    B

    师范学校,群学之基

    C

    倡导女子教育

    D

    改革儿童教育

    E

    兴学校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洋务运动时期教会教育的扩张情况。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大增,学生人数也达到2万左右,但仍以小学为主。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基督教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教会内部,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了,并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如教科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2000所左右,学生数增加到4万以上,而且办学层次更高,中等学校占10%,好多学校都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大学班组;而且多数教会学校,特别是位于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已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而是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收取较高的学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会教育的影响,还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兴办新式学堂始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运动时期

    C

    20世纪20、30年代

    D

    20世纪50年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与前面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所不同的是()
    A

    开始从技艺层面接受西方教育

    B

    开始从思想观念的层面接受西方教育

    C

    开始从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

    D

    开始批判西方教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运动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