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更多“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西方社会学界不同理论流派对社会互动的观点。


    正确答案: 1、符号互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们以符号为主的社会互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2、拟剧理论:社会和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就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妆饰和道具进行表演一样,生活中人们也通过穿着打扮、说话办事在进行表演以驾驭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社会交换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换关系。
    4、常人方法学: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议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

  • 第2题:

    儒家的处事方式是逃避的态度,而道家的处事方式则是积极面对的态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试述货殖家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在先秦时代,只有代表商人利益的商家或货殖家对富家问题进行了若干探索。
    先秦货殖家总结商人的经商经验,对怎样观察行情、掌握价格和供求变化的规律、抓住机遇进行经营决策,以及选拔经营管理人员等都作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原理。这就是早期的“治生之学”。但商家只是从微观、个人嬴利的角度考察求富问题,而不涉及当时影响国计民生的各种重大经济问题。他们的研究,孤立于当时经济问题研究的主流之外,从而使以富家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治生之学,同富国之学处于互不相涉的状态。

  • 第4题:

    试述儒家和墨家经济思想的区别。


    正确答案: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是儒家对物质财富的基本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自然倾向。“子罕言利”。伦理对财富获得的限制,意味着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标准,即相对伦理规范而言对财富的追求要退居于次要地位。墨家和儒家一样是战国时代的显学,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表。墨家是最早的公开以利为哲学基础的先秦学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于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篇》)“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家言利的最重要方面是主张“交相利”。其基本内容是“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交利必须做到人己两利,更不能亏人以利。孔子坚决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而墨子学派亲身参与生产且自苦为极。墨翟认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两个方面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称:“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农业生产搞得好而财富的使用或消费又适当,财富就能充足。墨翟认为,要增加生产,则要增加劳动力,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乐上》),而不是提出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墨翟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主张增加人口的,并提出了很多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就是主张节用。他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就是说,尽管生产得很努力,如果消费得多,仍无法使财富丰裕,因此,要实现国富,决定性因素在于节用,只有节用才可使财富成倍地增长。

  • 第5题:

    简述先秦各家学派对“均”的态度。


    正确答案: 最先把“均”作为一个治国的方针性的问题提出来的是孔子。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他把解决“贫”和“不均”并列为“有国有家者”必须解决的两个方针性问题,他甚至把“不均”看成是比贫更严重的问题。
    《老子》把“均”看作是“天道”、“自然”的表现,认为人道必须“法天”、“法自然”,在财富分配方面实现“均”的要求,“损有余而补不足”,决不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加剧分配不均现象。
    墨家比儒家、道家更重视均富、均财。主张在消费方面实现均平,在王公大人和平民百姓之间,要去前者的奢侈之费以“益”后者的基本生理需要之物;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主张“有财者以分人”(《墨子·鲁问》)。
    这些在财富分配方面主张“均”的观点,逐渐发展成为“抑兼并”的思想。
    “兼并”原本是一个政治、军事术语,如兼并诸侯、兼并战争之类。秦汉以后,逐渐转用于经济方面,指夺取、侵吞别人的财富并归一己的行为。反对财富兼并,反对土地兼并,成了“均”的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6题:

    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 A、肯定
    • B、否定
    • C、中立
    • D、批判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简述传统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①确定了最初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与研究框架。拉斯韦尔划分的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让传播学有了比较明确的研究范围,施拉姆则以科学的目光搭起了传播学的研究框架,才使传播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
    ②建立了的传播基本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浓和韦弗的数学模式,还有循环模式,双向模式等等都向人们揭示了传播活动的规律,并成为了传播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③在五大部类研究中产生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传播过程与研究室传统学派的主要研究视点,成果最多。比如“把关人理论”、“一面论还是两面论”、社会关系论,以及对研究效果中“有限效果论”、“新强效理论”的研究等。
    ④吸收了实证的方法研究传播,初步确定了传播学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等。

  • 第8题:

    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苟、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货殖家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在先秦时代,只有代表商人利益的商家或货殖家对富家问题进行了若干探索。
    先秦货殖家总结商人的经商经验,对怎样观察行情、掌握价格和供求变化的规律、抓住机遇进行经营决策,以及选拔经营管理人员等都作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原理。这就是早期的“治生之学”。但商家只是从微观、个人嬴利的角度考察求富问题,而不涉及当时影响国计民生的各种重大经济问题。他们的研究,孤立于当时经济问题研究的主流之外,从而使以富家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治生之学,同富国之学处于互不相涉的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先秦各家学派对“均”的态度。

    正确答案: 最先把“均”作为一个治国的方针性的问题提出来的是孔子。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他把解决“贫”和“不均”并列为“有国有家者”必须解决的两个方针性问题,他甚至把“不均”看成是比贫更严重的问题。
    《老子》把“均”看作是“天道”、“自然”的表现,认为人道必须“法天”、“法自然”,在财富分配方面实现“均”的要求,“损有余而补不足”,决不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加剧分配不均现象。
    墨家比儒家、道家更重视均富、均财。主张在消费方面实现均平,在王公大人和平民百姓之间,要去前者的奢侈之费以“益”后者的基本生理需要之物;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主张“有财者以分人”(《墨子·鲁问》)。
    这些在财富分配方面主张“均”的观点,逐渐发展成为“抑兼并”的思想。
    “兼并”原本是一个政治、军事术语,如兼并诸侯、兼并战争之类。秦汉以后,逐渐转用于经济方面,指夺取、侵吞别人的财富并归一己的行为。反对财富兼并,反对土地兼并,成了“均”的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制度学派对传统理论的批评。

    正确答案: 传统的经济理论将制度省略掉,在这个增长模式中,每个经济活动者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化利润,市场是完全的,不存在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产权充分地得到界定,无成本运作。而在制度学派学者眼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些基本假设存在着问题。
    1)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因此社会中的个人将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增加资本存量。而实际上,个人并不只关心物质利益和货币收入,对健康、声望、快乐以及其他非物质商品的追求,可能诱其放弃他可得到的最大物质收益。
    2)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把市场看作是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保障,生产要素在自由市场中达到最大化的收益。现实与界中,信息并不是免费的,因此完全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在信息支出高到超过预期的收益时,往往导致市场失败。
    3)在传统增长模式中,完全界定的私产制度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产权转让和结合也不需要任何成本。但事实上,完全界定的私有产权只不过是一种理性预期,而非现实的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法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法家学派认为:人天性都是自私的,“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商君书·君臣》)。“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这种求利的本性,必然驱使人们各自为富家而活动。
    法家虽然承认富家是产生于人类本性的要求,却不主张对人们的富家活动采取放任态度。他们认为,从事各种职业都有可能达到富家的要求;但这些途径、职业对实现富家的难易,却是互不相同的。靠从事农业生产以富家,是最艰苦的;靠作战立功以得到赏赐,是最要冒危险的;靠工商业或其他某些职业来富家,则较为容易,也较少危险。如果听任人们自由选择富家的途径,人们是不愿意选择农和战的。但是,农和战又是最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的行业。为了驱使更多的人从事农、战,法家主张只许百姓靠农、战得到富贵,因而把农战以外可以富家的各种行业,统统堵塞住。这就是所谓“利出一空”(《商君书·靳令)。即使是以农、战富家,也不允许超过一定限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制度学派对传统理论的批评。


    正确答案: 传统的经济理论将制度省略掉,在这个增长模式中,每个经济活动者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化利润,市场是完全的,不存在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产权充分地得到界定,无成本运作。而在制度学派学者眼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些基本假设存在着问题。
    1)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因此社会中的个人将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增加资本存量。而实际上,个人并不只关心物质利益和货币收入,对健康、声望、快乐以及其他非物质商品的追求,可能诱其放弃他可得到的最大物质收益。
    2)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把市场看作是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保障,生产要素在自由市场中达到最大化的收益。现实与界中,信息并不是免费的,因此完全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在信息支出高到超过预期的收益时,往往导致市场失败。
    3)在传统增长模式中,完全界定的私产制度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产权转让和结合也不需要任何成本。但事实上,完全界定的私有产权只不过是一种理性预期,而非现实的存在。

  • 第14题:

    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儒家的态度是()仕、道隐,道家的态度是()仕、身隐,法家的态度是()仕、反隐。


    正确答案:道;反;禄

  • 第15题:

    试述法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法家学派认为:人天性都是自私的,“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商君书·君臣》)。“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这种求利的本性,必然驱使人们各自为富家而活动。
    法家虽然承认富家是产生于人类本性的要求,却不主张对人们的富家活动采取放任态度。他们认为,从事各种职业都有可能达到富家的要求;但这些途径、职业对实现富家的难易,却是互不相同的。靠从事农业生产以富家,是最艰苦的;靠作战立功以得到赏赐,是最要冒危险的;靠工商业或其他某些职业来富家,则较为容易,也较少危险。如果听任人们自由选择富家的途径,人们是不愿意选择农和战的。但是,农和战又是最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的行业。为了驱使更多的人从事农、战,法家主张只许百姓靠农、战得到富贵,因而把农战以外可以富家的各种行业,统统堵塞住。这就是所谓“利出一空”(《商君书·靳令)。即使是以农、战富家,也不允许超过一定限度。

  • 第16题:

    试述墨家道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墨家学派主张财富以维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度,反对积存超过此标准的财物,因而要求“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墨子·节用》),对富家自然不抱积极态度。
    道家认为个人或家庭多积私财会发生贫富分化会,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以致使积私财的富贵之家也难逃覆灭,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九章)。因此,道家提倡“圣人不积”(《老子》八十一章),甚至憧憬着人类早期那种“知作而不知藏”(《庄子·山木》),即人类劳作仅足维持最低生存需要,而无剩余产品可藏的时代。
    儒、墨、道、法,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派,它们对富家问题都持淡漠的、消极的态度,这就必然使富家思想成为传统经济思想的“弃儿”,长期受到冷遇。

  • 第17题: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 第18题:

    试述后印象派对印象派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后现代印象派继承了印象派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艺术,即纯形式的追求
    印象派画家举行第八次展览会后,发生了观点上的分歧,有些画家认为印象派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提出反对印象派像照相机似地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他们强调表现画家本人对事物进行主观分析,突出个性,突出个人风格,后印象派是印象派之后背离了印象派风格的艺术流派,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梵高、劳特雷克和雷东等。这些艺术家早期的作品大多属于印象派,不满意仅仅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而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造,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感情个性。
    塞尚首先提出对事物形体结构的分析,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发掘其内在的意蕴。他们是以强烈个性作画的人,要求表现主观化的客观对象。他们像是印象主义运动中突起的异军,改变了真实再现的传统艺术观念,而使画家们注意到主观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艺术要表现个性为主。高更则追求用笔用色的单纯美,在色彩上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上简单化,已达到简单的对比亮度。梵高则用色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用笔自由,画面表现出一种无休止的运动旋律,充满神幻的力量。
    后印象主义追求的更多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去塑造物体的体积感、量感,以及绘画的装饰性和造型性,从而影响着法国绘画朝向远离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19题:

    试述神经症的症状表现、行为特点、以及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对它的解释。


    正确答案:(1)神经症指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神经症病人的这些行为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矛盾。从表面来看,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带来最大限度的愉快和最少的痛苦。而从旁观者看来,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是极端适应不良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为他们带有痛苦。
    (2)神经症行为的两个特点:①行为往往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而且似乎这种行为的对立面已经不存在。②神经症性的防御反应难以完全掩盖其焦虑瓜或被抑制的行为系统。(4分)
    (3)精神分析学派对神经症的解释:来内自部或外部的威胁会引发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会导致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并导致不适应的行为的出现。
    (4)行为学派对神经症的解释:错误的学习。错误的学习是指神经症病人学会了不适应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应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适当的能力和态度。如果采用一种防御性的或逃避性的行为风格则可以在短期内适当地降低其焦虑,而这种风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强化并保持下来。条件反射并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惧的唯一途径,很多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包括恐惧反应可以通过观察习得。

  • 第20题:

    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 A、中立
    • B、肯定
    • C、否定
    • D、批判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后印象派对印象派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 后现代印象派继承了印象派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艺术,即纯形式的追求
    印象派画家举行第八次展览会后,发生了观点上的分歧,有些画家认为印象派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提出反对印象派像照相机似地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他们强调表现画家本人对事物进行主观分析,突出个性,突出个人风格,后印象派是印象派之后背离了印象派风格的艺术流派,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梵高、劳特雷克和雷东等。这些艺术家早期的作品大多属于印象派,不满意仅仅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而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造,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感情个性。
    塞尚首先提出对事物形体结构的分析,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发掘其内在的意蕴。他们是以强烈个性作画的人,要求表现主观化的客观对象。他们像是印象主义运动中突起的异军,改变了真实再现的传统艺术观念,而使画家们注意到主观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艺术要表现个性为主。高更则追求用笔用色的单纯美,在色彩上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上简单化,已达到简单的对比亮度。梵高则用色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用笔自由,画面表现出一种无休止的运动旋律,充满神幻的力量。
    后印象主义追求的更多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去塑造物体的体积感、量感,以及绘画的装饰性和造型性,从而影响着法国绘画朝向远离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墨家道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墨家学派主张财富以维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度,反对积存超过此标准的财物,因而要求“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墨子·节用》),对富家自然不抱积极态度。
    道家认为个人或家庭多积私财会发生贫富分化会,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以致使积私财的富贵之家也难逃覆灭,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九章)。因此,道家提倡“圣人不积”(《老子》八十一章),甚至憧憬着人类早期那种“知作而不知藏”(《庄子·山木》),即人类劳作仅足维持最低生存需要,而无剩余产品可藏的时代。
    儒、墨、道、法,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派,它们对富家问题都持淡漠的、消极的态度,这就必然使富家思想成为传统经济思想的“弃儿”,长期受到冷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西方社会学界不同理论流派对社会互动的观点。

    正确答案: 1、符号互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们以符号为主的社会互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2、拟剧理论:社会和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就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妆饰和道具进行表演一样,生活中人们也通过穿着打扮、说话办事在进行表演以驾驭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社会交换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换关系。
    4、常人方法学: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议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