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古代印度法的全盛。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的衰落。


    参考答案:

    公元3世纪,印度北部印度重新陷入分裂。印度社会也逐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6世纪以后,佛教日趋衰落,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重新兴起。这一时期除《摩奴法典》继续沿用,还有作为其补充的《那罗陀法典》和《布里哈斯帕提法典》较为著名。以后,由于印度逐渐为穆斯林所统治,古代印度法不断衰落。


  • 第2题:

    简述古代印度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1、宗教: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印度教)
    2、数学:创造阿拉伯数字、0的发现等。
    3、文学:印度教的经典《吠陀》不仅是婆罗门教的圣书,同样也是历史学家了解次大陆历史的“圣典”。《摩诃婆罗多》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这部史诗在叙述伟大战役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这就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被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另外还有《罗摩衍那》等。
    4、建筑:佛塔、佛像
    5、舞蹈:以手表意传情;讲究韵味,要求演员跳出味来
    6、医学:最早的医学书籍《阿瑜吠陀》(生命之学)。两部杰出的医学典籍:《揭罗迦本集》和《苏修鲁多本集》。

  • 第3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
    (2)宗教与法律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群制度;
    (4)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各种法典不是由国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质的机关通过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纂的。

  • 第4题:

    古代法律制度中被称为种姓法的是()

    • A、古希伯莱法
    • B、古印度法
    • C、古希腊法
    • D、古罗马法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简述古印度法的产生。


    正确答案: 古印度法是伴随着婆罗门教和印度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解体,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产生,并很快发展成为国教,婆罗门教的经典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出现了与法律有直接联系的经典《法经》,标志着古代印度法的正式形成。

  • 第6题:

    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属于()

    • A、制定法
    • B、习惯法
    • C、判例法
    • D、宗教法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古印度法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与宗教密不可分;(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3)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的衰落。

    正确答案: 公元3世纪,印度北部印度重新陷入分裂。印度社会也逐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6世纪以后,佛教日趋衰落,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重新兴起。这一时期除《摩奴法典》继续沿用,还有作为其补充的《那罗陀法典》和《布里哈斯帕提法典》较为著名。以后,由于印度逐渐为穆斯林所统治,古代印度法不断衰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典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与宗教密不可分: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3)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1、宗教: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印度教)
    2、数学:创造阿拉伯数字、0的发现等。
    3、文学:印度教的经典《吠陀》不仅是婆罗门教的圣书,同样也是历史学家了解次大陆历史的“圣典”。《摩诃婆罗多》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这部史诗在叙述伟大战役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这就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被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另外还有《罗摩衍那》等。
    4、建筑:佛塔、佛像
    5、舞蹈:以手表意传情;讲究韵味,要求演员跳出味来
    6、医学:最早的医学书籍《阿瑜吠陀》(生命之学)。两部杰出的医学典籍:《揭罗迦本集》和《苏修鲁多本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古代法律制度中被称为种姓法的是()
    A

    古希伯莱法

    B

    古印度法

    C

    古希腊法

    D

    古罗马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概念最早发端于()。
    A

    印度法

    B

    中国古代法

    C

    罗马法

    D

    英美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古代印度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以印度河、恒河为中心的古印度,其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古代印度艺术作 品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这主要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 第14题: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

  • 第15题:

    简述古印度法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作为东方奴隶制法,古印度法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不比如维护君权、夫权、夫权,维护奴隶主的特点,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等但又独树一帜,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与宗教密不可分,因为古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宗教统率一切;
    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除佛教外,古印度法的基本内容始终贯穿着种姓制度;
    3.它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缺乏独立地位。

  • 第16题:

    简述巴克沙拉里手稿与印度记数法。


    正确答案: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时期印度人在桦树皮上记录了数学知识被自然界变迁埋在地下,1881年在巴克沙利村(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区)被挖掘出来从而称为巴克沙利手稿。
    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平方根,收支与利润的计算,比例计算,级数求和,代数方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数学符号。
    现在用的计数法是印度人创造的:
    (1)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在巴克沙利手稿中记录了完整的十进制计数法用“.”表示零;
    (2)公元9世纪“.”变为椭圆即现在的“。”记录在瓜廖尔石碑中;
    (3)公元11世纪有零号的印度数码和十进制记数法已成熟了;
    (4)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13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阿拉伯数码的名字由此而来。

  • 第17题:

    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概念最早发端于()。

    • A、印度法
    • B、中国古代法
    • C、罗马法
    • D、英美法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正确答案: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中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有关婆罗门的教育: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古印度法的渊源。

    正确答案: ①吠陀:印度最古老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神圣的经典。
    ②法经: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
    ③法典: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
    ④国王诏令:在古印度其法律渊源的作用受到宗教轻视,但阿育王的诏令除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正确答案:
    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种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婆罗门的教育
    ①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②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
    ①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②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的全盛。

    正确答案: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国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帝国孔雀王国。第三代王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广为宣扬佛法。佛教经典《三藏》基本定型于约公元前253年召开的第三次结集,它不仅是佛教经典也是佛教法律汇编。在佛法迅速发展的同时,婆罗门教法也得到重视。在这一时期,印度法制史上最有名的一部法典——《摩奴法典》开始编纂,后又经多次修订和补充,成为法律的主要渊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印度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以印度河、恒河为中心的古印度,其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古代印度艺术作 品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这主要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取得时效源于    (  )
    A

    罗马法

    B

    希腊法

    C

    古代中国法

    D

    印度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