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题目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更多“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的园林设计的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⑴中国的园林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时的商朝。在甲骨刻辞中,出现有“囿”字,表明苑囿的出现不晚于商代。《史记》载商纣王曾“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时兴建有著名的“灵囿”,《诗经》中有描绘各种珍禽异兽在灵囿中见人不惊、安然游栖的诗句。
    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统治者都竞相兴建苑囿。
    ⑶秦汉时期,秦始皇在咸阳渭水南圈地建上林苑,规模惊人,苑中建有阿房宫等许多离宫别馆,又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时修复了秦上林苑,延其广长150公里,除了狩猎设施,还建有离宫70所,以及其他各种游玩赏乐设施,上林苑堪称秦汉时期园林设计的杰出范例。建于长安西郊的建章宫,宫内有太液池,池内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这种一池三岛的做法对后世的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期,少数贵族、官僚和富商仿效皇室,营建苑囿。由此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规模也不小,设计追求对自然山水的形似。
    ⑷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们向往自由,崇尚出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意义深刻的变化,山水诗、山水画相继出现,园林设计也受其影响。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向往自然,寄情田园山水,致使私家园林设计形成追求自然野逸的风气。园林规模缩小,发展了“小中见大”的构思,注重于对真山真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园林设计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自然美的欣赏代替畋猎宴游,成为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私家园林的这一趋势,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规模巨大、建筑和装饰过多的皇家园林在风格上的转变。魏晋南北朝继承汉代在池中筑岛的作法,又沿着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和各种建筑。自此以后,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园林设计的一贯方法。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也是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
    ⑸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诗歌和绘画的影响更大,不少既是官僚,又兼文人、画家的人自建园林或参与园林设计工作,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绘画所描绘的意境渗透于园林的布置造景中,“诗情画意”也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这一时期,造园设计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及,除了皇家园林,豪臣名士也各筑私园,宋代更普及到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庶。著名皇家园林有隋洛阳西苑,唐长安芙蓉苑,北宋东京艮岳,南宋临安御苑等。著名私家园林有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洛阳平泉庄等。大型风景建筑的建造和修复也颇为兴盛,以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最为有名。
    ⑹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
    明代在元大都太液池的基础上建成西苑(今北京北、中海),并扩大西苑水面,增南海。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掀起皇家园林设计建设的高潮,在北京筑有“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以及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在河北承德建有避暑山庄。现存仅避暑山庄和重修后的清漪园较为完整,其余大部分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8年八国联军的侵略者之手。
    明清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苏州、南京、扬州和杭州一带,尤以苏州为盛,广州地区则有独具岭南风格的园林。著名的明清私家园林主要有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怡园,无锡寄畅园和上海豫园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家。其中明末清初的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 第2题:

    简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频繁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颗粒细,孔隙多,耐冲性差,遇水则变为泥流,到下游华北平原堆积形成悬河。
    (2)气候环境因素。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涨暴落,极易冲坏河堤。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因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特别是采伐不节制,使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受极大大的摧残,水土流失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水患也越来越酷烈。

  • 第3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正确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 第4题:

    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
    ①增长缓慢性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万增加到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②大起大落和发展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③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④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这其中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2)影响

  • 第5题:

    简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1)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时期
    中华全国总会成立于建国之初,由两个组织系列组成,一个是基层的体育协会到县以上的体育分会,到全国的体育总会系列;二是各单项协会的组织系列。
    2)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委时期
    1952年,为适应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任务的需要,结合苏联模式,我国正式成立中央体委,1954年更名为国家体委。
    3)初步改革的国家体委时期
    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体委,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4)体制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时期
    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 第6题: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 第7题:

    中国近代旅游是指()。

    • A、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旅游
    • B、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旅游
    • C、1919到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旅游
    • D、1840年鸦片战争到1981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旅游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从时间角度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影响到审美方面,就形成了随历史运转而发生演变的审美文化。这种历史演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审美风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迁。
    第二,处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中的人们看待美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比如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今人和古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样,对这一个形象的审美评价也不一样。
    第三,从美的客观存在来说,体现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形象的文化特征也在不断地转变。诗经、楚辞、青铜器物、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元文人画、明清小说,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分别是每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典型蓝本,而其审美形象所呈现的审美风貌的差异是巨大的。同时,古代审美文化的代表,总体上又和今天的审美形象存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形态的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之中,其特点也是不同的。
    第四,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相对的过程。除了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化的演变还常常呈现出一种质的变化的过程。故对审美文化形态演变不能仅仅从时间来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城乡移动率——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双向移动率——正向移动与反向移动并存;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

    正确答案: 亚洲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现在只有云南西南部唯一有残存黄河流域、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分布大量减少(秦汉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分布广泛(东汉)——长江中游地区亚洲象灭绝(1050年前后)
    亚洲象南退原因:
    (1)野生亚洲象生育能力差,对森林、食物、饮用水需求量大,一旦环境急剧变化,就难以生存;
    (2)人类活动的滥捕滥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使亚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大熊猫:繁盛是在更新世中期,在长江以南多有分布。历史时期多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的20多个县内。唐宋时期,云贵川三声都有大熊猫生存。现在在四川的黄龙寺、九寨沟。卧龙,陕西佛坪、甘肃武都等地有集中分布。
    犀牛:历史时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汉到北宋)、岭南地区(分布广延续时间长),云南是我国野生犀牛的最后灭绝地(20世纪中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频繁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颗粒细,孔隙多,耐冲性差,遇水则变为泥流,到下游华北平原堆积形成悬河。
    (2)气候环境因素。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涨暴落,极易冲坏河堤。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因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特别是采伐不节制,使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受极大大的摧残,水土流失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水患也越来越酷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 第14题: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有充分的体现


    正确答案:《周礼~考工记》

  • 第15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
    九州说(非真实的)
    畿服制
    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
    郡晚县早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

  • 第16题:

    简述作战理论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


    正确答案: 1.古代作战理论:中国的时间范围从奴隶社会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国的时间范围指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2.近代作战理论:中国近代作战理论时间范围从1840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从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3.现代作战理论: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 第17题:

    简述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1.先秦时期:西周肯定天与人之间有相同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时期子产认为礼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民必须按礼行事。这事吧天地与人事结合起来。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
    2.汉代: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论。
    3.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合于气,朱熹合于礼,陆九渊合于心

  • 第18题:

    简述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城乡移动率——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双向移动率——正向移动与反向移动并存;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
    九州说(非真实的)
    畿服制
    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
    郡晚县早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1)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时期
    中华全国总会成立于建国之初,由两个组织系列组成,一个是基层的体育协会到县以上的体育分会,到全国的体育总会系列;二是各单项协会的组织系列。
    2)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委时期
    1952年,为适应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任务的需要,结合苏联模式,我国正式成立中央体委,1954年更名为国家体委。
    3)初步改革的国家体委时期
    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体委,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4)体制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时期
    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正确答案: (1)演变趋势: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为南与北的不同变迁,东与西的不断推移,具体讲:南与北的关系,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表现为由北多南少(北重南轻)到北少南多(北轻南重)的转变。东与西的关系,历史时期人口分在东西方向性,虽然表现为东西互动,但更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的转移,这里,西与东的概念中,东部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东部季风区,其它称为西。
    (2)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当然,决定人口密度分布的社会或人文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有,但这里更重要的,或者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人口密度分布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初期作用明显(甚至明迁都北京时仍能看到)但是愈到后期作用便日趋淡化了,影响与作用日趋减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正确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
    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各个历史时期进入云南的民族情况。

    正确答案:
    历史时期进入云南的民族有两大类:
    (1)随着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元代有蒙古、回、普米,清朝有满族;
    (2)其他情况:藏族在隋唐时进入云南;明代汉族大量进入,进而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元明清时朝,众多的苗、瑶族迁入云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