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更多“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第五代管理理论对未来经济的认识?


    正确答案: (1)“知识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和个人幸福的关键;
    (2)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3)积极获取知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
    (4)经济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知识;
    (5)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 第2题: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商品交换

  • 第3题: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 第4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正确答案: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
    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 第5题:

    商品广告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而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人类社会在早期历史发展中历经了哪三次社会大分工?每次社会大分工对商品交换活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1)第一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和农业分离(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同时促成经常性交换的出现;
    (2)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原始社会转为奴隶社会时期)——剩余产品增多,私有成为可能,简单的商品交换也发展起来了;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出现了商人阶级和商业行业。
    社会分工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在社会上就自然地形成了许多城市,成为交易的中心。

  • 第6题:

    市场可以表述为()。

    • A、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 B、社会分工的产物
    • C、商品交换和流通的领域
    • D、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 E、对某种产品有需要和购买力的人们

    正确答案:A,B,C,D,E

  • 第7题:

    试述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本质问题的认识。


    正确答案: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 第8题:

    多选题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有()。
    A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B

    社会分工的产物

    C

    商品交换和流通领域

    D

    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E

    对某种商品有需要和购买力的人们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只要有社会分工,就一定会有商品交换。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荀况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 荀况对待分工和独立工商业的态度和孟子的主张相似。但他从更广大的范围并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论证了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荀况认为,农、工、商各业都是维持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必要的,它们彼此也是互相依存的。有了社会分工,就可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荀子·王制》)。
    荀子还突破了只从粟或粟帛来理解财富的自然经济观点,把园艺、经济作物、采伐渔猎产品以及工、商财富都到入社会财富的总量中。认为富国不仅要五谷的产量极其丰足,还要使“瓜桃枣李”,“荤菜百蔬”、“六畜禽兽”、“鼋鼍鱼鳖鳝鳇”、“飞鸟凫雁”、“昆虫万物”、“麻葛茧丝”、“羽毛齿革”等,都达到“有余足以食人”、“有余足以衣人”的地步《荀子·富国》)。他认为富国还要使手工业发展到能够“足械用”,商业发展到能够“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王制》),并且发展远途贸易和国际贸易,使“北海”的“走马吠犬”,“南海”的“羽翮齿革曾青丹干”,“东海”的“紫珐鱼盐”,“西海”的“皮革文旄”都能流入中国内地,使中国人民“畜使之”、“衣食之”、“财之”和“用之”(《荀子·王制》)。他说的富国,显然不是在一种闭塞、隔绝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只靠农桑来富国;而把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作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因为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内在原因是社会分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只要有社会分工,就一定会有商品交换。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第15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 第16题:

    试述荀况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荀况对待分工和独立工商业的态度和孟子的主张相似。但他从更广大的范围并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论证了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荀况认为,农、工、商各业都是维持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必要的,它们彼此也是互相依存的。有了社会分工,就可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荀子·王制》)。
    荀子还突破了只从粟或粟帛来理解财富的自然经济观点,把园艺、经济作物、采伐渔猎产品以及工、商财富都到入社会财富的总量中。认为富国不仅要五谷的产量极其丰足,还要使“瓜桃枣李”,“荤菜百蔬”、“六畜禽兽”、“鼋鼍鱼鳖鳝鳇”、“飞鸟凫雁”、“昆虫万物”、“麻葛茧丝”、“羽毛齿革”等,都达到“有余足以食人”、“有余足以衣人”的地步《荀子·富国》)。他认为富国还要使手工业发展到能够“足械用”,商业发展到能够“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王制》),并且发展远途贸易和国际贸易,使“北海”的“走马吠犬”,“南海”的“羽翮齿革曾青丹干”,“东海”的“紫珐鱼盐”,“西海”的“皮革文旄”都能流入中国内地,使中国人民“畜使之”、“衣食之”、“财之”和“用之”(《荀子·王制》)。他说的富国,显然不是在一种闭塞、隔绝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只靠农桑来富国;而把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作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 第17题: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有()。

    • A、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 B、社会分工的产物
    • C、商品交换和流通领域
    • D、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 E、对某种商品有需要和购买力的人们

    正确答案:A,B,C,D,E

  • 第18题:

    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对真与假的认识。


    正确答案: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对真和假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关系的认识。他们提出“逼真”“肖物”“传神”等范畴,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情理。如评《水浒传》:“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杨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但在强调真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艺术虚构,如谢肇浙说“小说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冯梦龙也有“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的理亦真”之说。
    二、是对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认为历史小说允许想象和加工,如可观道人说“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
    三、是对魔幻小说创作中真与幻的认识。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辞》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作家的幻想愈充分,寄寓的意义愈深刻,所反映的生活真理也就更普遍、更确切。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 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市场可以表述为()。
    A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B

    社会分工的产物

    C

    商品交换和流通的领域

    D

    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E

    对某种产品有需要和购买力的人们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
    A

    风险

    B

    货币后备

    C

    社会分工

    D

    商品交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本质问题的认识。

    正确答案: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商品交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