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贡献主要有:
①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更多“谈谈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


    参考答案: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1)关于史书内容。“五志三科”。
    (2)关于撰述方法。“博采善择”。
    (3)关于体裁体例。“六家”、“二体”、“十流”。
    (4)关于文字表述。“叙事为先”、“简要为主。
    (5)关于撰述原则。直书与曲笔。
    (6)关于史学功用。“生人之急务,国家之要道”。
    (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文与质、文与史、直与曲、简与烦、创与循、名与实。
    (8)关于史学批评的方法。原始察终、求名责实、比较评论、区分类聚。
    (9)关于史家修养。“史才三长”。


  • 第2题:

    《通典》的编纂者是唐代著名官员()。

    • A、魏徵
    • B、李延寿
    • C、杜佑
    • D、刘知几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唐代刘知几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学书中谈论修辞的地方很多.


    正确答案:史通

  • 第4题:

    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正确答案: ①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③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
    ⑤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5题:

    评述刘知几史学思想和历史观。


    正确答案: (一)刘知几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应以人事”为主。他批判了历史命定论而提倡了历史人定论。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成败兴亡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智能,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天命。刘知几的这种主张对于提高史书的质量,对于抵制封建统治者的天明说教和愚民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刘知几的心目中并没有人民大众的力量,他所谓的人事是帝王将相的活动,他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大众的作用。刘知几虽有许多批驳灾异的言论,但他所批驳的只是董仲舒、刘向、班固等人对灾异的解释,指责他们对灾异应验解释的疏阔,并不是批驳天人感应本身的荒诞无稽。他并没有否定对灾异祥瑞、鬼神天命的存在。他也相信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他仍然是个有神论者。他对于历史命定论批判,对于历史人定论的提倡不可能是坚决的,他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之所以反对命定论,提倡人定论,只是他处于史学家的责任感,局限于他的阶级立场和当时的科学水平,他还不能建立一个唯物主义理论基础,所以他只能引用孔子不谈天命、鬼神,“怪力乱神,宣尼不语”来作为理论依据,或根据举例性判断,或依据文献考证来批判,这样他的反对命定论也就很有限度了。
    (二)刘知几具有历史进化的思想。首先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其次他指出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必有新发展,今不一定不如古,古也可以不如今。再次刘知几在看到古今变异的基础上区分了古代历史时期,注意到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还次,刘知几提出了“古今不同,势使然也”的观点。他认为促进时代推移社会变化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各个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刘知几不能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理之必然”。当他触及到历史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时,他只能从所谓的地富才良等地理、人文的一般原则去说明此年。
    (三)刘知几有反对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但是他这种以命定论而提倡人定论,的历史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他封建史家积极立场的局限性。
    (四)刘知几在华狄问题上也表现出进步观点,这种观点是对唐朝历史发展和趋势的积极反应,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史实。

  • 第6题:

    清代()的文史通义为唐代刘知几的史通之后又一部史学理论名著。


    正确答案:章学诚

  • 第7题:

    填空题
    《晋公子重耳之亡》语言简明生动,精炼含蓄,叙事详略得当,正合唐代刘知几《史通》的评()。

    正确答案: 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白寿彝在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上的贡献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一)丰富的历史文献整理实践:
    1、《朱熹辨伪书语》
    2、《咸同滇变见闻录》——《回民起义》
    3、主持二十四史点校
    (二)历史文献学学科理论:
    1、《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
    2、《谈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性
    3、《再谈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四个部分(理论、历史、分类学、应用)
    (三)拟成历史文献学研究提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谈谈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贡献主要有:
    ①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史评著述是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如刘知几的《史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史学家刘知几的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正确答案: 《史通》
    解析: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 第12题:

    问答题
    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正确答案: ①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③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
    ⑤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对传说说法有误的是()。

    • A、传说与历史决然对立
    • B、刘知几反对把传说放到历史中
    • C、传说与口述史有区别
    • D、具有不固定的特点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史评著述是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如刘知几的《史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刘知几


    正确答案: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著名史学家,江苏彭城(今徐州)人,祖父曾任史官,父于高宗时官至侍御史。他深受家庭影响,对史学兴趣浓厚,20岁进士及第,得官后继续研究史学。从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参与修撰过多部史书。景龙二年(708),因痛感官修史书弊端诸多,愤而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阐发自己的史学观点,呕心沥血而于景龙四年(710)成书。《史通》全书20卷,分内外篇,内篇39篇,外篇13篇。其中,内篇的3篇北宋已佚,全书现存49篇。该书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语言运用、人物评论、史事叙述、作史原则、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史家得失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治史观点。他还特别提到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为当时人所称道,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史通》堪称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评论的开创性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史学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 第16题:

    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编纂了《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
    贡献:
    ①《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的编纂方法上总结并发展了历代目录学家的经验,真正建立了目录学的体系和规模,说明了编纂提要和分门别类的方针和原则,构成了目录学的完整体系。
    ②《四库全书总目》继承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列类,类之中又有子目,因此成为典范。
    ③在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上,形成一种新的既能反映图书的版本、内容、文字、著者事迹,又特别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在编纂方法上建立了目录学的规模。
    ④《四库全书总目》在史料鉴别上也具有科学态度,其收书的数量是空前的,然而多而不杂。
    ⑤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继刘歆《七略》、唐《隋书。经籍志》、郑樵《通志。艺文略》之后的集大成巨著,《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18世纪以前古书的一大汇集和总结,并以其科学的分类,严谨的体例,以及简明扼要、一览了然的具体的实用性,成为后人做学问的门径,在中国的目录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第17题:

    《晋公子重耳之亡》语言简明生动,精炼含蓄,叙事详略得当,正合唐代刘知几《史通》的评()。


    正确答案: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 第18题:

    写《选举论》的是()。

    • A、刘知几
    • B、刘秩
    • C、贾谊
    • D、司马迁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正确答案: 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
    ②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
    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刘向刘歆之后,“校勘学”“目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规模,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刘知几

    正确答案: 刘知几是唐朝时期杰出史学评论家,他断断续续在史馆工作了近20年,自著的有《史通》《睿宗实录》《刘氏家乘》《刘氏谱考》,与人合著有《唐书》《高宗实录》《中宗实录》《则天实录》等。其中20卷的《史通》是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史学评论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必读书目。刘知几非常重视史学社会作用,批判了历史命定论,而提倡了历史人定论,具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虽然他在史馆工作近20年,但《史通》不是官修的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评述刘知几史学思想和历史观。

    正确答案: (一)刘知几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应以人事”为主。他批判了历史命定论而提倡了历史人定论。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成败兴亡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智能,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天命。刘知几的这种主张对于提高史书的质量,对于抵制封建统治者的天明说教和愚民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刘知几的心目中并没有人民大众的力量,他所谓的人事是帝王将相的活动,他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大众的作用。刘知几虽有许多批驳灾异的言论,但他所批驳的只是董仲舒、刘向、班固等人对灾异的解释,指责他们对灾异应验解释的疏阔,并不是批驳天人感应本身的荒诞无稽。他并没有否定对灾异祥瑞、鬼神天命的存在。他也相信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他仍然是个有神论者。他对于历史命定论批判,对于历史人定论的提倡不可能是坚决的,他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之所以反对命定论,提倡人定论,只是他处于史学家的责任感,局限于他的阶级立场和当时的科学水平,他还不能建立一个唯物主义理论基础,所以他只能引用孔子不谈天命、鬼神,“怪力乱神,宣尼不语”来作为理论依据,或根据举例性判断,或依据文献考证来批判,这样他的反对命定论也就很有限度了。
    (二)刘知几具有历史进化的思想。首先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其次他指出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必有新发展,今不一定不如古,古也可以不如今。再次刘知几在看到古今变异的基础上区分了古代历史时期,注意到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还次,刘知几提出了“古今不同,势使然也”的观点。他认为促进时代推移社会变化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各个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刘知几不能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理之必然”。当他触及到历史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时,他只能从所谓的地富才良等地理、人文的一般原则去说明此年。
    (三)刘知几有反对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但是他这种以命定论而提倡人定论,的历史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他封建史家积极立场的局限性。
    (四)刘知几在华狄问题上也表现出进步观点,这种观点是对唐朝历史发展和趋势的积极反应,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史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

    正确答案: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1)关于史书内容。“五志三科”。
    (2)关于撰述方法。“博采善择”。
    (3)关于体裁体例。“六家”、“二体”、“十流”。
    (4)关于文字表述。“叙事为先”、“简要为主。
    (5)关于撰述原则。直书与曲笔。
    (6)关于史学功用。“生人之急务,国家之要道”。
    (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文与质、文与史、直与曲、简与烦、创与循、名与实。
    (8)关于史学批评的方法。原始察终、求名责实、比较评论、区分类聚。
    (9)关于史家修养。“史才三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唐代刘知几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学书中谈论修辞的地方很多。

    正确答案: 《史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