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题目

简述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制度变迁的动力。


    正确答案: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换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也可能是旧制度基础上的改进与交换。
    1.潜在的利益刺激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
    其次,技术的进步能够导致制度的变迁。
    第三,团体对收入预期的变化会影响制度变迁。
    2.人口变化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压力构成了经济史中的核心问题,要克服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影响关系,既需要通过生理和社会的调整,也需要通过能够改变资源的经济制度效率的改进实现。
    3.观念和文化变迁的影响。观念、文化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观念和文化限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也影响着制度能否被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它是导致制度安排调整改变的原因之一。
    4.国家的作用。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没有一种经济制度能在国家不涉入地情况下运作,所有成功的经济都依赖于政治稳定。经济制度需由国家维系,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国家在制度的制定、实施中都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 第2题:

    简述文化的变迁。


    正确答案: 文化具有独特的运行轨迹,这一过程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在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传递与继替;在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整合与冲突,二者共同反映了文化变迁。
    (一)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1.文化的传播与采借
    引起文化变迁的三个主要过程是:
    第一是发明。
    第二是发现。
    第三是扩散。
    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的差异性与相容性程度,封闭与阻隔的文化政策,本民族的文化导向、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等。
    文化采借是指对外来文化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判断,选择性的采纳与借用。
    2.文化融合
    文化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文化丛相互接触,经过撞击、冲突、采借、整合、调适的过程,一种文化吸收、采纳另一种文化,并使之成为主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文化融合,也称文化濡化。
    3.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与斗争。不同文化是在特定的物质环境、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具有差异性,在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二)文化的传递与继替
    以人为载体,文化在不同代际之间传承与继替。在这一过程中,人并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文化,而是发挥创造力进行有效的发明与发现,经过一代代的积累,推进文化的进步。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种双重创造的关系。
    (三)消费文化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产品的大量生产,在文化建构与文化变迁上,呈现出一种消费主义的趋势。人们通过消费具有不同符号意义的商品来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实现与其他群体的区分。

  • 第3题:

    简述组织变迁。


    正确答案: 1.组织变迁的动力
    (1)织变迁的内部动力。
    ①组织目标的改变。
    ②组织结构的改变。
    ③组织职能的转变。
    ④组织成员的心理变化。
    (2)组织变迁的外部动力。
    ①技术的更新。
    ②竞争压力的加大。
    ③社会的变迁。
    2.组织变迁的阻力
    ⑴来自组织成员个体的阻力。
    ①习惯。
    ②安全的需要。
    ③对未知的恐惧。
    ④知觉的选择性。
    ⑵来自组织本身的阻力。
    ①组织的结构惯性。
    ②组织中不同群体的惯性。

  • 第4题:

    简述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正确答案: ①土壤基质的不稳定与贫瘠:土质结构疏松,易遭受风蚀和水蚀破坏,土壤贫瘠,生产力水平低。
    ②气候因子的时空差异明显与多变:降水分配不均、多暴雨,干燥多风,易发生干旱及风蚀和水蚀破坏。
    ③在外界干扰下,生物多样性下降,植被群落趋于简单化。
    ④地貌景观的多元性与镶嵌性
    ⑤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协调
    ⑥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合理

  • 第5题:

    简述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


    正确答案: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头颈部的分界线和颅、面部分界线及其分区。

    正确答案: 头颈分界线: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底)、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颅、面部分界线: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尖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后者又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正确答案: ①土壤基质的不稳定与贫瘠:土质结构疏松,易遭受风蚀和水蚀破坏,土壤贫瘠,生产力水平低。
    ②气候因子的时空差异明显与多变:降水分配不均、多暴雨,干燥多风,易发生干旱及风蚀和水蚀破坏。
    ③在外界干扰下,生物多样性下降,植被群落趋于简单化。
    ④地貌景观的多元性与镶嵌性
    ⑤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协调
    ⑥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合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制度变迁的动力。

    正确答案: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换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也可能是旧制度基础上的改进与交换。
    1.潜在的利益刺激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
    其次,技术的进步能够导致制度的变迁。
    第三,团体对收入预期的变化会影响制度变迁。
    2.人口变化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压力构成了经济史中的核心问题,要克服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影响关系,既需要通过生理和社会的调整,也需要通过能够改变资源的经济制度效率的改进实现。
    3.观念和文化变迁的影响。观念、文化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观念和文化限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也影响着制度能否被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它是导致制度安排调整改变的原因之一。
    4.国家的作用。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没有一种经济制度能在国家不涉入地情况下运作,所有成功的经济都依赖于政治稳定。经济制度需由国家维系,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国家在制度的制定、实施中都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

    正确答案: 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简述鱼农牧系统中畜-草/菜-鱼类型的生产全过程。


    正确答案: 用猪、牛、羊等畜粪肥种高产牧草或绿叶蔬菜,用草或菜主养草食性鱼类,以草食性鱼类的粪便和鳃及体表的排泄物肥水,带养滤、杂性鱼类,整个养鱼过程中不用畜粪肥直接肥水,养鱼形成的塘泥又用作牧草或菜的肥料。

  • 第11题:

    简述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


    正确答案: (1)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日趋加快,这在当今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显著。
    (2)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大。
    (3)现代社会变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4)现代社会变迁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
    (5)现代社会变迁的相关性日趋增强

  • 第12题:

    简述俄罗斯宪法的变迁。


    正确答案: (1)1918年宪法。十月革命以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1918年7月10日通过了第一部苏俄宪法。宪法作为法律形式把苏维埃政权巩固下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924年宪法。该宪法巩固了苏联的成立,确立了关于民族自治的原则和采用联邦制国家的形式。
    (3)1936年宪法。是对1918年宪法和1924年宪法的发展,是整个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宪法,也是二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宪法的主要参照对象。
    (4)1977年宪法。它继承了斯大林宪法的主要部分,保留了联盟对宪法执行监督权力,并明确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大会是执行此权力的国家机关。
    (5)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新宪法借鉴了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反映了俄罗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 第13题:

    简述胃和十二指肠的分界线。


    正确答案:活体的幽门前壁上有一条较粗的幽门前静脉,它是幽门部位的标志,即胃与十二指肠的分界线;其次可根据幽门管壁的厚度辨别,幽门部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很容易触摸,与十二指肠管壁有明显的分界。

  • 第14题:

    简述头颈部的分界线和颅、面部分界线及其分区。


    正确答案:头颈分界线: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底)、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颅、面部分界线: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尖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后者又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组织变迁。

    正确答案: 1.组织变迁的动力
    (1)织变迁的内部动力。
    ①组织目标的改变。
    ②组织结构的改变。
    ③组织职能的转变。
    ④组织成员的心理变化。
    (2)组织变迁的外部动力。
    ①技术的更新。
    ②竞争压力的加大。
    ③社会的变迁。
    2.组织变迁的阻力
    ⑴来自组织成员个体的阻力。
    ①习惯。
    ②安全的需要。
    ③对未知的恐惧。
    ④知觉的选择性。
    ⑵来自组织本身的阻力。
    ①组织的结构惯性。
    ②组织中不同群体的惯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正确答案: 1)商周之际:农牧区的北方界线大约应于泾渭中游—汾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
    2)春秋战国:大致是龙门—碣石及其延长线附近。
    3)秦汉:向北推进,农牧区的分界线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及长城一线。
    4)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延至汾水中游一带。
    5)唐朝前期大体上在碣石—龙门及其延长线上。
    6)明代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余里,边墙实际是明农牧分界线。
    7)清北方农牧界分界线有两条:一条由陕西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业区。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至大兴安岭南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清北方两条农牧分界线。

    正确答案: 清北方农牧界分界线有两条:
    1)一条由陕西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业区。
    2)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至大兴安岭南端。此线以南为农业区或农牧交错区,以及零星的农业区。以北是农牧区,东北地区以柳条遍和新边为界,此线以东为农业区,以南为畜牧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