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德彪西的创作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典型代表他印象主义风格特征的有哪些作品? ”相关问题
  • 第1题:

    古代希腊陶器工艺先后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荷马时期:这一时期称为“几何纹样式”陶器,是以几何形体的图案为主,以平行线、交叉线、三角形、S纹和回形纹装饰为主要装饰特色。强调左右对称,按照陶器造型,分层次进行装饰。相互呼应,统一而富有变化,形成严整的图案结构,达到一种平衡安定的效果。早期城邦时期:这一时期称为“东方样式”陶器,由于公园7世纪古希腊已和东方各国的贸易交往频繁,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工艺品对希腊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东方国家动植物纹样和怪物纹样的模仿。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工艺风格,即“黑纹式陶器”、“红纹式陶器”、“彩绘式陶器”。黑纹式陶器:所谓黑纹式,就是在赤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描绘,而物体的内部结构则以刻线手法表现。是古希腊陶艺工艺进入繁盛期的一个代表类型。红纹式陶器:希腊人不满足于黑纹式的写实能力、细部刻画能力,以及运用线的能力表现的不充分。所以将陶器上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做成陶土色,而整个瓶身则敷以黑色的漆。使人物形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的用各种变化的黑色线条和块面加强表现效果。彩绘式陶器:由于战争使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陶工艺也随着国力的衰落而消沉。希腊人中形成的享乐主义风气,直接反映在陶工艺上。白地彩纹式就是在陶器陶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然后上面用黑、褐、黄、红、绿、蓝等色加以绘制。

  • 第2题: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史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 (1)电影的孕育期----史前期(-1895)
    (2)世界电影的诞生:电影的形成期—无声电影期(1895-1927)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3月22日《工厂的大门》;
    (3)电影的成熟期—有声电影期(1927--1945)1926年10月,《爵士歌王》问世,第一部有声片,加入了对白的影片。彩色片的诞生:935年美国马默里安《浮华世界》
    (4)电影的发展期(1945--1980)从戏剧化向电影化的发展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40-50):《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法国的新浪潮电影(20世纪50-60):《广岛之恋》;新德国电影运动(60—80年代)
    (5)有机结构的电影崛起(20世纪80—90年代)
    (6)电影的深化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主题多义性、复杂性的特征;叙事手法更加丰富多样,结构和悬念设置十分巧妙;多种风格的融合渗透;影像画面的具象生动性和声音独特质感的多种组合;拍摄手法更趋纪实化。
    (7)跨国电影全面勃兴,呈现全球多元化的电影新格局。

  • 第3题:

    工业催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成果及人物?


    正确答案: (1)基础催化化工工艺的开发期
    1860年发明了氯化铜催化的氯化氢氧化制氯气的Deacon工艺工程。
    1875年发明了Pt催化SO2氧化制硫酸的催化工艺。
    发明了甲烷-水蒸气在Ni催化剂作用下催化转化制合成气,该系列催化剂发展成Raney Ni催化剂。
    1902年Ostwald开发了氨气氧化为NO的工艺。
    NH3工业化生产,Haber的同事Mittasch筛选出合成氨用熔铁催化剂;C.Bosch和Haber一同设计加工了一套闭路循环合成反应的高压系统;许多新概念。
    (2)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时期
    1929年法国人E.J.Houdry开发了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FCC)。1937年,Haensel创建了催化重整工艺。
    (3)合成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K.Ziegler发现了Ni催化PE的现象,促进了聚合物高分子工业的诞生。1980年德国科学家Kaminsky和Sinn发明了烯烃聚合的茂金属催化剂。
    (4)择形催化和新一代石油炼制工业
    Mobil公司的P.B.Wietz在第二届国际催化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发现八面沸石(主要是X、Y型分子筛)具有催化活性并且成功的应用于FCC工艺中。
    (5)手性催化与制药工业

  • 第4题:

    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贝多芬创作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哪两种音乐体裁上?


    正确答案: 贝多芬的创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1802年以前是贝多芬创作的早期。这段时期的创作明显还留有海顿、莫扎特音乐的一些影响的痕迹,但同时更多地反映出他本人的一些创作个性。主要作品:第一、二交响曲,第一、二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1803-1815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特征是英雄性与崇高性。主要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皇帝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热情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等。
    1816-1827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晚期(听觉完全丧失)。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观的因素被加强,音乐中更多充满了内在的刻画和忧郁、徘徊,表现手法上比较自由。主要作品有合唱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最后六首钢琴奏鸣曲等。
    贝多芬的总体创作特征一是强烈的要求自由、平等和博爱,二是强调对比和扩展。
    贝多芬的创作特征最主要体现在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创作上。

  • 第5题:

    “新兴电影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正确答案:新兴电影运动是在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同时,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凋敝,又使广大民众与统治者的矛盾趋于尖锐化。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动荡,必然会对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民族危机激发了全民性的爱国意识和救国愿望,观众对银幕上的刀光剑影、柔情蜜意,已经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感到厌恶。其次,战事的发生给电影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要摆脱电影业自身的生存困境,就必须拍摄反映现实生活和大众愿望的影片。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组织,团结了电影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如郑正秋、孙瑜、洪深、田汉、夏衍等。它以“认清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建设新的银色世界”为指导思想,为电影创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号召电影界人士共同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努力探寻中国电影的创新之路。
    它的成立,标志着“新兴电影运动”正式全面展开。
    第一阶段(1933年):左翼电影的迅速崛起:《三个摩登女性》、《狂流》
    第二阶段(1934~1935年):左翼电影在曲折中发展:《渔光曲》、《新女性》
    第三阶段(1936~1937年):新兴电影运动的重新高涨:《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

  • 第6题:

    贝多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几个创作时期,指出这几个时期的起止年代,并结合主要作品谈谈他第二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70年到1802年;第二个时期是从1802年到1816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816年到1827年。
    贝多芬的第二个时期是他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被人们认为是欧洲第一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拒绝屈从于保护人和出版商的要求,他的作品的长度在增加,个性和反叛的东西也在增长。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作品草稿,不断地修改它们,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也叫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以及第74和第95号;15首钢琴奏曲(作品第22号到第90号),包括瓦尔德斯坦和热情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德里奥》。1803年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最早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的。手稿上原来的标题是“以波拿巴为题的大交响曲”,后来改成“为波拿巴而作”。据说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在1840年称帝后,愤怒地擦去了原来的标题并改写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而作”。
    这是一首革命性的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贝多芬一生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向往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三交响曲中,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例如第一乐章用两个强烈的乐队全奏的降E大三和弦作为引子,由这个大三和弦的分解构成了深沉刚毅的主部主题,它意外地到达升C音上,并引出了无穷的变奏和发展。简洁而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一部戏剧中的主人公,他被描写成一个奋斗的、被压制的,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贝多芬自己。整个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突然的转调和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所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种体裁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当时有固定的格式,如中段用大调式与两端的小调式形成对比,木管乐器比较突出,表达对英雄的牺牲的深切哀悼。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曲家伐塞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主题取自贝多芬的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贝多芬在他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变奏曲中也使用了这同一个主题。
    这个时期的其它几部交响曲创作也很值得注意。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第四是欢快而幽默的,而第五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第六交响曲(田园)有五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四个。它也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第七交响曲的规模也比较大,是以舞蹈的节奏为主导的一部杰作,而第八交响曲则比较短小,还恢复了古老的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是一部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第三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贝多芬这个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以及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 第7题:

    下列作曲家中,音乐创作带有印象主义风格的有()。

    • A、德彪西
    • B、杜卡斯
    • C、拉威尔
    • D、欣德米特
    • E、戴留斯
    • F、雷斯辟基

    正确答案:A,B,C,E,F

  • 第8题:

    填空题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德彪西,杰出的()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第一位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 法国,牧神午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德彪西的创作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典型代表他印象主义风格特征的有哪些作品?

    正确答案: 德彪西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
    早期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代表作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
    成熟时期代表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法国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前奏曲《牧神午后》(单乐章管弦乐作品)是受到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另外还有交响素描《大海》、交响三联画《夜曲》、管弦乐《意象集》、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这些都是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晚期:由于疾病和战争的困扰,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创作大大减少,主要作品有《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作曲家中,音乐创作带有印象主义风格的有()。
    A

    德彪西

    B

    杜卡斯

    C

    拉威尔

    D

    欣德米特

    E

    戴留斯

    F

    雷斯辟基


    正确答案: C,F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贝多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几个创作时期,指出这几个时期的起止年代,并结合主要作品谈谈他第二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70年到1802年;第二个时期是从1802年到1816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816年到1827年。
    贝多芬的第二个时期是他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被人们认为是欧洲第一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拒绝屈从于保护人和出版商的要求,他的作品的长度在增加,个性和反叛的东西也在增长。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作品草稿,不断地修改它们,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也叫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以及第74和第95号;15首钢琴奏曲(作品第22号到第90号),包括瓦尔德斯坦和热情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德里奥》。1803年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最早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的。手稿上原来的标题是“以波拿巴为题的大交响曲”,后来改成“为波拿巴而作”。据说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在1840年称帝后,愤怒地擦去了原来的标题并改写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而作”。
    这是一首革命性的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贝多芬一生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向往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三交响曲中,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例如第一乐章用两个强烈的乐队全奏的降E大三和弦作为引子,由这个大三和弦的分解构成了深沉刚毅的主部主题,它意外地到达升C音上,并引出了无穷的变奏和发展。简洁而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一部戏剧中的主人公,他被描写成一个奋斗的、被压制的,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贝多芬自己。整个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突然的转调和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所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种体裁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当时有固定的格式,如中段用大调式与两端的小调式形成对比,木管乐器比较突出,表达对英雄的牺牲的深切哀悼。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曲家伐塞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主题取自贝多芬的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贝多芬在他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变奏曲中也使用了这同一个主题。
    这个时期的其它几部交响曲创作也很值得注意。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第四是欢快而幽默的,而第五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第六交响曲(田园)有五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四个。它也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第七交响曲的规模也比较大,是以舞蹈的节奏为主导的一部杰作,而第八交响曲则比较短小,还恢复了古老的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是一部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第三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贝多芬这个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以及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语文教学论的发展至今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名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1)“教授法”时期
    特点:这一时期的课程便是“国文教授法”,此时的教授法课程属于“教育学”这一总科目,与教育史,教育法令等课程内容并讲的,所用教材多从日本及欧美译来。因此,此时的“教授法”只能看作是语文教学论雏形。主要成就:1896年,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教材暂用翻译日本的《统合教授法》,同年钟天纬在上海创办的三等公学,便采用“新法”施教;1898年他亲自编写了《蒙学镜》和《教授心术》语文教学论雏形的诞生,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
    (2)“教学法”时期
    特点:从教授法到教学法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的深刻变化,标志着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主要成就: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率先把南京高师全部课程中文教授法改为教学法。192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被称为我国最早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开山之作,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教学法》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理论专著,王森然先生的《中学语文教学概要》,袁哲先生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引进语文教育的学术著作,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这是三十年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首创了“先总论后分论”的教材编写方法,堪称这一时期语文教育论著之最,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
    (3)“教材教法”时期
    主要成就:魏应麟编的《中学师范国文作文教学法》,蒋伯潜先生编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4)语言、文学教学法分科时期。
    (5)多种名称并在时期
    《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会出版,在全国师范院校使用,1980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正式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流派”的代表人,下列不属于他的作品是()

    • A、《小星星变奏曲》
    • B、《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 C、《大海》
    • D、《意象》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法国作曲家()是“印象主义流派”的代表人,他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交响素描《大海》。

    • A、门德尔松
    • B、柏辽兹
    • C、德彪西
    • D、勋伯格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德彪西的创作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典型代表他印象主义风格特征的有哪些作品?


    正确答案: 德彪西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
    早期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代表作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
    成熟时期代表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法国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前奏曲《牧神午后》(单乐章管弦乐作品)是受到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另外还有交响素描《大海》、交响三联画《夜曲》、管弦乐《意象集》、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这些都是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晚期:由于疾病和战争的困扰,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创作大大减少,主要作品有《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等。

  • 第16题:

    马克•吐温的创作经历了哪几个时期?主要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有何变化?


    正确答案: 马克语•吐温一生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早期(19世纪60年代)马克•吐温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还充满着幻想,创作了一些充满轻松、欢乐调子的幽默、诙谐的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投机取巧的风气、迷信落后的习俗、小市民的庸俗习气都作了嘲笑和揭发,体现了他的目光锐利,但挖掘不深,很大程度还只是一种清淡的嘲笑和揭发。如《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露“美国天堂”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但作品风格乐观诙谐。
    二、中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的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比以前深刻,艺术技巧也大大提高,创作的作品也由轻松幽默转向愤怒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刻画风行美国各地的投机活动,反映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特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
    三、晚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这段时期美国已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大肆侵略扩展。马克•吐温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但又感于黑暗势力越来越强大,自己找不到出路,因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反映在后期创作中,笔锋犀利,嘲讽辛辣,揭露深刻,但悲凉哀婉的情调也很浓重。如《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把人的贪婪自私的本性看成是人类的共性。中篇小说《神秘的陌生人》表现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宿命论观点,色彩比较阴暗。

  • 第17题:

    巴赫(1685-1700)的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时期?各个时期的创作情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魏玛时期1708-1717年:巴赫来到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创作包括许多管风琴曲:《18首众赞歌前奏曲》和各种前奏曲、幻想曲或托卡塔与赋格的组合。在魏玛,他还结识了德国作曲家泰勒曼。(生于德国中部爱森纳赫)
    科腾时期1718-1723年:利奥波德亲王,巴赫担任乐队指挥,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曲,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1721年,巴赫著名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高超的写作大协奏曲的技巧,大协奏曲这种以一组独奏乐器与乐队相抗衡的协奏曲形式通常也有三个乐章。巴赫的这部作品规模较大,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独奏乐器的组合(如第二首:小提、双簧管、竖笛、高音小号),是他最早的大型器乐作品。
    莱比锡时期1723-1750年:巴赫担任了托马斯学校的乐监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在每个主日都创作一首新的康塔塔,并为复活节等节日创作受难乐、圣母赞歌等。现存的巴赫康塔塔有两百多首,占了他作品总数的一半(其中绝大多数是宗教康塔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运用了众赞歌曲调的康塔塔。巴赫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两部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和《马太受难乐》使德国的受难清唱剧体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这些作品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1733《b小调弥撒》献给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晚年三部作曲包括《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以《音乐的奉献》为标题,这部作品包括两首里切卡、一首三重奏鸣曲以及10首卡农。
    巴赫的音乐风格,尽管他一生足不出德国,但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的作品数量质量都极高,十分短小简洁(意式风格)而极有个性的主题,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表现,异常完美的音乐技巧。
    家族:始祖—维特巴赫,会弹琉特琴的面包师;祖父--克利斯朵夫巴赫,乐师;父亲--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巴赫,乐正和宫廷小号手;堂叔—约翰克利斯朵夫巴赫,较重要,管风琴师和羽管键琴师。大儿子主要整理他的东西,二儿子CPE又叫柏林巴赫,羽管键琴师和键盘乐作曲家,小儿子JS又叫伦敦巴赫,叛新教皈依罗马天主教,主要写协奏曲。

  • 第18题:

    简述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的创作特征和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1)器乐作品:A.室内乐: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是成熟的古典风格杰作,运用了持续的主题发展和大量的对位织体,并让四个乐器的对话更加平等;另有两首弦乐五重奏和一首单簧管五重奏。B.交响曲:维也纳时期莫扎特作有6首交响曲,都比以前的交响曲更长、更复杂,木管乐器的声部更加精致,运用更复杂的对位手法,半音化的运用增多,终曲乐章也变得更加宏伟,其中最后三首交响曲(第39、40、41)代表了他音乐创作的三个基本方面。C.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创作了17首钢琴协奏曲,把技巧的展示、易解的旋律和复杂而精致的对位融合在一起,第一乐章常使用双呈示部和写下来的华彩乐段。
    (2)歌剧:莫扎特最优秀的歌剧是在维也纳时期创作的,包括三部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唐•乔万尼》《女人心》,一部正歌剧《蒂多的仁慈》,两部德语歌剧《后宫诱逃》和《魔笛》。这些歌剧的特征是音乐对人物性格的巧妙刻画,旋律的优美,配器的精致,戏剧布局的无懈可击,曲式的严谨,以及对重唱的熟练运用。
    莫扎特的绝笔之作是《安魂曲》,为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

  • 第19题:

    下列哪首作品基本确立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 A、《海》
    • B、《欢乐岛》
    • C、《牧神午后》
    • D、《水中倒影》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史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 (1)电影的孕育期----史前期(-1895)
    (2)世界电影的诞生:电影的形成期—无声电影期(1895-1927)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3月22日《工厂的大门》;
    (3)电影的成熟期—有声电影期(1927--1945)1926年10月,《爵士歌王》问世,第一部有声片,加入了对白的影片。彩色片的诞生:935年美国马默里安《浮华世界》
    (4)电影的发展期(1945--1980)从戏剧化向电影化的发展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40-50):《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法国的新浪潮电影(20世纪50-60):《广岛之恋》;新德国电影运动(60—80年代)
    (5)有机结构的电影崛起(20世纪80—90年代)
    (6)电影的深化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主题多义性、复杂性的特征;叙事手法更加丰富多样,结构和悬念设置十分巧妙;多种风格的融合渗透;影像画面的具象生动性和声音独特质感的多种组合;拍摄手法更趋纪实化。
    (7)跨国电影全面勃兴,呈现全球多元化的电影新格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巴赫(1685-1700)的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时期?各个时期的创作情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魏玛时期1708-1717年:巴赫来到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创作包括许多管风琴曲:《18首众赞歌前奏曲》和各种前奏曲、幻想曲或托卡塔与赋格的组合。在魏玛,他还结识了德国作曲家泰勒曼。(生于德国中部爱森纳赫)
    科腾时期1718-1723年:利奥波德亲王,巴赫担任乐队指挥,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曲,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1721年,巴赫著名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高超的写作大协奏曲的技巧,大协奏曲这种以一组独奏乐器与乐队相抗衡的协奏曲形式通常也有三个乐章。巴赫的这部作品规模较大,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独奏乐器的组合(如第二首:小提、双簧管、竖笛、高音小号),是他最早的大型器乐作品。
    莱比锡时期1723-1750年:巴赫担任了托马斯学校的乐监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在每个主日都创作一首新的康塔塔,并为复活节等节日创作受难乐、圣母赞歌等。现存的巴赫康塔塔有两百多首,占了他作品总数的一半(其中绝大多数是宗教康塔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运用了众赞歌曲调的康塔塔。巴赫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两部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和《马太受难乐》使德国的受难清唱剧体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这些作品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1733《b小调弥撒》献给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晚年三部作曲包括《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以《音乐的奉献》为标题,这部作品包括两首里切卡、一首三重奏鸣曲以及10首卡农。
    巴赫的音乐风格,尽管他一生足不出德国,但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的作品数量质量都极高,十分短小简洁(意式风格)而极有个性的主题,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表现,异常完美的音乐技巧。
    家族:始祖—维特巴赫,会弹琉特琴的面包师;祖父--克利斯朵夫巴赫,乐师;父亲--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巴赫,乐正和宫廷小号手;堂叔—约翰克利斯朵夫巴赫,较重要,管风琴师和羽管键琴师。大儿子主要整理他的东西,二儿子CPE又叫柏林巴赫,羽管键琴师和键盘乐作曲家,小儿子JS又叫伦敦巴赫,叛新教皈依罗马天主教,主要写协奏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贝多芬创作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哪两种音乐体裁上?

    正确答案: 贝多芬的创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1802年以前是贝多芬创作的早期。这段时期的创作明显还留有海顿、莫扎特音乐的一些影响的痕迹,但同时更多地反映出他本人的一些创作个性。主要作品:第一、二交响曲,第一、二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1803-1815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特征是英雄性与崇高性。主要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皇帝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热情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等。
    1816-1827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晚期(听觉完全丧失)。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观的因素被加强,音乐中更多充满了内在的刻画和忧郁、徘徊,表现手法上比较自由。主要作品有合唱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最后六首钢琴奏鸣曲等。
    贝多芬的总体创作特征一是强烈的要求自由、平等和博爱,二是强调对比和扩展。
    贝多芬的创作特征最主要体现在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创作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哪首作品基本确立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A

    《海》

    B

    《欢乐岛》

    C

    《牧神午后》

    D

    《水中倒影》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民族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 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
    民族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