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题目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 第2题:

    试述5种基本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1)清音;是一种频率约为100~128Hz,持续时间较长、非乐性、响度较强的叩诊音,是正常肺部清音区的叩诊音。
    (2)鼓音:是一种和谐的乐音,音调低,响度比清音更强,持续时间最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见于左侧前胸下的胃泡鼓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气腹等。
    (3)过清音:声音特征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音调较清音低,响度较清音强,属鼓音范畴的一种变音。过清音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的疾病,如肺气肿。
    (4)浊音:是一种音调较高、响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的叩诊音。正常见于肺与心脏、肝脏的重叠处,如心脏或肝脏的相对浊音区;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等。
    (5)曲实音: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响度较浊音更弱,持续时间更短的叩诊音。正常情况下见于不含气体的脏器,如心脏、肝脏、充盈的膀胱等;病理情况下见于肺实变或大量胸腔积液。

  • 第3题:

    试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战后的日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确立了以民间外交促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1、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国会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应邀来华访问。6月1日,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他们的推动下,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1953-1958年,中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协助在华日侨二十一批共三万五千多人返回日本。日本民间组织协助将战争期间被日军强制劫往日本充当劳工,因过度劳累而死难的五百六十具中国人的遗骨送返中国。1954年,迫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压力,日本允许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3、1955年初,中国第二个访日代表团与日本签订了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5月和12月,日本学术会议中国考察团与中国科学院学术考察团互访。自此,两国文艺界、工会组织、体育界以及青年学生都展开了双向交流。4、1957年2月,反共的岸信介上台执政,中日民间交往的渠道因其反华政策而被迫终止。5、1962年10月,中日签订了“LT贸易”协议,1963年,中日签订了互派记者协定和互设贸易代表处协定。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背景——1、“尼克松冲击”。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此次“越顶外交”令日本政府十分难堪。362、1972年4月,日本民社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政府代表团访华,9月29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不正常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使出1972年的两国政府声明法律化。它规定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双边关系,共同反对霸权,“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它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发展两国经济和文化关系。

  • 第4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50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他清除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但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障碍。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来华同我商谈建交问题。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而美国则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在此影响下,中意、中奥都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达成了互设民间贸易机构的协议。中法建交本身也是法国在抵制美国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断然决策的结果。台湾随即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

  • 第5题:

    试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①社会存在商品生产,除了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还有以下原因:
    A.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B.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
    C.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
    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满足人民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 第6题:

    简述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正确答案: (1)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协调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2)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终结。两税制的意义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
    (3)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心室顺应性下降常见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引起心室顺应性下降常见的原因有:心肌肥大引起的室壁增厚、心肌炎、水肿、纤维化及间质增生等。心室顺应性下降的临床意义:由于心室顺应性下降,心室的扩张充盈受到限制,导致心排血量减少;由于心室压力-容积(P-V)曲线左移,当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扩大时,左室舒张末期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肺静脉压随之上升,从而出现肺淤血、肺水肿等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因此,心室顺应性下降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正确答案: (一)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提出。研究的出发点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有资本流动对国际资源配置的影响,在注重资本流动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二)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基本内容。
    1)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
    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它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笔投资所在国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2)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内部更好地进行资源备至,克服不利条件。
    3)上诉两种优势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必然实行直接投资,因此,区位特定优势很重要,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包括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条件与需求情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等等。
    4)此后,该理论又作了动态化发展,加入了投资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他的上述三个优势会发生动态变化,因此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等若干阶段,且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对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评价: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揭示了新的经济现象,但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程度和参考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
    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
    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
    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
    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779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
    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
    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
    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
    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
    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战后的日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确立了以民间外交促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1、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国会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应邀来华访问。6月1日,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他们的推动下,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1953-1958年,中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协助在华日侨二十一批共三万五千多人返回日本。日本民间组织协助将战争期间被日军强制劫往日本充当劳工,因过度劳累而死难的五百六十具中国人的遗骨送返中国。1954年,迫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压力,日本允许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3、1955年初,中国第二个访日代表团与日本签订了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5月和12月,日本学术会议中国考察团与中国科学院学术考察团互访。自此,两国文艺界、工会组织、体育界以及青年学生都展开了双向交流。4、1957年2月,反共的岸信介上台执政,中日民间交往的渠道因其反华政策而被迫终止。5、1962年10月,中日签订了“LT贸易”协议,1963年,中日签订了互派记者协定和互设贸易代表处协定。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背景——1、“尼克松冲击”。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此次“越顶外交”令日本政府十分难堪。362、1972年4月,日本民社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政府代表团访华,9月29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不正常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使出1972年的两国政府声明法律化。它规定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双边关系,共同反对霸权,“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它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发展两国经济和文化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唐朝“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之在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等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六、“量入制出”。
    意义:一、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扩大了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公共权力分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1)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两个方面。
    在手段分化方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用行政手段来处理所有公共事务转化为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让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在职能分化方面,政府的公共权力由单纯的控制型管理职能,向协调服务型管理职能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非政府组织;二是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把部分公共权力转让给准政府组织,让它们来管理那些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权力的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府体制和内在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3)公共权力分化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
    其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企分开,权力分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自律。
    再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历史必然,也是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答案:
    解析:
    原因: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有:(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
    意义: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4题:

    试述公共权力分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1)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两个方面。
    在手段分化方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用行政手段来处理所有公共事务转化为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让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在职能分化方面,政府的公共权力由单纯的控制型管理职能,向协调服务型管理职能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非政府组织;二是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把部分公共权力转让给准政府组织,让它们来管理那些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权力的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府体制和内在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3)公共权力分化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
    其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企分开,权力分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自律。
    再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历史必然,也是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要求。

  • 第15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原因。


    正确答案: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法建交具有重大意义。基本过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五十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戴高乐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他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然而,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障碍。法国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对阿进行殖民战争,陈毅外长表示,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止。1962年,阿赢得独立,战争结束。从1963年起,戴高乐将军加紧了中法建交步伐。当年10月,他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谈判,中法两国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根据双方事先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月28日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的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在此之下,台湾当局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中法建交的原因主要有:(1)中法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有人形容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中法建交前,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但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50年代末以来,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没有攻击过中国。(3)中国采取了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认为亚、非、拉三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第一中间地带”;而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第二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把原来美、苏争夺的两个中间地带,作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二、第三世界,从而把西欧、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单独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与法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的控制,二是两国需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往来。(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在政治上,中法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意义更大;经济上,法认为中国是个能容纳23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安全方面,两国都反对美苏争夺,反对别人的控制,在维护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和平方面互相支持。

  • 第16题:

    试述医院精神建设的意义。


    正确答案: 建设健康向上的医院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可以把精神转化为生产力:医院精神建设的着眼点是人,是要提高全员的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到提高医疗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2)可以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医院精神建设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载体、新的目标,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工作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可以使医院管理由原来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文化管理迈进,充分体现人本性。
    (4)可以促使医院向新的方面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树立新的市场观念、经营观念、竞争观念,这些都属于医院精神范畴。

  • 第17题:

    试述唐朝“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之在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等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六、“量入制出”。
    意义:一、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扩大了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18题:

    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内容: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族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即中国。
    (2)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意义:
    (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2)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50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他清除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但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障碍。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来华同我商谈建交问题。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而美国则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在此影响下,中意、中奥都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达成了互设民间贸易机构的协议。中法建交本身也是法国在抵制美国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断然决策的结果。台湾随即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结合工作实际,试述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意义及影响。

    正确答案: (1)含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定一系列的比例指标,从而实现对银行资产控制,保持资产的合理增长,消除和减少风险的一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2)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主要有五大类:①反映资产与负债关系的比例;②反映资产结构的比例;③反映资产质量的比例;④反映负债结构的比例;⑤反映盈利能力的比例。
    (3)影响:①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防止了银行无限制地扩张资产和负债。②改变了大银行过分依赖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扩大信贷规模的做法。③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银行过度短借长用。④保证了银行的流动性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⑤增强了银行以创造利润为中心的意识。⑥增强了银行的资本金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正确答案: (1)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协调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2)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终结。两税制的意义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
    (3)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原因。

    正确答案: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法建交具有重大意义。基本过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五十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戴高乐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他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然而,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障碍。法国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对阿进行殖民战争,陈毅外长表示,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止。1962年,阿赢得独立,战争结束。从1963年起,戴高乐将军加紧了中法建交步伐。当年10月,他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谈判,中法两国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根据双方事先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月28日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的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在此之下,台湾当局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中法建交的原因主要有:(1)中法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有人形容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中法建交前,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但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50年代末以来,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没有攻击过中国。(3)中国采取了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认为亚、非、拉三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第一中间地带”;而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第二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把原来美、苏争夺的两个中间地带,作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二、第三世界,从而把西欧、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单独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与法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的控制,二是两国需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往来。(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在政治上,中法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意义更大;经济上,法认为中国是个能容纳23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安全方面,两国都反对美苏争夺,反对别人的控制,在维护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和平方面互相支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