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有很高成就,法国则大大发展了古钢琴音乐。

题目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有很高成就,法国则大大发展了古钢琴音乐。


相似考题
更多“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问题
  • 第1题:

    巴罗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古钢琴和管风琴两大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 A、意大利斯卡拉蒂、法国拉莫、库普兰。
    • B、英国亨德尔、德国巴赫、贝多芬。
    • C、意大利斯卡拉蒂、德国贝多芬。
    • D、英国亨德尔、德国巴赫、舒曼。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主要有哪几类?()

    • A、管风琴
    • B、吉他
    • C、弦子
    • D、古钢琴

    正确答案:A,D

  • 第4题:

    巴洛克时期,在欧洲最有影响的音乐之邦是()。

    • A、奥地利
    • B、德国
    • C、法国
    • D、意大利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概述。


    正确答案:古钢琴包括两类型: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在14或15世纪就存在了,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但都是用键盘通过固定在一个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而发声的,应而这种乐器也叫淤灌键琴。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在2世纪就有记载。形状是长方形的,按下键盘时,通过固定在另一端的固制叶片击弦而发声,应此也叫木契木追钢琴,起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更适合在家内演奏。
    古钢琴音乐体裁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主要有以下:拖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主题与、奏鸣曲、组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

  • 第6题: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有很高成就,法国则大大发展了古钢琴音乐。


    正确答案:管风琴;古钢琴;

  • 第7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德国管风琴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巴洛克时期是管风琴的黄金时代,一方面管风琴制造业已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巴洛克时期是宗教音乐最繁荣的时期,管风琴在宗教音乐领域的特殊地位使它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巴洛克早期,对德国管风琴音乐影响巨大的两位前辈分别是荷兰的斯韦林克和意大利的弗雷斯柯巴尔迪。
    斯韦林克与其父都曾任阿姆斯特丹老教堂管风琴师,他是文艺复兴尼德兰乐派复调音乐的继承人,又掌握了管风琴和古钢琴的出色演奏技巧,是当时管风琴乐派的代表和首领,他的巨大成就和名声,聚集起当时的荷兰、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大师和乐派,德国北方的著名管风琴师大多师出其门,最有名的是沙伊特。斯韦林克管风琴音乐涉足的体裁有:幻想曲、随想曲、托卡塔、变奏曲等,他的幻想曲建立在单一主题上,是赋格曲的先驱,根据路德教派的众赞歌创作管风琴变奏曲,是他的首创,对德国管风琴音乐的影响,尤其是对J.S.巴赫的影响难以估量。
    弗雷斯柯巴尔迪是17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键盘乐器作曲家,生于费拉拉,是著名管风琴师卢扎斯奇的学生。除了短期在曼图亚和佛罗伦萨停留,一生大部分时期任职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他的创作以键盘音乐为主,包括利切卡尔、托卡塔、坎佐纳、幻想曲、随想曲和各类舞曲,他将世俗生活中常见的舞曲移植到键盘乐器上,并创造了变奏的键盘组曲,意大利人称之为“帕蒂塔”,在他的有的乐曲中都展现了他即兴演奏的天赋。弗雷斯柯巴尔迪的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合唱复调向巴洛克的器乐复调形式的转变,对巴洛克时期的德国器乐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历史学家查尔斯•伯尼称他为“新时代管风琴之父”。
    继斯韦林克和弗雷斯柯巴尔迪之后,17世纪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有:第一代的沙伊特、弗罗贝格尔,第二代的赖因根、帕赫贝尔、伯姆和布克斯特胡德。
    沙伊特是斯韦林克的学生,北德管风琴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发展了斯韦林克的管风琴演奏风格,开创了运用16世纪众赞歌来写作管风琴音乐的德国传统,开辟了通向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改编曲的道路。1650年出版的100首配置和声的管风琴众赞歌《新符号谱集》,采用了五线谱表的记谱方式,而非当时德国惯用的键盘谱号,也不象英国和荷兰常见的六线的双谱表,这一曲集标志着德国管风琴音乐新纪元的到来。
    沙伊特的同时代人弗罗贝格尔是南德管风琴乐派代表人物,弗雷斯柯巴尔迪的学生。一生除了在维也纳宫廷工作过几年,晚年为符腾堡公爵夫人的老师外,其余时间都用于周游世界,去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尼德兰等地,在当地开演奏会、拜会音乐家,因此他的创作风格综合了欧洲各国的键盘音乐成就。他管风琴音乐的即兴风格变幻莫测、织体纤细、装饰精致,他也写作古钢琴组曲,确立了四乐章组曲的体裁形式,最早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组成固定的四乐章舞曲组曲,还最早将前奏曲和赋格组合成套,他对于同时代及后世作曲家的键盘音乐有极大影响,获得莫扎特的极高评价。
    赖因根,生前任汉堡圣卡特林大教堂管风琴师,巴赫曾数次专程前往聆听他的演奏。他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采用当时德国北部管风琴家常用的铺展的幻想曲格式。
    帕赫贝尔生于纽伦堡,一生在德国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城市任教堂管风琴师,在爱森纳赫任职时,与巴赫之父相识,巴赫的兄长约翰•克里斯托夫在其学生之列。最令帕赫贝尔闻名遐迩的作品是《D大调卡农和基格》,用三把小提琴和一件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但他更擅长管风琴演奏和创作,作有管风琴赋格曲26首、众赞歌前奏曲60多首,托卡塔16首及17部古钢琴组曲,在上述体裁他是J.s.巴赫的重要先驱。
    伯姆,德国管风琴家,曾在汉堡和吕内堡工作,作有教堂声乐和大量管风琴曲,其中众赞歌前奏曲,赋格曲和组曲对巴赫有一定的影响。
    布克斯特胡德出生在北欧,1668年起在德国吕贝克的圣玛丽大教堂任管风琴师,对德国北部的管风琴音乐发展影响巨大。他在吕贝克任职期间,恢复了一项古老的传统——晚间音乐会,即在每年圣诞节前的五个星期天举行的系列音乐会,受到广泛的赞许。
    布克斯特胡德主要以教堂音乐闻名,声乐作品主要是120多部康塔塔,一些弥撒曲、圣母颂歌。管风琴曲是他最重要的器乐创作,一半为众赞歌前奏曲,他自由运用路德教众赞歌曲调,进行创造性的展开;另一半为托卡塔和赋格,常是绚丽的即兴风格,并具有宏伟的构思。在众多德国管风琴前辈大师中,没有人比他对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产生更大的影响了。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 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力令同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吕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吕利创立了法国歌剧序曲,结构正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一快一慢”三段落构成;他还尝试在歌剧、舞剧中加入各种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帕斯比叶、卢尔等。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是拉莫。他生于第戎,是纯粹的法国人,他的歌剧风格与意大利人吕利有所不同,具有轻松典雅的田园气息,咏叹调富于表现力,配器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仍是舞蹈音乐。他写有严肃歌剧、歌剧一芭蕾体裁,后者更受欢迎,但他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未超越《希波吕托斯和阿里
    奇埃》的成就,这部以古典神话为基础,又吸取了拉辛戏剧成分的作品,属于“音乐悲剧”类型,法国人喜爱的内容,如游艺表演和舞蹈,都被巧妙地融人情节。拉莫是延续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英国在17世纪初盛行假面剧,它融诗歌、舞蹈、声乐和器乐于一身,包括绚丽的布景,舞台装置和服装,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形式。最初它是戏剧加上配乐,当配乐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以朗诵调来代替对白时,它便越来越接近歌剧,有时叫“半歌剧”。《围攻罗德岛》被视作第一部英国歌剧,它自始至终都是由人声演唱的,主要是宣叙调,五位作曲家参与了作曲,但音乐已遗失。完整保存至今的17世纪英国歌剧只有两部,一是约翰·布洛创作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二是亨利·普赛尔创作的《迪多与埃涅亚斯》。亨利·普赛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写过大量话剧配乐,少量“半歌剧”,如至今仍在上演的《亚瑟王》、《仙后》和《印度女王》,真正属于歌剧的只有一部《迪多与埃涅亚斯》,但却是巴洛克欧洲最杰出的音乐戏剧之一。
    《迪多与埃涅亚斯》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迦太基女王迪多与特洛伊王子埃涅亚斯相爱,但埃涅亚斯很快被诸神召回去建立新特洛伊,被抛弃并蒙羞的迪多在绝望中期待死亡。歌剧简短,只有三四个角色,乐队主要使用弦乐和通奏低音,音乐由宣叙调、合唱及各类歌曲组成,还有很多舞蹈场面,一些咏叹调式的歌曲受到意大利悲歌咏叹调的影响,极富感染力,其中例证之一——迪多的《当我长眠于地下》将整个歌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峰。
    德奥歌剧起步很晚,并且长期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大量涌人德奥地区的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台本作家等,基本控制了德奥的歌剧舞台,使得德国本土歌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据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达芙妮》重新填词和配曲的同名歌剧是德国最早的歌剧作品。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歌剧中心是汉堡,1678年建立的公众歌剧院是许多德国作曲家一试身手的园地。当时活跃于此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有库塞尔、凯泽尔,他们二人都曾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作曲家,亨德尔曾在青年时代投奔凯泽尔门下,开始他的歌剧创作生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有很高成就,法国则大大发展了古钢琴音乐。

    正确答案: 管风琴,古钢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巴洛克时期,在欧洲最有影响的音乐之邦是()。
    A

    奥地利

    B

    德国

    C

    法国

    D

    意大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概述。

    正确答案: 古钢琴包括两类型: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在14或15世纪就存在了,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但都是用键盘通过固定在一个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而发声的,应而这种乐器也叫淤灌键琴。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在2世纪就有记载。形状是长方形的,按下键盘时,通过固定在另一端的固制叶片击弦而发声,应此也叫木契木追钢琴,起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更适合在家内演奏。
    古钢琴音乐体裁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主要有以下:拖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主题与、奏鸣曲、组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键盘乐器,即现在的()。

    正确答案: 钢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古钢琴属于哪个时期的键盘乐器()。

    • A、巴洛克时期
    • B、古典主义时期
    • C、浪漫主义时期
    • D、印象主义时期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巴罗克时期(德国)的键盘乐器


    正确答案: 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17世纪管风琴音乐最发达的地方是德国,主要体裁有三种: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技巧性比较高),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还有少量的舞曲。

  • 第15题:

    巴洛克时期的维奥尔族琴即现代什么乐器的前身()。

    • A、管乐器
    • B、提琴类乐器
    • C、键盘乐器
    • D、打击乐器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古钢琴诞生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有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两种。楔槌键琴用铜楔击弦发音,又叫“击弦古钢琴”,它形制较小,音量有限,音色柔美,适宜在小型场合演奏。羽管键琴用羽管拨弦发音,又叫“拨弦古钢琴”,它形制较大,与现代的三角钢琴相似,机械装置较为复杂,通常有两层键盘,以获得音色对比,它发音洪亮清晰,音色坚硬,具有穿透力,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巴洛克时期,更适宜在音乐厅、剧院等大型场合演奏。羽管键琴因形制的略有不同又有“维吉那琴”的别称。
    西方音乐史中古钢琴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16世纪的英国维吉那琴乐派的音乐,巴洛克的法国古钢琴音乐创造了第二个高峰,而且影响更为广泛。
    法国于17世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热爱艺术的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两代君王使宫廷成为音乐艺术活动的中心,全国最好的演奏家和音乐家都被召集到王宫中,参与宫廷的日常音乐活动,如为舞会写作小步舞曲、为各种仪式庆典撰写音乐,写作供国王贵族欣赏的芭蕾歌剧,教授王室子弟弹奏古钢琴等,音乐是法国宫廷艺术娱乐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面对的听众是国王和贵族,法国古钢琴音乐发展所依据的审美取向是世俗的情感,法国民族向来崇尚精致优雅,注重装饰和娱乐性,宫廷更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因此巴洛克时期的法国古钢琴音乐大量运用装饰音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突出法国音乐的华丽典雅。
    法国宫廷古钢琴乐派的第一代重要人物是尚博尼埃,路易十i、路易十四当政时在法国宫廷任职,所作古钢琴曲对后辈影响甚大,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古钢琴大师都是他的弟子。第二代以当格勒贝为代表,他于1689年出版的《羽管键琴曲集》收录了自己创作的乐曲及吕利作品的改编曲,是记录当时古钢琴装饰音用法的珍贵文献。
    第三代的杰出代表,也是标志着法国巴洛克古钢琴音乐达到顶峰的伟大人物是弗朗索瓦·库泊兰。和德国的巴赫家族一样,库泊兰家族在法国是久负盛名的音乐世家,从17世纪初起连续五代人都极具音乐才华,著名的巴黎圣热尔维大教堂近200年内不间断地聘请库泊兰家族成员担任管风琴师。在弗朗索瓦·库泊兰的上一辈中,已有著名的库泊兰三兄弟:路易、弗朗索瓦和夏尔,他们都是造诣很深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17世纪法国古钢琴领域贡献最大的弗朗索瓦·库泊兰是夏尔之子,历史上一般称他为“大库泊兰”。
    大库泊兰在古钢琴领域最重要的作品是225首羽管键琴曲,他把它们分成四卷出版,每卷包括若干“组曲”,四卷曲集共27套组曲,每套由8—15首小曲构成。这些组曲与我们已接触到的“套曲”有所不同,它们不象套曲那样具有一个统一集中的构思,也未必在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各小曲相对独立,而且“组曲”所包含小曲数目更多,各个小曲的规模也不大,不构成“乐章”,将一系列毫无关系的小曲组合在一起的唯一线索是调性,一个组曲中的小曲都在一个调性系统内(包括平行大小调),仅此而已。有些小曲标有一些舞蹈体裁的名称,如阿勒曼德,但更多的小曲则标以描绘性的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莫尼卡姐妹”、“摘葡萄者”等,这是标题性钢琴小品的最早出现。但库泊兰的标题钢琴小品主要以描绘景色、景物、肖像等客观事物为主,描绘的对象具体、精巧,仅仅是对外形的表达,没有深切的主观情绪反映和深层的思考,这与他身处的宫廷环境有关,显示了法国宫廷贵族化的审美情趣。
    库泊兰于1716年出版了《羽管键琴演奏艺术》一书,这是最早系统论述键盘乐器演奏手法的理论著作,其中尤其详尽归纳了装饰音在实际演奏中的运用,并特意附上自己创作的几首前奏曲,用以具体说明,这些精美的颤音、波音和回音形成他钢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好的效果,显示出这一时期法国音乐特有的韵效。

  • 第17题:

    巴洛克时期的维奥尔族琴即现代()的前身。

    • A、管乐器
    • B、提琴类乐器
    • C、键盘乐器
    • D、打击乐器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力令同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吕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吕利创立了法国歌剧序曲,结构正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一快一慢”三段落构成;他还尝试在歌剧、舞剧中加入各种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帕斯比叶、卢尔等。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是拉莫。他生于第戎,是纯粹的法国人,他的歌剧风格与意大利人吕利有所不同,具有轻松典雅的田园气息,咏叹调富于表现力,配器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仍是舞蹈音乐。他写有严肃歌剧、歌剧一芭蕾体裁,后者更受欢迎,但他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未超越《希波吕托斯和阿里
    奇埃》的成就,这部以古典神话为基础,又吸取了拉辛戏剧成分的作品,属于“音乐悲剧”类型,法国人喜爱的内容,如游艺表演和舞蹈,都被巧妙地融人情节。拉莫是延续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英国在17世纪初盛行假面剧,它融诗歌、舞蹈、声乐和器乐于一身,包括绚丽的布景,舞台装置和服装,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形式。最初它是戏剧加上配乐,当配乐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以朗诵调来代替对白时,它便越来越接近歌剧,有时叫“半歌剧”。《围攻罗德岛》被视作第一部英国歌剧,它自始至终都是由人声演唱的,主要是宣叙调,五位作曲家参与了作曲,但音乐已遗失。完整保存至今的17世纪英国歌剧只有两部,一是约翰·布洛创作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二是亨利·普赛尔创作的《迪多与埃涅亚斯》。亨利·普赛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写过大量话剧配乐,少量“半歌剧”,如至今仍在上演的《亚瑟王》、《仙后》和《印度女王》,真正属于歌剧的只有一部《迪多与埃涅亚斯》,但却是巴洛克欧洲最杰出的音乐戏剧之一。
    《迪多与埃涅亚斯》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迦太基女王迪多与特洛伊王子埃涅亚斯相爱,但埃涅亚斯很快被诸神召回去建立新特洛伊,被抛弃并蒙羞的迪多在绝望中期待死亡。歌剧简短,只有三四个角色,乐队主要使用弦乐和通奏低音,音乐由宣叙调、合唱及各类歌曲组成,还有很多舞蹈场面,一些咏叹调式的歌曲受到意大利悲歌咏叹调的影响,极富感染力,其中例证之一——迪多的《当我长眠于地下》将整个歌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峰。
    德奥歌剧起步很晚,并且长期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大量涌人德奥地区的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台本作家等,基本控制了德奥的歌剧舞台,使得德国本土歌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据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达芙妮》重新填词和配曲的同名歌剧是德国最早的歌剧作品。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歌剧中心是汉堡,1678年建立的公众歌剧院是许多德国作曲家一试身手的园地。当时活跃于此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有库塞尔、凯泽尔,他们二人都曾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作曲家,亨德尔曾在青年时代投奔凯泽尔门下,开始他的歌剧创作生涯。

  • 第19题:

    判断题
    巴罗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古钢琴和管风琴两大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巴罗克时期(德国)的键盘乐器

    正确答案: 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17世纪管风琴音乐最发达的地方是德国,主要体裁有三种: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技巧性比较高),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还有少量的舞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巴洛克时期的维奥尔族琴即现代()的前身。
    A

    管乐器

    B

    提琴类乐器

    C

    键盘乐器

    D

    打击乐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 古钢琴诞生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有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两种。楔槌键琴用铜楔击弦发音,又叫“击弦古钢琴”,它形制较小,音量有限,音色柔美,适宜在小型场合演奏。羽管键琴用羽管拨弦发音,又叫“拨弦古钢琴”,它形制较大,与现代的三角钢琴相似,机械装置较为复杂,通常有两层键盘,以获得音色对比,它发音洪亮清晰,音色坚硬,具有穿透力,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巴洛克时期,更适宜在音乐厅、剧院等大型场合演奏。羽管键琴因形制的略有不同又有“维吉那琴”的别称。
    西方音乐史中古钢琴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16世纪的英国维吉那琴乐派的音乐,巴洛克的法国古钢琴音乐创造了第二个高峰,而且影响更为广泛。
    法国于17世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热爱艺术的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两代君王使宫廷成为音乐艺术活动的中心,全国最好的演奏家和音乐家都被召集到王宫中,参与宫廷的日常音乐活动,如为舞会写作小步舞曲、为各种仪式庆典撰写音乐,写作供国王贵族欣赏的芭蕾歌剧,教授王室子弟弹奏古钢琴等,音乐是法国宫廷艺术娱乐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面对的听众是国王和贵族,法国古钢琴音乐发展所依据的审美取向是世俗的情感,法国民族向来崇尚精致优雅,注重装饰和娱乐性,宫廷更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因此巴洛克时期的法国古钢琴音乐大量运用装饰音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突出法国音乐的华丽典雅。
    法国宫廷古钢琴乐派的第一代重要人物是尚博尼埃,路易十i、路易十四当政时在法国宫廷任职,所作古钢琴曲对后辈影响甚大,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古钢琴大师都是他的弟子。第二代以当格勒贝为代表,他于1689年出版的《羽管键琴曲集》收录了自己创作的乐曲及吕利作品的改编曲,是记录当时古钢琴装饰音用法的珍贵文献。
    第三代的杰出代表,也是标志着法国巴洛克古钢琴音乐达到顶峰的伟大人物是弗朗索瓦·库泊兰。和德国的巴赫家族一样,库泊兰家族在法国是久负盛名的音乐世家,从17世纪初起连续五代人都极具音乐才华,著名的巴黎圣热尔维大教堂近200年内不间断地聘请库泊兰家族成员担任管风琴师。在弗朗索瓦·库泊兰的上一辈中,已有著名的库泊兰三兄弟:路易、弗朗索瓦和夏尔,他们都是造诣很深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17世纪法国古钢琴领域贡献最大的弗朗索瓦·库泊兰是夏尔之子,历史上一般称他为“大库泊兰”。
    大库泊兰在古钢琴领域最重要的作品是225首羽管键琴曲,他把它们分成四卷出版,每卷包括若干“组曲”,四卷曲集共27套组曲,每套由8—15首小曲构成。这些组曲与我们已接触到的“套曲”有所不同,它们不象套曲那样具有一个统一集中的构思,也未必在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各小曲相对独立,而且“组曲”所包含小曲数目更多,各个小曲的规模也不大,不构成“乐章”,将一系列毫无关系的小曲组合在一起的唯一线索是调性,一个组曲中的小曲都在一个调性系统内(包括平行大小调),仅此而已。有些小曲标有一些舞蹈体裁的名称,如阿勒曼德,但更多的小曲则标以描绘性的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莫尼卡姐妹”、“摘葡萄者”等,这是标题性钢琴小品的最早出现。但库泊兰的标题钢琴小品主要以描绘景色、景物、肖像等客观事物为主,描绘的对象具体、精巧,仅仅是对外形的表达,没有深切的主观情绪反映和深层的思考,这与他身处的宫廷环境有关,显示了法国宫廷贵族化的审美情趣。
    库泊兰于1716年出版了《羽管键琴演奏艺术》一书,这是最早系统论述键盘乐器演奏手法的理论著作,其中尤其详尽归纳了装饰音在实际演奏中的运用,并特意附上自己创作的几首前奏曲,用以具体说明,这些精美的颤音、波音和回音形成他钢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好的效果,显示出这一时期法国音乐特有的韵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主要有哪几类?()
    A

    管风琴

    B

    吉他

    C

    弦子

    D

    古钢琴


    正确答案: B,C
    解析: 题目指出的是“键盘乐器”,四个选项属于键盘类的管风琴和古钢琴,故选AD。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德国管风琴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 巴洛克时期是管风琴的黄金时代,一方面管风琴制造业已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巴洛克时期是宗教音乐最繁荣的时期,管风琴在宗教音乐领域的特殊地位使它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巴洛克早期,对德国管风琴音乐影响巨大的两位前辈分别是荷兰的斯韦林克和意大利的弗雷斯柯巴尔迪。
    斯韦林克与其父都曾任阿姆斯特丹老教堂管风琴师,他是文艺复兴尼德兰乐派复调音乐的继承人,又掌握了管风琴和古钢琴的出色演奏技巧,是当时管风琴乐派的代表和首领,他的巨大成就和名声,聚集起当时的荷兰、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大师和乐派,德国北方的著名管风琴师大多师出其门,最有名的是沙伊特。斯韦林克管风琴音乐涉足的体裁有:幻想曲、随想曲、托卡塔、变奏曲等,他的幻想曲建立在单一主题上,是赋格曲的先驱,根据路德教派的众赞歌创作管风琴变奏曲,是他的首创,对德国管风琴音乐的影响,尤其是对J.S.巴赫的影响难以估量。
    弗雷斯柯巴尔迪是17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键盘乐器作曲家,生于费拉拉,是著名管风琴师卢扎斯奇的学生。除了短期在曼图亚和佛罗伦萨停留,一生大部分时期任职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他的创作以键盘音乐为主,包括利切卡尔、托卡塔、坎佐纳、幻想曲、随想曲和各类舞曲,他将世俗生活中常见的舞曲移植到键盘乐器上,并创造了变奏的键盘组曲,意大利人称之为“帕蒂塔”,在他的有的乐曲中都展现了他即兴演奏的天赋。弗雷斯柯巴尔迪的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合唱复调向巴洛克的器乐复调形式的转变,对巴洛克时期的德国器乐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历史学家查尔斯•伯尼称他为“新时代管风琴之父”。
    继斯韦林克和弗雷斯柯巴尔迪之后,17世纪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有:第一代的沙伊特、弗罗贝格尔,第二代的赖因根、帕赫贝尔、伯姆和布克斯特胡德。
    沙伊特是斯韦林克的学生,北德管风琴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发展了斯韦林克的管风琴演奏风格,开创了运用16世纪众赞歌来写作管风琴音乐的德国传统,开辟了通向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改编曲的道路。1650年出版的100首配置和声的管风琴众赞歌《新符号谱集》,采用了五线谱表的记谱方式,而非当时德国惯用的键盘谱号,也不象英国和荷兰常见的六线的双谱表,这一曲集标志着德国管风琴音乐新纪元的到来。
    沙伊特的同时代人弗罗贝格尔是南德管风琴乐派代表人物,弗雷斯柯巴尔迪的学生。一生除了在维也纳宫廷工作过几年,晚年为符腾堡公爵夫人的老师外,其余时间都用于周游世界,去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尼德兰等地,在当地开演奏会、拜会音乐家,因此他的创作风格综合了欧洲各国的键盘音乐成就。他管风琴音乐的即兴风格变幻莫测、织体纤细、装饰精致,他也写作古钢琴组曲,确立了四乐章组曲的体裁形式,最早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组成固定的四乐章舞曲组曲,还最早将前奏曲和赋格组合成套,他对于同时代及后世作曲家的键盘音乐有极大影响,获得莫扎特的极高评价。
    赖因根,生前任汉堡圣卡特林大教堂管风琴师,巴赫曾数次专程前往聆听他的演奏。他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采用当时德国北部管风琴家常用的铺展的幻想曲格式。
    帕赫贝尔生于纽伦堡,一生在德国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城市任教堂管风琴师,在爱森纳赫任职时,与巴赫之父相识,巴赫的兄长约翰•克里斯托夫在其学生之列。最令帕赫贝尔闻名遐迩的作品是《D大调卡农和基格》,用三把小提琴和一件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但他更擅长管风琴演奏和创作,作有管风琴赋格曲26首、众赞歌前奏曲60多首,托卡塔16首及17部古钢琴组曲,在上述体裁他是J.s.巴赫的重要先驱。
    伯姆,德国管风琴家,曾在汉堡和吕内堡工作,作有教堂声乐和大量管风琴曲,其中众赞歌前奏曲,赋格曲和组曲对巴赫有一定的影响。
    布克斯特胡德出生在北欧,1668年起在德国吕贝克的圣玛丽大教堂任管风琴师,对德国北部的管风琴音乐发展影响巨大。他在吕贝克任职期间,恢复了一项古老的传统——晚间音乐会,即在每年圣诞节前的五个星期天举行的系列音乐会,受到广泛的赞许。
    布克斯特胡德主要以教堂音乐闻名,声乐作品主要是120多部康塔塔,一些弥撒曲、圣母颂歌。管风琴曲是他最重要的器乐创作,一半为众赞歌前奏曲,他自由运用路德教众赞歌曲调,进行创造性的展开;另一半为托卡塔和赋格,常是绚丽的即兴风格,并具有宏伟的构思。在众多德国管风琴前辈大师中,没有人比他对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产生更大的影响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