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它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息息相关,如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尝试,瓦格纳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同时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在形式上,产生了将多乐章交响套曲紧缩为单乐章的愿望,交响诗正是综合上述所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倾向应运而生的新体裁。
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始创了交响诗。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已有了交响诗的直接先驱——音乐会序曲,它是专供音乐会演出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多为标题音乐,或取材于文学名著、戏剧、诗歌和历史神话,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或表达某种哲学思想,通常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是在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深化其内涵,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序曲与交响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作品,较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歌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写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同名诗歌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哈姆雷特》。李斯特交响诗的结构特点有,一是将奏鸣曲式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相结合,使得单乐章的交响诗往往具有四乐章套曲的结构特点,二是使用“主题变形”手法,使得交响诗中的每一个主题全部衍生自一个音调源头,在戏剧发展中既能体现不同的结构功能,又能相互保持联系,“主题变形”手法的典型运用体现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这种手法对其他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在李斯特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作品后,交响诗体裁在欧洲遍地开花,尤其得到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青睐,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理查三世》、《瓦伦斯坦军营》、《哈空•雅尔》、《我的祖国》、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系列“幻想序曲”的本质就是交响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年》等,法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圣桑的《奥姆法尔的纺车》、《法埃同》、《骷髅之舞》、弗朗克的《风神》、《可憎的猎人》等。
19世纪末,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标志着这一体裁发展的极盛时期。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7首交响诗,他称之为“音诗”,其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既有来自于文学,如《唐璜》、《唐•吉诃德》、《麦克白》,也有来自于中世纪传说,如《梯尔•欧伦什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还有来自于哲学,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自传,如《英雄的生涯》。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最突出的方面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表现潜能,善于运用乐器音色来塑造形象和描绘情节,使音乐具有绘声绘色的力量。
与理查•斯特劳斯同时期的交响诗作曲家还有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和德彪西等,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埃尔本的叙事诗写作了交响诗《金纺车》、《野鸽》、《水妖》、《午时女巫》,西贝柳斯著名的交响诗作品有《芬兰颂》、《塔皮奥拉》、《图奥涅拉的天鹅》等,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悬崖》和《死亡岛》别具风格,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三联画《夜曲》和交响素描《大海》的实质都是交响诗。
20世纪创作交响诗的作曲家并不多,较出色的交响诗作品有:巴托克的《科苏特》、勋伯格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奥涅格的《太平洋231》、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


更多“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哪个体裁是浪漫主义时期新出现的()

    • A、前奏曲
    • B、奏鸣曲
    • C、交响曲
    • D、交响诗

    正确答案:D

  • 第2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 第3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处在一个动荡的发展时期,这种动荡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称帝,使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白天观看断头台,晚上蜂拥看歌剧,从而导致歌剧从内容到体裁发生了变化。其二,受奢华的巴黎文化市场的影响。当时巴黎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在那里崭露头角,音乐艺术人才蜂拥而至,由此也带来了歌剧的发展变化。其三,受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许多作曲家遵循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张,不断尝试歌剧的创作。其四,受到法国自身民族歌剧的影响。浪漫主义歌剧在法国抒情悲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19世纪前后法国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歌剧,以下进行简要阐述。
    1、拯救歌剧(rescue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拯救歌剧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800年前后)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歌剧内容中代表封建恶势力的阴谋终不能得逞,受迫害的一方总能在悲剧的最后一刻被拯救出来。这种歌剧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它随着大革命的产生而形成,同时也随着大革命的衰退而消失。格雷特里(AndréErnestModesteGrétry,1741-1813)的《狮心王理查》一般被认为是第一部拯救歌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在题材选择上也受到法国拯救歌剧的影响,同样成为拯救歌剧的代表作品。
    2、大歌剧(grand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相对于当时的喜歌剧。它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反映历史性内容,追求奢华的舞台效果,在剧中穿插华丽的芭蕾舞场面,不用干念宣叙调,采用大合唱和大乐队等宏大场面。最重要的代表作是迈耶贝尔的《新教徒》、《非洲女郎》。
    3、轻歌剧(operabuff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大歌剧相对,与18世纪的喜歌剧相仿。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常带有讽刺性,用说白代替宣叙调,旋律取自当时流行的音乐,通俗易懂,结构短小,多采用独幕形式。该体裁的奠基人是德裔法国作曲家奧芬巴赫(JacquesOffenbach,1819-1880),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4、抒情歌剧(lyric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抒情歌剧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是一种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它的篇幅比一般喜歌剧长,但没有大歌剧的浮华。风格与喜歌剧一样,轻松愉悦,重视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细致刻画。它没有大歌剧的沉重与夸张,却经常安排大歌剧形式所必备的舞蹈场面,内容多采用文学名著中有关爱情的情节,音乐为一些常见的歌曲、舞曲和进行曲,注重抒情旋律的感染力,以说白代替宣叙调。代表作品有古诺(FrancoisGounod,1818-1893)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F.Massenet,1842-1912)的《曼侬》、《泰伊斯》;托玛斯(A.Thomas,1811-1896)的《迷娘》;圣-桑斯(C.Saint-Sa?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里拉》等。
    5、比才与歌剧《卡门》比才(G.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受意大利罗西尼等人的影响,倾心于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直到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的问世,他自身的音乐才华才真正显示出来,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Carmen,1875)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比才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歌剧《卡门》上,该剧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震动了当时法国的歌剧界,对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以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歌剧《卡门》的结构为传统的分曲形式,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用西班牙音调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哈巴涅拉》、《斗牛士之歌》等。剧中贯穿着爱情、仇恨、欲望等内容,且不失光彩亮丽、生机勃勃的动人情节,具有独特的戏剧魅力。其流畅的旋律继承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传统,给人以至美的享受。该剧被视为法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 第4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


    正确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艺术歌曲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写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的舒伯特,在这个领域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当之无愧地享有“德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艺术歌曲旋律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与音乐水乳交融,具有清新纯朴的风味,心理刻画具有感染力,他的钢琴伴奏在扩大和声、丰富色彩、描绘情景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后人编撰的《天鹅之歌》是舒伯特重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忠实的继承者是舒曼,他喜爱用声乐套曲的形式来描绘生活历程,作品多带自传性,如《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与爱情》等,他选词严格,赋予诗歌以全新面貌,有优雅深情的,也有深刻戏剧性的,其声乐旋律受器乐创作影响颇深,并带有朗诵性质,钢琴伴奏作用大大提高,甚至与声乐旋律平分秋色,巧妙地发挥了前奏、间奏和尾声的表现力,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新途径。
    门德尔松更多地谱写短小的室内性质歌曲,以明朗抒情的旋律和简练的形式为主,极少表达深刻题材,《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其家喻户晓的作品。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在音乐语言上继承了舒伯特,多用分节歌形式写作,旋律宽广深沉,钢琴伴奏的描绘性不强,注重表现内在情感,忧伤、寂寞、憧憬的思绪占据他歌曲的多数,如《荒野的寂寞》、《我的呻吟更低微》等,晚年,更增加痛苦绝望的情绪,歌词取自《圣经》的声乐套曲《四首严肃的歌》表达了对克拉拉•舒曼去世的悲痛心情,是他艺术歌曲的最高造诣。
    瓦格纳仅写作了少量艺术歌曲,为《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五篇诗》的谱曲可看作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预备作品,包含了歌剧的精华。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受到瓦格纳极大影响,他将瓦格纳的半音手法用于艺术歌曲写作,并将德国的合唱和对位技巧用于声乐和钢琴伴奏中,擅长将诗歌的语言与音乐紧密结合,细致地表现深刻的心理状态,他有集中为某一诗人诗歌谱曲的习惯,作有《海涅诗歌歌曲集》、《歌德诗歌歌曲集》和《莫里克诗歌歌曲集》等,又将南欧地区的诗歌集翻译后谱写成歌曲,如《西班牙歌曲集》和《意大利歌曲集》。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写作的德语艺术歌曲多达80首以上,《洛蕾莱》是其脍炙人口的作品。马勒的艺术歌曲努力将纯粹的民谣和丰富的管弦乐音响融合起来,用管弦乐队伴奏的戏剧化艺术歌曲是其独创,《少年魔角》、《流浪少年之歌》和《亡儿之歌》是其带有自传性质的声乐套曲,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诗歌为歌词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表达了作曲家对生之渴望和死:之恐惧的矛盾心态。马勒的同时代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亦带有“世纪末”的特点,《黄昏之梦》、《小夜曲》等都具有舞台效果,他的歌曲有钢琴伴奏的,也有管弦乐队伴奏的,旋律短小,和声新颖,去世前写作的《最后的四首歌》(1949)充满无限诗意,是人将离去前的安宁祥和。其他按照德国传统谱写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还有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等人。

  • 第5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和声。


    正确答案: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的变化。更多使用不谐和和弦。

  • 第6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正确答案: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它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息息相关,如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尝试,瓦格纳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同时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在形式上,产生了将多乐章交响套曲紧缩为单乐章的愿望,交响诗正是综合上述所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倾向应运而生的新体裁。
    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始创了交响诗。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已有了交响诗的直接先驱——音乐会序曲,它是专供音乐会演出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多为标题音乐,或取材于文学名著、戏剧、诗歌和历史神话,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或表达某种哲学思想,通常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是在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深化其内涵,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序曲与交响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作品,较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歌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写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同名诗歌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哈姆雷特》。李斯特交响诗的结构特点有,一是将奏鸣曲式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相结合,使得单乐章的交响诗往往具有四乐章套曲的结构特点,二是使用“主题变形”手法,使得交响诗中的每一个主题全部衍生自一个音调源头,在戏剧发展中既能体现不同的结构功能,又能相互保持联系,“主题变形”手法的典型运用体现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这种手法对其他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在李斯特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作品后,交响诗体裁在欧洲遍地开花,尤其得到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青睐,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理查三世》、《瓦伦斯坦军营》、《哈空•雅尔》、《我的祖国》、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系列“幻想序曲”的本质就是交响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年》等,法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圣桑的《奥姆法尔的纺车》、《法埃同》、《骷髅之舞》、弗朗克的《风神》、《可憎的猎人》等。
    19世纪末,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标志着这一体裁发展的极盛时期。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7首交响诗,他称之为“音诗”,其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既有来自于文学,如《唐璜》、《唐•吉诃德》、《麦克白》,也有来自于中世纪传说,如《梯尔•欧伦什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还有来自于哲学,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自传,如《英雄的生涯》。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最突出的方面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表现潜能,善于运用乐器音色来塑造形象和描绘情节,使音乐具有绘声绘色的力量。
    与理查•斯特劳斯同时期的交响诗作曲家还有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和德彪西等,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埃尔本的叙事诗写作了交响诗《金纺车》、《野鸽》、《水妖》、《午时女巫》,西贝柳斯著名的交响诗作品有《芬兰颂》、《塔皮奥拉》、《图奥涅拉的天鹅》等,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悬崖》和《死亡岛》别具风格,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三联画《夜曲》和交响素描《大海》的实质都是交响诗。
    20世纪创作交响诗的作曲家并不多,较出色的交响诗作品有:巴托克的《科苏特》、勋伯格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奥涅格的《太平洋231》、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

  • 第7题:

    浪漫主义芭蕾时期芭蕾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哪些?


    正确答案: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
    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威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1)生平简介:威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体现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
    (3)艺术成就:①《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②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2、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1)生平简述:瓦格纳(Wagner,Wilhelm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MusikdramA.。②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③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2)乐剧(Das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所产生的音乐体裁有()、()、()、()、()、()、()、()等。

    正确答案: 特性曲,练习曲,狂想曲,交响诗,音乐会序曲,交响组曲,交响舞曲,艺术歌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浪漫主义芭蕾时期芭蕾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哪些?

    正确答案: 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
    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乐队写作。

    正确答案: 配器手法迅速发展,作曲家们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力图取得绘声绘色的效果。同时力度的强弱对比,速度的缓急变化等等,更是多种多样,形式结构也不断趋向自由。追求音乐的微妙性、独创性、开拓新的演奏技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等新体裁。

    • A、玛祖卡
    • B、交响诗
    • C、谐谑曲
    • D、协奏曲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简述什么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1820——1920)。


    正确答案: 浪漫乐派是对古典乐派的扬弃,注重个性化的效果,不受形式的支配,偏重于色彩和情感表达,有主观空想的因素,这些构成了浪漫乐派的基本特征。浪漫时期的作曲家努力冲破传统形式与规则的束缚,力求使音乐表现出他们个人情感。节奏复杂多样化,为能制造出高潮迭起的效果,不规则节奏的应用触目皆是,乐曲速度并不保持一定。在浪漫思潮的鼓动之下,曲式多已脱离了原有的结构,作曲家开始为作品加注标题,更有不少新的体裁名称出现。代表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帕格尼尼、李斯特、肖邦、柏辽兹,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德沃夏克。(比才《卡门》歌剧,威尔顿《茶花女》歌剧)。

  • 第15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乐队写作。


    正确答案:配器手法迅速发展,作曲家们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力图取得绘声绘色的效果。同时力度的强弱对比,速度的缓急变化等等,更是多种多样,形式结构也不断趋向自由。追求音乐的微妙性、独创性、开拓新的演奏技巧。

  • 第16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16、17世纪之交产生的意大利歌剧,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巴罗克音乐时期的开始。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歌剧在意大利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意大利的音乐史,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17题:

    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批立志于发展本民族音乐被人们称作“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立者
    • B、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
    • C、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 D、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作品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简述宋元时期器乐与乐器的发展?


    正确答案:《海青拿天鹅》:目前能确定的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此曲生动描绘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北方人民的狩猎生活。
    郭沔,字望楚,南宋著名琴家,创作《潇湘水云》古琴曲(七弦)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白沙细乐》:云南纳西族的一种以器乐演奏为主的歌舞音乐,分序曲“笃”,“一封书”,“美丽的白云”。
    此外还有刘志方《鸥鹭忘机》也是传世佳作。宋元时期出现的新乐器有:
    三弦:始于元代,属弹拨乐器
    云璈:今称云锣。始于元代。
    火不思:西域所传,弹拨乐器。

  • 第19题:

    多选题
    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等新体裁。
    A

    玛祖卡

    B

    交响诗

    C

    谐谑曲

    D

    协奏曲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批立志于发展本民族音乐被人们称作“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立者

    B

    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

    C

    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D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作品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个体裁是浪漫主义时期新出现的()
    A

    前奏曲

    B

    奏鸣曲

    C

    交响曲

    D

    交响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正确答案: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它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息息相关,如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尝试,瓦格纳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同时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在形式上,产生了将多乐章交响套曲紧缩为单乐章的愿望,交响诗正是综合上述所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倾向应运而生的新体裁。
    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始创了交响诗。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已有了交响诗的直接先驱——音乐会序曲,它是专供音乐会演出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多为标题音乐,或取材于文学名著、戏剧、诗歌和历史神话,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或表达某种哲学思想,通常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是在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深化其内涵,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序曲与交响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作品,较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歌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写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同名诗歌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哈姆雷特》。李斯特交响诗的结构特点有,一是将奏鸣曲式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相结合,使得单乐章的交响诗往往具有四乐章套曲的结构特点,二是使用“主题变形”手法,使得交响诗中的每一个主题全部衍生自一个音调源头,在戏剧发展中既能体现不同的结构功能,又能相互保持联系,“主题变形”手法的典型运用体现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这种手法对其他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在李斯特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作品后,交响诗体裁在欧洲遍地开花,尤其得到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青睐,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理查三世》、《瓦伦斯坦军营》、《哈空•雅尔》、《我的祖国》、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系列“幻想序曲”的本质就是交响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年》等,法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圣桑的《奥姆法尔的纺车》、《法埃同》、《骷髅之舞》、弗朗克的《风神》、《可憎的猎人》等。
    19世纪末,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标志着这一体裁发展的极盛时期。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7首交响诗,他称之为“音诗”,其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既有来自于文学,如《唐璜》、《唐•吉诃德》、《麦克白》,也有来自于中世纪传说,如《梯尔•欧伦什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还有来自于哲学,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自传,如《英雄的生涯》。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最突出的方面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表现潜能,善于运用乐器音色来塑造形象和描绘情节,使音乐具有绘声绘色的力量。
    与理查•斯特劳斯同时期的交响诗作曲家还有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和德彪西等,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埃尔本的叙事诗写作了交响诗《金纺车》、《野鸽》、《水妖》、《午时女巫》,西贝柳斯著名的交响诗作品有《芬兰颂》、《塔皮奥拉》、《图奥涅拉的天鹅》等,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悬崖》和《死亡岛》别具风格,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三联画《夜曲》和交响素描《大海》的实质都是交响诗。
    20世纪创作交响诗的作曲家并不多,较出色的交响诗作品有:巴托克的《科苏特》、勋伯格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奥涅格的《太平洋231》、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旋律。

    正确答案: 旋律优美,富有激情,抒情性大大加强,乐句结构的伸缩性也很大,在民族音乐中旋律带有民间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

    正确答案: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艺术歌曲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写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的舒伯特,在这个领域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当之无愧地享有“德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艺术歌曲旋律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与音乐水乳交融,具有清新纯朴的风味,心理刻画具有感染力,他的钢琴伴奏在扩大和声、丰富色彩、描绘情景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后人编撰的《天鹅之歌》是舒伯特重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忠实的继承者是舒曼,他喜爱用声乐套曲的形式来描绘生活历程,作品多带自传性,如《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与爱情》等,他选词严格,赋予诗歌以全新面貌,有优雅深情的,也有深刻戏剧性的,其声乐旋律受器乐创作影响颇深,并带有朗诵性质,钢琴伴奏作用大大提高,甚至与声乐旋律平分秋色,巧妙地发挥了前奏、间奏和尾声的表现力,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新途径。
    门德尔松更多地谱写短小的室内性质歌曲,以明朗抒情的旋律和简练的形式为主,极少表达深刻题材,《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其家喻户晓的作品。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在音乐语言上继承了舒伯特,多用分节歌形式写作,旋律宽广深沉,钢琴伴奏的描绘性不强,注重表现内在情感,忧伤、寂寞、憧憬的思绪占据他歌曲的多数,如《荒野的寂寞》、《我的呻吟更低微》等,晚年,更增加痛苦绝望的情绪,歌词取自《圣经》的声乐套曲《四首严肃的歌》表达了对克拉拉•舒曼去世的悲痛心情,是他艺术歌曲的最高造诣。
    瓦格纳仅写作了少量艺术歌曲,为《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五篇诗》的谱曲可看作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预备作品,包含了歌剧的精华。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受到瓦格纳极大影响,他将瓦格纳的半音手法用于艺术歌曲写作,并将德国的合唱和对位技巧用于声乐和钢琴伴奏中,擅长将诗歌的语言与音乐紧密结合,细致地表现深刻的心理状态,他有集中为某一诗人诗歌谱曲的习惯,作有《海涅诗歌歌曲集》、《歌德诗歌歌曲集》和《莫里克诗歌歌曲集》等,又将南欧地区的诗歌集翻译后谱写成歌曲,如《西班牙歌曲集》和《意大利歌曲集》。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写作的德语艺术歌曲多达80首以上,《洛蕾莱》是其脍炙人口的作品。马勒的艺术歌曲努力将纯粹的民谣和丰富的管弦乐音响融合起来,用管弦乐队伴奏的戏剧化艺术歌曲是其独创,《少年魔角》、《流浪少年之歌》和《亡儿之歌》是其带有自传性质的声乐套曲,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诗歌为歌词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表达了作曲家对生之渴望和死:之恐惧的矛盾心态。马勒的同时代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亦带有“世纪末”的特点,《黄昏之梦》、《小夜曲》等都具有舞台效果,他的歌曲有钢琴伴奏的,也有管弦乐队伴奏的,旋律短小,和声新颖,去世前写作的《最后的四首歌》(1949)充满无限诗意,是人将离去前的安宁祥和。其他按照德国传统谱写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还有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等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