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属于社会改革运动。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


    正确答案: 首先是“唯信称义”说。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获救。他认为,人要获得拯救,就应当将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内心体悟的基础上。只有在内心中有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才能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
    其次是“《圣经》权威”论。他认为,人的真正信仰来自于《圣经》,《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的神圣权威。
    第三是“凡信徒皆为祭司”说。他认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交通和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也就根本不需要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通的中介。
    马丁·路德还鼓吹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

  • 第2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 第3题:

    路德教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源自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于公元16世纪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是谁?()

    • A、康德
    • B、席勒
    • C、马克斯.韦伯
    • D、马丁.路德

    正确答案:D

  • 第5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属于社会改革运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个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


    正确答案: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l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并用《圣经》的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 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是谁?()
    A

    康德

    B

    席勒

    C

    马克斯.韦伯

    D

    马丁.路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是()。
    A

    马丁·路德

    B

    约翰·胡斯

    C

    威克里夫

    D

    马丁·路德·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阐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正确答案: 1、他提出“因信称义”,不靠事功。
    2、他提出改革教会的主张。
    3、他的教俗权力分离的思想他的宗教改革理论当中包含着重要的革命思想,不但有益于破除罗马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同时还鼓舞了个人与民族精神,为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他的思想并不是彻底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马丁·路德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马丁·路德凭借自己的机智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通缉

    B

    马丁·路德终生未婚,把一生献给宗教改革运动

    C

    马丁·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使德国人摆脱了看不懂《圣经》的尴尬局面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如何评价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①“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宗教改革的意义:
    对德意志: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宗教改革运动最直接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且在欧洲大陆引起了广泛的宗教战争,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形成了有力冲击。
    2、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虽然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
    3、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变了两种教派,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改革,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而基督教却在十八世纪没落而发动其自己的改革,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资本主义,最终产生了现代的各种思想,包括社会主义。
    4、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对欧洲: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 第15题:

    关于马丁·路德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马丁·路德凭借自己的机智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通缉
    • B、马丁·路德终生未婚,把一生献给宗教改革运动
    • C、马丁·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使德国人摆脱了看不懂《圣经》的尴尬局面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大教堂前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因信称义

  • 第17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是()。

    • A、马丁·路德
    • B、约翰·胡斯
    • C、威克里夫
    • D、马丁·路德·金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马丁•路德是法国人,首先倡导宗教改革观点。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填空题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发难者,属于()。他颂扬(),反对()。

    正确答案: 温和派、农业、商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

    正确答案: 首先是“唯信称义”说。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获救。他认为,人要获得拯救,就应当将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内心体悟的基础上。只有在内心中有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才能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
    其次是“《圣经》权威”论。他认为,人的真正信仰来自于《圣经》,《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的神圣权威。
    第三是“凡信徒皆为祭司”说。他认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交通和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也就根本不需要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通的中介。
    马丁·路德还鼓吹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1483~1546)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烈火,并演成席卷整个西欧的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此后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等新教派相继出现,并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会而自成体系并自行传教。目前路德宗信徒总数近8000万人,约占新教总数的1/4。1847年路德宗教传入中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属于社会改革运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