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法》第338条至第346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 )种具体犯罪。A.10B.12C.14D.15

题目

从《刑法》第338条至第346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 )种具体犯罪。

A.10

B.12

C.14

D.15


相似考题
更多“从《刑法》第338条至第346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 )种具体犯罪。A.10B.12C.14D.1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刑法》第310条第1款规定了窝藏、包庇罪,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刑法》第312条规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但没有规定“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关于上述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若事前通谋之罪的法定刑低于窝藏、包庇罪的法定刑,即使事前通谋的,也应以窝藏、包庇罪论处

    B.即使《刑法》第310条没有第2款的规定,对于事前通谋事后窝藏、包庇的,也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C.因缺乏明文规定,事前通谋事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

    D.事前通谋事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属于想象竞合,应从一重罪处罚

    答案:B
    解析:
    选项 A 错误。犯窝藏、包庇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事前通谋之罪的法定刑低于窝藏、包庇罪的法定刑,应当以事前通谋之罪的共同犯罪论处。选项 B 正确。注意规定是指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其特点是,并不改变基本规定的内容,只是对基本规定内容的重申;即使不设置该规定,遇到此类情形也应按照基本规定处理。“事前通谋事后窝藏、包庇的”,当事人之间存在共同故意,可认定为共同犯罪。选项 C 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事前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犯罪分子通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以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犯罪的共犯论处。选项 D 错误。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认定为成立其他犯罪。可知,如果是存在事前通谋,此时不再按照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处罚。

  • 第2题:

    下列关于我国环境资源刑事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79年刑法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分别规定在分则各章之中

    B.1979年刑法专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环境资源刑事责任

    C.1997年刑法颁布以前,我国在一系列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作出“依照或者“比照刑法有关条款处罚的规定

    D.濒危野生动物罪等新罪名


    B在1997年刑法颁布以前,我国环境资源刑事立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1979年刑法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分别规定在分则各章之中。二是在一系列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作出“依照”或者“比照”刑法有关条款处罚的规定。三是一些单行的刑事法律中的增设的新罪名。鉴于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国际社会及各国关于环境资源刑事立法的趋势,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公布施行的新《刑法》,在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中专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共计9个法条14个罪名,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环境资源刑事责任。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表明国家重视通过直接的环境资源刑事立法形式,预防和惩治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

  • 第3题:

    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资源刑事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79年刑法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分别规定在分则各章之中

    B.1979年刑法专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环境资源刑事责任

    C.1997年刑法颁布以前,我国在一系列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作出“依照或者“比照刑法有关条款处罚的规定

    D.1997年刑法颁布以前,我国在一些单行的刑事法律中增设了诸如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等新罪名


    1979年刑法专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环境资源刑事责任

  • 第4题: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于《刑法》第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


    C

  • 第5题:

    17、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于《刑法》第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


    1、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客体:犯罪共同侵犯的法益-环境权,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在生存发展中所需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权力2、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客观方面:主体违反环境保护法规,通过作为或不作为等违法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3、犯罪主体:责任人和单位,污染环境罪的主体以单位居多4、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实施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时对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污染或自然资源破坏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以故意为主,过失心里只在污染环境罪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