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池内水位注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水位观测的正确做法是()。A、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01mm B、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C、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8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D、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题目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池内水位注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水位观测的正确做法是()。

A、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01mm
B、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C、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8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D、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2018新教材P113,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水位测针的读书精确度应达0.1mm。
更多“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池内水位注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水位观测的正确做法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的程序,正确的是( )。
    A.试验准备→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有关资料整理→水池内水位观测
    B.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有关资料整理→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
    C.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有关资料整理
    D.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有关资料整理→蒸发量测定


    答案:C
    解析: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的程序: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有关资料整理。

  • 第2题:

    .关于构筑物满水试验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向池内分两次注水,每次注人为设计水深的1/2
    B.对大中型水池,可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
    C.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1mm
    D.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E.测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时,测定水箱中的水位


    答案:B,D,E
    解析:
    选项A,向池内注水分3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3 ;选项C, 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测读水位的末读数与初读数 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 1mm。

  • 第3题:

    构筑物水池做满水试验时应掌握的要点有( )、外观观察及蒸发量的测定。
    A.向池内分两次注水,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2
    B.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人为设计水深的1/3
    C.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水后24h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D.水位观察,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E.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24h,相邻两次充水的时间间隔,应不少于24h


    答案:B,D,E
    解析:
    B、D、E

  • 第4题: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流程为( )。

    A.试验准备→水池内水位观测→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B.试验准备→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水池内水位观测→整理试验结论
    C.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D.试验准备→蒸发量测定→水池注水→整理试验结论→水池内水位观测

    答案:C
    解析: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流程为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 第5题:

    关于有盖水池的构筑物满水试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有关资料整理
    B.水池注水→试验准备→水池内水位观测→有关资料整理
    C.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有关资料整理
    D.水池注水→试验准备→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有关资料整理

    答案:A
    解析:
    2020版教材P131
    满水试验程序为: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蒸发量测定(1)池体有盖时可不测,蒸发量忽略不计。结合本试题是有盖水池,故蒸发量测定可以省去。

  • 第6题:

    关于构筑物满水试验中水位观测的要求,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
    B.注水至设计水深后立即开始测读
    C.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1mm
    D.测定时间必须连续
    E.初读数与末读数间隔时间不少于24h

    答案:A,D,E
    解析:
    水位观测的要求有:①利用水位标尺测针观测、记录注水时的水位值;②注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0.1mm;③注水至设计水深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④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⑤测定时间必须连续。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时,需连续测定两次以上;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时,可继续延长观测。延长观测的时间应在渗水量符合标准时止。

  • 第7题: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池内水位注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位观测的正确做法是()。

    • A、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01mm
    • B、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 C、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8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 D、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正确答案:D

  • 第8题:

    水处理构筑物的满水试验时,注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mm;

    • A、0.1
    • B、0.2
    • C、0.5
    • D、1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池内水位注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位观测的正确做法是()。
    A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01mm

    B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C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8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D

    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构筑物满水试验的相关内容正确的有()。
    A

    注水: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3,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4m/24h,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B

    外观观测:对大中型水池,可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露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

    C

    水位观测: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测读水位的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1mm

    D

    蒸发量的测定:有盖水池的满水试验,对蒸发量可忽略不计。无盖水池的满水试验的蒸发量,可设现场蒸发水箱,并在水箱内设水位测针进行测定

    E

    注水实验中,每次注水后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程序应为()。
    A

    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B

    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C

    试验准备→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同时测水池内水位→整理试验结论

    D

    根据有关资料→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水池内水位观测→整理试验结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水池满水试验的做法包括()。
    A

    设计预留孔洞、预埋管口及进出水口等已做临时封堵并达到强度要求

    B

    向池内注水宜分3次进行,每次注水高度为设计水深的1/3

    C

    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D

    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

    E

    注水至设计水位12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水池满水试验与流程
    (一)试验流程
    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二)试验要求
    1、池内注水
    (1)向池内注水宜分3次进行,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的1/3。对大、中型池体,可先注水至池壁底部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注水至第一次注水深度。
    (2)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3)每次注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注水过程中和注水以后,应对池体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应停止注水。待作出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注水。
    (4)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2、水位观测
    (1)利用水位标尺测针观测、记录注水时的水位值。
    (2)注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l/10mm。
    (3)注水至设计水深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4)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5)测定时间必须连续。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时,须连续测定两次以上;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时,可继续延长观测。延长观测的时间应在渗水量符合标准时止。
    3、蒸发量测定
    (1)池体有盖时可不测,蒸发量忽略不计。
    (2)池体无盖时,须作蒸发量测定。
    (3)每次测定水池中水位时,同时测定水箱中蒸发量水位。

  • 第13题: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池内水位注至设计水位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 数。水位观测的正确做法是( )。
    A.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 到 0. Olmm
    B.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水位测针读数精 度应达到0. 1mm
    C.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8h。水位测针读数精度应达到 0. 1mm
    D.测读水位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 到 0. 1mm


    答案:D
    解析:

  • 第14题:

    构筑物水池做满水试验时应掌握的要点有()、外观观察及蒸发量的测定。
    A.向池内分两次注水,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2
    B.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3
    C.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水后24h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D.水位观察,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E.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24h,相邻两次充水的时间间隔,应不少


    答案:B,D,E
    解析:

  • 第15题:

    水池满水试验要求正确的是( )。(2007 试题)
    A、设计预留孔洞、预埋管口及进出水口等已做临时封堵
    B、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的三分之一
    C、相邻两次注水时间间隔不应小于24h
    D、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
    E、注水至设计水深12h 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答案:A,B,C,D
    解析:
    E选项应该是24h。参见教材P106、107。

  • 第16题:

    水池满水试验的做法包括()。

    A、向池内注水宜分两次进行
    B、向池内注水宜分三次进行,每次注水高度为设计水深的三分之一
    C、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小时
    D、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米/天
    E、注水至设计水位12小时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答案:B,C,D
    解析:
    E选项为满水试验中水位观测内容,但注水至设计水深应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 第17题:

    水池满水试验中,水位观测的要求有( )。

    A.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少于12h
    B.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1/10mm
    C.注水至设计水深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D.利用水位标尺测针观测.记录注水时的水位值
    E.测定时间必须连续

    答案:B,C,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水池满水试验流程与合格标准。水位观测的要求:(1)利用水位标尺测针观测,记录注水时的水位值;(2)注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到0.1mm;(3)注水至设计水深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4)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5)测定时间必须连续。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时,须连续测定两次以上;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时,可继续延长观测。延长观测的时间应在渗水量符合标准时止。

  • 第18题:

    水池满水试验中,水位观测的要求有:()。

    • A、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少于12h
    • B、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1/10mm
    • C、注水至设计水深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 D、利用水位标尺测针观测、记录注水时的水位值
    • E、测定时间必须连续

    正确答案:B,C,D,E

  • 第19题:

    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程序应为()。

    • A、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 B、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整理试验结论
    • C、试验准备→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同时测水池内水位→整理试验结论
    • D、根据有关资料→水池注水→蒸发量测定→水池内水位观测→整理试验结论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多选题
    构筑物水池做满水试验时应掌握的要点有()、外观观察及蒸发量的测定。
    A

    向池内分两次注水,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2

    B

    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3

    C

    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水后24h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D

    水位观察,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E

    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24h,相邻两次充水的时间间隔,应不少干24h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水池满水试验中,池内注水的要求有()
    A

    对大、中型池体,可先注水至池壁底部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注水至第一次注水深度

    B

    向池内注水宜分3次进行,每次注水高度为设计水深的1/3

    C

    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D

    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

    E

    注水至设计水位12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水池满水试验中,池内注水的要求:
    (1)向池内注水宜分3次进行,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的1/3。对大、中型池体,可先注水至池壁底部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注水至第一次注水深度。
    (2)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
    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3)每次注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注水过程中和注水以后,应对池体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应停止注水,待做出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注水。
    (4)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 第22题:

    单选题
    水处理构筑物的满水试验时,注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确度应达()mm;
    A

    0.1

    B

    0.2

    C

    0.5

    D

    1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满水试验水位观测,哪项叙述不正确?()
    A

    利用水位标尺测针观测、记录注水时的水位值

    B

    注水至设计水深24h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C

    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D

    测定时间必须连续。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时,记录数据;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时,可继续延长观测;延长观测的时间应在渗水量符合标准时止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