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人权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2011年)A.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B.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 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慈善机构协助受理事宜 D.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及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

题目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人权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2011年)

A.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B.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
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慈善机构协助受理事宜
D.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及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
C选项中的慈善机构可以协助受理法律援助申请的说法,在我国没有规定,所以该选项错误,当选。

相似考题
更多“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人权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2011年)”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人权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B.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 

    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慈善机构协助受理事宜 

    D.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及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 


    【答案】C

      【考点】法律援助制度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和社会志愿人员,为某些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选项B说法正确。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等。选项C说法错误。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要坚持“四统一”原则,不能委托慈善机构办理。选项D说法正确。《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也属于法律援助的范围

     

  • 第2题:

    法律援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


    参考答案:T

  • 第3题:

    下列关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政府通过广泛实施社会政策在内的各种手段去维护社会公平,并要求社会政策本身能够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公平的价值
    B: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C: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高的价值目标之一
    D:通过政府的干预行动而力求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以达到均化目标
    E: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政策以维护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通过各项社会政策来实质性地体现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

    答案:A,B,C,E
    解析:
    D项的表述应是:通过政府的干预行动而力求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兼顾个人、局部和社会总体的利益,并兼顾人们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 第4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多种类型的社会救助构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列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社会救助类型包括( )。

    A.教育救助
    B.法律援助
    C.司法救助
    D.住房救助
    E.就业救助


    答案:A,D,E
    解析:
    我国列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社会救助类型有:①最低生活保障;②特困人员供养;③受灾人员救助;④教育救助;⑤住房救助;⑥就业救助;⑦临时救助。

  • 第5题:

    我国司法承担着实现公平正义的使命,据此,下列哪些说法能够成立?(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我国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B.司法通过解决纠纷这一主要功能,维持社会秩序和正义
    C.没有司法效率,谈不上司法公正,公平正义也将难以实现,因此应当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目标
    D.在符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司法兼顾法理和情理更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

    答案:A,B,C,D
    解析:
    司法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故A项正确。我国司法和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都担负着实现公平正义的责任,但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保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故B项正确。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相伴相随的、两位一体的概念,司法公正本身就含有对司法效率的要求,没有司法效率,就谈不上司法公正;司法不公正,司法效率也无从谈起。效率与公正都是理想型司法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理想型司法所必备的两个基本要素,因而有其相辅相成的一面;但由于效率具有绝对性而公正具有相对性,所以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又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在司法价值取向问题上,当前我们宜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目标。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是纠纷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故D项正确。?

  • 第6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

    • A、政治公平的重要体现
    • B、社会利益的重要体现
    • C、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法律援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 C、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 D、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C

  • 第9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多种类型的社会救助构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列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社会救助类型包括()。

    • A、教育救助
    • B、法律援助
    • C、司法救助
    • D、住房救助
    • E、就业救助

    正确答案:A,D,E

  • 第10题:

    单选题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应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
    A

    法律救济制度

    B

    法律救助制度

    C

    法律协助制度

    D

    法律援助制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多种类型的社会救助构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列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社会救助类型包括(  )。
    A

    教育救助

    B

    法律援助

    C

    司法救助

    D

    住房救助

    E

    就业救助


    正确答案: B,A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全面确立国民的社会救助权益、积极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从最低生活保障走向综合援助、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分担机制、增进社会救助制度的积极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A.发展

    B.中国共产党

    C.制度

    D.秩序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下列表述中,与“盈科而后进”所体现的教学原则相一致的是( )

    A.不陵节而施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答案:A,B
    解析:
    “盈科而后进”的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即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C项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D项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 第15题:

    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 )

    A.弘扬正义
    B.体现公平
    C.扶贫济困
    D.推动社会和谐

    答案:C
    解析:
    社会救助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故选C

  • 第16题: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人权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B、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
    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慈善机构协助受理事宜
    D、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及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

    答案:C
    解析:
    【考点】法律援助制度【详解】法律援助制度坚持“四统一”原则,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接受)、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故C说法错误。

  • 第17题: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关于我国宪法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树立与强化宪法权威,必然要求坚定地守持和维护公平正义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公平正义在宪法中的重要体现
    C、宪法对妇女、老人、儿童等特殊主体权利的特别保护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
    D、禁止一切差别是宪法和公平正义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考点】平等权【详解】本题考察对于宪法中平等权的掌握,重点在于理解平等权和合理差别的关系。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平正义的直接体现;树立和强化宪法的权威,必然要求坚定地守持和维护公平正义。《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宪法中关于平等权的直接规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宪法中的平等不仅包括了形式上的平等,也包括了实质上的平等,即通过合理差别对待保证弱势者的实质平等。比如,《宪法》第45条规定的物质帮助权、第49条规定的婚姻家庭制度、第50条规定的对于华侨和归侨的权益保护,这些特殊群体的权利保护体现了宪法中的实质平等的要求。合理差别是实现宪法中实质平等的必要方式,判定一项差别对待的政策是否属于合理差别的范畴,主要是通过判断差别对待的目的是否正当、是否符合比例原则,并且政府需要对合理差别承担举证责任。在本题中,A选项正确表述了宪法权威与公平正义的关系;B选项是正确的,其恰当说明了宪法中平等权的内涵;C选项是正确的,对于弱势者的保护是实现实质公平的必要手段;D选项是不正确的,其将平等与合理差别对立起来,事实上,平等和合理差别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 第18题: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全面确立国民的社会救助权益、积极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从最低生活保障走向综合援助、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分担机制、增进社会救助制度的积极功能。

  • 第19题:

    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范畴的是()。

    • A、自然灾害救助
    • B、司法救助
    • C、失业救助
    • D、孤寡伤残救助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合理的民主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应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

    • A、法律救济制度
    • B、法律救助制度
    • C、法律协助制度
    • D、法律援助制度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A

    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

    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

    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D

    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看山不是山是说多次看山对山已有深刻的认识。C符合题意,应选;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是简单地重复,B错误,不选;A、D不符合题意,不选,故答案选C。

  • 第23题:

    单选题
    法律本质上是规则,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法律的制度不能体现公平正义或者法律不能严格执行,那么法律就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就不能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如果上述判断为真,如果要让法律得到社会的尊重,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那么以下各项都为真,除了:()
    A

    法律的制定必须体现公平正义

    B

    法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

    C

    法律的制定必须体现公平正义,或者法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

    D

    如果法律的制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那么它一定不能得到严格执行


    正确答案: C
    解析: 题干推理为:法律制度不能体现公平正义或者法律不能严格执行⇒法律得不到尊重,不能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法律得到尊重,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法律制度体现公平正义且法律得到严格执行。A、B、C项均为真;D项等值于“法律制度体现公平正义或法律不能得到严格执行”,不能推出。故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