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 )(2017年)A.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向司法机关诬告他人介绍卖淫的,不仅触犯诬告陷害罪,而且触犯侮辱罪 B.法官明知被告人系被诬告,仍判决被告人有罪的,法官不仅触犯徇私枉法罪,而且触犯诬告陷害罪 C.诬告陷害罪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但诬告企业犯逃税罪的,也能追究其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D.15周岁的人不对盗窃负刑事责任,故诬告15周岁的人犯盗窃罪的,不能追究行为人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题目
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 )(2017年)

A.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向司法机关诬告他人介绍卖淫的,不仅触犯诬告陷害罪,而且触犯侮辱罪
B.法官明知被告人系被诬告,仍判决被告人有罪的,法官不仅触犯徇私枉法罪,而且触犯诬告陷害罪
C.诬告陷害罪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但诬告企业犯逃税罪的,也能追究其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D.15周岁的人不对盗窃负刑事责任,故诬告15周岁的人犯盗窃罪的,不能追究行为人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 )(2017年)”相关问题
  • 第1题:

    2.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乙构成受贿罪既遂

    B.乙构成受贿罪中止

    C.乙犯罪以后上交赃物的行为,属于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D.乙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A, B, C
    解析:本题考核受贿罪。 从题目内容可知,乙虽然在客观上收下甲的财物,但主观上并没有为甲谋取利益的意思,而且八天后,乙将收受钱款一事报告了公司总经理,并将15万元交到公司纪检部门。故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题选择错误项,故ABC为正确答案。

  • 第2题:

    关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欺骗他人捐献器官,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B.强迫他人捐献器官,具有致人死亡危险的,应当认定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C.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D.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非法组织人体器官买卖罪的刑法规定。《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欺骗、强迫、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以及摘取未成年人器官四种情况,按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处罚。因此B选项有误。

  • 第3题:

    甲系某国有企业财务部负责人,故意捏造曾给他提过意见的单位职工乙有偷盗行为,并在单位中散布,对乙造成极坏的影响。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报复陷害罪
    B.诬告陷害罪
    C.诽谤罪
    D.侮辱罪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诽谤罪的具体运用。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必须要有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本案中甲某故意捏造事实并予以传播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可以构成诽谤罪。

  • 第4题:

    关于诬告陷害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罪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他人”
    B.诬陷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的,仍构成诬告陷害罪
    C.诬告单位的,不成立本罪
    D.征得他人同意或者经他人请求而诬告他人犯罪的,不成立本罪


    答案:A,B,D
    解析:
    A、B、D 考点:诬告陷害罪
    讲解:根据《刑法》第243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他人”。向司法机关虚告自己犯罪的,不成立本罪。所诬告的对象应当是特定、实在的人,否则就不可能导致司法机关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因而不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当然,特定对象并不要求行为人指名道姓,只要告发的内容足以使司法机关确认对象,就可以成立诬告陷害罪。至于被诬陷的对象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还是正在服刑的罪犯以及是否因被诬告而受到刑事处分,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诬陷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仍构成诬告陷害罪。虽然司法机关查明真相后不会对这些人科处刑罚,但将他 人作为侦查的对象,使他们卷人刑事诉讼,就侵犯了其人身权利。形式上诬告单位犯罪,但所捏造的事实导致可能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的,也成立诬告陷害罪。由于刑法规定本罪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故怔得他人同意或者经他人请求而诬告他人犯罪的,不成立本罪。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 第5题:

    关于可以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案件范围,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侮辱诽谤罪
    B、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C、刑讯逼供罪
    D、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D
    解析:
    按照《刑事诉讼法》第277条的规定,可以和解的案件包括:①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②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A属于自诉案件,根本不符合题意,错误选项。B的犯罪主体既有可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能不是。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不能刑事和解,因此,B错误。C选项的刑讯逼供罪虽然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的犯罪案件,但是不是因为“民间纠纷”,而是司法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因此,C错误。D符合法定的可以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是正确答案。

  • 第6题: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正确答案:犯罪事实;受刑事追究

  • 第7题:

    下面关于诬告陷害罪与伪证罪的异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 B、诬告陷害罪是捏造整个犯罪事实,伪证罪是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
    • C、诬告陷害罪是发生在立案侦查之前,并且是引起案件侦查的原因
    • D、诬告陷害罪的目的只能是陷害他人,而伪证罪的目的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下列关于爆炸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爆炸罪的成立必须要求发生具体侵害结果
    • B、行为人采用爆炸方法引起火灾的,构成爆炸罪
    • C、行为人采用爆炸方法决堤制造水患的,构成爆炸罪
    • D、在爆炸引起火灾的情况下,如果爆炸行为本身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且爆炸情节重于放火情节,应认定为爆炸罪

    正确答案:D

  • 第9题:

    什么是诬告陷害罪、报复陷害罪?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认定和区分这两种犯罪?


    正确答案: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向国家机关或有单位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是直接故意。
    报复陷害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
    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举报权等民主权利,同时也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它们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则可以是任公民。
    2、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公民;报复陷害的对象则只能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
    3、犯罪的方式条件不同。诬告陷害罪的构成必须是行为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加以告发;报复陷害罪则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滥用职权才能构成。
    4、犯罪的目的与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同。诬告陷害罪行为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而且可能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则不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通常是为了使被害人受到政法、经济、人身等方面的损害。

  • 第10题:

    判断题
    情节严重是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诬告陷害罪、报复陷害罪?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认定和区分这两种犯罪?

    正确答案: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向国家机关或有单位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是直接故意。
    报复陷害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
    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举报权等民主权利,同时也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它们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则可以是任公民。
    2、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公民;报复陷害的对象则只能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
    3、犯罪的方式条件不同。诬告陷害罪的构成必须是行为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加以告发;报复陷害罪则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滥用职权才能构成。
    4、犯罪的目的与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同。诬告陷害罪行为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而且可能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则不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通常是为了使被害人受到政法、经济、人身等方面的损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真题改编]
    A

    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罪,未触犯侮辱罪

    B

    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

    C

    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

    D

    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刑法》第237条第1款规定,强制猥亵、侮辱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该项中,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侵害妇女的名誉和性自主权,触犯了侮辱罪,同时触犯强制猥亵、侮辱罪
    B项,《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二者区别主要在于:①诽谤罪的方法只能是口头或文字的,不可能是暴力的。侮辱罪的方法既可以是口头、文字的,也可以是暴力的。②诽谤罪必须有捏造并散布有损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侮辱罪既可以不用具体事实,也可以用真实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本项中,行为人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属于以暴力方法公然侮辱,情节严重的,应认定为侮辱罪。
    C项,《刑法》第243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该项中,行为人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了诬告陷害罪。同时,向媒体告发也触犯了诽谤罪
    D项,《刑法》第246条第2款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说明】A项,《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改为强制猥亵、侮辱罪。

  • 第13题:

    下列犯罪以情节恶劣或情节严重为构成要件的是()。

    A.诽谤罪

    B.侮辱罪

    C.诬告陷害罪

    D.虐待罪


    参考答案:A, B, C, D

  • 第14题:

    对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该罪只能发生在平时,不能发生在战时
    B.本罪的主观目的可以是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
    C.战时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不构成该罪
    D.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情节特别严重的、也不会被判处死刑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认定。本罪的主观目的可以是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B项正确。

  • 第15题:

    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 )(2017年)

    A.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向司法机关诬告他人介绍卖淫的,不仅触犯诬告陷害罪,而且触犯侮辱罪
    B.法官明知被告人系被诬告,仍判决被告人有罪的,法官不仅触犯徇私枉法罪,而且触犯诬告陷害罪
    C.诬告陷害罪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但诬告企业犯逃税罪的,也能追究其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D.15周岁的人不对盗窃负刑事责任,故诬告15周岁的人犯盗窃罪的,不能追究行为人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诬告陷害罪。 A项,侮辱罪要求必须公然进行,即能为多数人或不特定人所知晓,侮辱的事实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捏造,向司法机关诬告不属于公然,不构成侮辱罪。故A项错误。
    B项,法官此时既没有诬告陷害的故意,也没有诬告陷害的行为,故不构成诬告陷害罪。法官明知他人无罪而定罪的,成立徇私枉法罪。故B项错误。
    C项,诬告企业逃税,会导致企业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仍然有人身权益受到威胁,所以成立诬告陷害罪。故C项正确。
    D项,15周岁的人虽然不会最终为盗窃罪承担刑责,但是对其的诬告仍然可能引起公安机关的刑事调查,影响被诬告者的人身权益,诬告行为成立诬告陷害罪。故D项错误。

  • 第16题: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
    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
    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
    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答案:B
    解析:
    【考点】侮辱罪;诽谤罪【详解】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A中,在公共场所通过暴力手段扒光妇女衣服,已经贬低了妇女的人格,破坏了其名誉,已经触犯了侮辱罪。因此,A是错误的。B中在街上殴打妇女系使用暴力方法,辱骂其为“狐狸精”系公然贬低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因此构成侮辱罪,所以B是正确的。C中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因此构成诽谤罪,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因此,D的说法过于绝对,没有考虑例外情形,是错误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第17题:

    情节严重是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下列犯罪以情节恶劣或情节严重为构成要件的是()。

    • A、诽谤罪
    • B、侮辱罪
    • C、诬告陷害罪
    • D、虐待罪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是指()。

    • A、侮辱罪
    • B、诽谤罪
    • C、诬告陷害罪
    • D、虚假广告罪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如果信访人意图引起司法机关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则构成诬告陷害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诬告陷害罪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关于诬告陷害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为了逃避()债务,甲匿名向公安机关寄送举报材料,编造自己曾经拦路抢劫。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
    • B、乙捏造窜实,向检察院举报正在服刑的前领导受贿10才元,乙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
    • C、个体户丙看到自己商铺对面的某医药公司生意兴隆,就捏造事实,向公安机关举报该医药公司生产销售假药,因丙举报的医药公司不是自然人,所以丙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 D、在某单位竞争上岗时,丁怕同事戊比自己提升快,就捏避戊受贿2万元的事实,在同事之间散布,致本来最有希望晋升的戊大受影响,丁当选。丁构成诬告陷害罪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填空题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正确答案: 犯罪事实,受刑事追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09年真题]
    A

    乙构成受贿罪既遂

    B

    乙构成受贿罪中止

    C

    乙犯罪以后上交赃物的行为,属于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D

    乙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因此,国家工作人员接受他人财物之后,并未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能认定为受贿罪。本题中,乙接受甲的财物后,并未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没有任何案发迹象,此时上交、退还他人提供的财物的,不认为是受贿

  • 第24题:

    单选题
    关于诬告陷害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为了逃避()债务,甲匿名向公安机关寄送举报材料,编造自己曾经拦路抢劫。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

    B

    乙捏造窜实,向检察院举报正在服刑的前领导受贿10才元,乙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

    C

    个体户丙看到自己商铺对面的某医药公司生意兴隆,就捏造事实,向公安机关举报该医药公司生产销售假药,因丙举报的医药公司不是自然人,所以丙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D

    在某单位竞争上岗时,丁怕同事戊比自己提升快,就捏避戊受贿2万元的事实,在同事之间散布,致本来最有希望晋升的戊大受影响,丁当选。丁构成诬告陷害罪


    正确答案: D
    解析: 小项向司法机关虚告自己犯罪的,不成立诬告陷害罪;B项被诬告的对象可以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也可以是正在服刑的犯人;C项形式上诬告单位犯罪,但所捏造的事实可能导致追究自然人刑事责任的,也成立本罪;D项构成诬告陷害罪应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所以丁的行为不构成诬告陷害罪,构成诽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