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的定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oA.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20万元B.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70万元C.甲挪用办公经费后销毁账目且未归还的行为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50万元D.对于甲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贪污罪实行并罚

题目

关于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的定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o

A.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20万元

B.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70万元

C.甲挪用办公经费后销毁账目且未归还的行为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50万元

D.对于甲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贪污罪实行并罚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的定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oA.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

    国有公司财务人员甲于2007年6月挪用单位救灾款100万元,供自己购买股票,后股价大跌,甲无力归还该款项。2008年1月乙找到甲称自己公司生意困难,让乙想办法提供点资金,并许诺给乙好处。甲便找机会从公司账户中拿出150万元借给乙,乙从中拿了20万元给甲,半年后乙归还50万元,剩余款项一直未还。2009年7月,甲挪用单位办公经费70万元为自己购买商品房。两周后,甲采取销毁账目的手段,使挪用的办公经费70万元中的50万元难以在单位财务账上反映出来。甲一直未归还上述所有款项。

    请分析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甲挪用救灾款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o

    A.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B.构成贪污罪

    C.构成挪用公款罪

    D.构成挪用资金罪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如果甲在向乙多次催要借款无果的情况下,甲便携乙归还的50万元公款潜逃,此时甲的行为如何定性( )。

    A.甲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150万元

    B.甲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50万元

    C.甲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100万元

    D.甲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150万元


    正确答案:BC

  • 第3题:

    共用题干

    国有公司财务人员甲于2007年6月挪用单位救灾款100万元,供自己购买股票,后股价大跌,甲无力归还该款项。2008年1月,甲挪用单位办公经费70万元为自己购买商品房。两周后,甲采取销毁账目的手段,使挪用的办公经费70万元中的50万元难以在单位财务账上反映出来。甲一直未归还上述所有款项。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挪用救灾款的行为,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B:甲挪用办公经费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为70万元
    C:甲挪用办公经费后销毁账目且未归还的行为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50万元
    D:对于甲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贪污罪实行并罚

    答案:A,C,D
    解析:
    【考点】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关系;主犯与从犯的刑事责任;主犯与从犯的区分【详解】根据《刑法》第26条的规定,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需要注意的是,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不等于按照“集团成员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首要分子对于集团成员超出集团犯罪计划(集团犯罪故意)所实施的罪行,不承担刑事责任。故A错误。对于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同样,对于从犯同样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只是在量刑上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故B错误。根据《刑法》第97条的规定,首要分子分为两类:一是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二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在聚众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原则上也可以认定其中的首要分子是主犯。但在聚众犯罪并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如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而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不存在主犯、从犯之分,其中的首要分子当然无所谓主犯。因此C正确。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胁下不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并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的人。如果行为人起先是因为被胁迫而参加共同犯罪,但后来发生变化,积极主动实施犯罪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则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由于其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自然应被认定为主犯。D正确。
    【考点】挪用特定款物罪;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详解】根据《刑法》第273条的规定,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其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在于目的和用途不同。挪用公款罪以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为目的,即挪作私用;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目的是将特定款物挪作他用。因此A正确。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定挪用公款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5条,这里的“不退还”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因此,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客观上能还而主观上不想还的,仍应以贪污论处。本案中,甲挪用100万炒股亏损,结果无力偿还,这就属于“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仍构成挪用公款罪。行为人挪用公款后采用伪造单据、涂改账目、销毁凭证、变卖获利、赠送他人等方法,使所挪用的公款难以在单位财务账目上反映出来的。说明行为入主观目的发生了变化,想永久控制财物,客观上财产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符合贪污罪的构成特征。应以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CD正确,B错误。

  • 第4题:

    关于甲在从公司账户中借钱给乙过程中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挪用公款罪

    B.甲构成受贿罪

    C.甲构成挪用资金罪

    D.甲构成滥用职权罪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关于乙的犯罪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行为属于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

    B.乙与甲不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C.乙归还30万元公款的行为导致甲犯贪污罪,故乙成立贪污罪的帮助犯

    D.对乙的行为应以挪用公款罪、行贿罪、贩卖毒品罪实行并罚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