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诸病源候论》

题目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相似考题
更多“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诸病源候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黄疸病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内经》
    D.《圣济总录》
    E.《难经》

    答案:C
    解析:
    考点:1.黄疸的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2.《内经》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创制了茵陈蒿汤。《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将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3.西医病名: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 第2题:

    肺痿的病名首见于

    A.《诸病源候论》
    B.《内经》
    C.《难经》
    D.《金匮要略》
    E.《伤寒论》

    答案:D
    解析:
    考点:1.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2.源流:《内经》有肺胀的记载;《金匮要略》载有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丹溪心法》示肺胀的发生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清朝张璐《张氏医通》认为肺胀以"实证居多";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认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3.西医学中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为肺胀的危重变证。

  • 第3题:

    中医学“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杂病论》


    答案:A
    解析:

  • 第4题:

    肺痈的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难经》
    C.《金匮要略》
    D.《伤寒论》
    E.《诸病源候论》

    答案:C
    解析:
    考点:1.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2.《金匮要略》首见肺痈之病;指出未成脓者治以泻肺,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成脓者治以排脓,用桔梗汤;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诸病源候论》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清朝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清热涤痰"为原则。清朝喻昌《医门法律》倡议"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3.西医病名: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

  • 第5题:

    肺胀最早记载于

    A.《诸病源候论》
    B.《内经》
    C.《难经》
    D.《金匮要略》
    E.《伤寒论》

    答案:B
    解析:
    考点:1.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2.源流:《内经》有肺胀的记载;《金匮要略》载有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丹溪心法》示肺胀的发生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清朝张璐《张氏医通》认为肺胀以"实证居多";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认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3.西医学中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为肺胀的危重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