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遣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8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8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l.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A.2.5分B.2.2分C.1.9分D.1.8分

题目

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遣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8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8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l.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

A.2.5分

B.2.2分

C.1.9分

D.1.8分


相似考题
更多“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遣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 ”相关问题
  • 第1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
    ?

    A.2.5分

    B.2.2分

    C.1.9分

    D.1.8分

    答案:C
    解析: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该指标前后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题中的结果显示:A组得分增2.2分,B组得分增0.3分,实验刺激净效果为:2.2-0.3=1.9(分)。

  • 第2题:

    某青少年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小张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2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其次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2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小张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A:A组是控制组
    B: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C: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D:B组是控制组
    E: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答案:B,C,D,E
    解析:
    考点:实验研究法。

  • 第3题:

    某青少年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小张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2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然后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2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小张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A:A组是控制组
    B: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C: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D:B组是控制组
    E: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实验设计的要素。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的要素有:(1)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2)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据此明显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为BCD。

  • 第4题:

    社会工作者小李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李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A.2.5分
    B.2.2分
    C.1.9分
    D.1.8分

    答案:C
    解析:
    实验研究之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实验组得分增加2.2分,控制组得分增加0.3分,实验刺激净效果应为2.2-0.3=1.9分

  • 第5题:

    某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刘某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3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其次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3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刘某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A:A组是控制组
    B: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C: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D:B组是控制组
    E: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答案:B,C,D
    解析:
    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的要素有:①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②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