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象:“我工作很忙,平时婆婆帮忙带孩子。你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家比较宠孩子,小孩子现在说话就没大没小的,管了婆婆就不高兴,不管我又怕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跟我也不亲了???” 社会工作者:“您刚才讲的,我的理解是您希望孩子懂规矩,但是找不到让婆婆接受、孩子又不逆反的方法,是吗?” 上述对话中,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技巧是() A.忠告 B.澄清 C.对焦 D.对质

题目
服务对象:“我工作很忙,平时婆婆帮忙带孩子。你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家比较宠孩子,小孩子现在说话就没大没小的,管了婆婆就不高兴,不管我又怕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跟我也不亲了???”
社会工作者:“您刚才讲的,我的理解是您希望孩子懂规矩,但是找不到让婆婆接受、孩子又不逆反的方法,是吗?”
上述对话中,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技巧是()

A.忠告
B.澄清
C.对焦
D.对质

相似考题
更多“ 服务对象:“我工作很忙,平时婆婆帮忙带孩子。你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家比较宠孩子,小孩子现在说话就没大没小的,管了婆婆就不高兴,不管我又怕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跟我也不亲了???” ”相关问题
  • 第1题:

    求助者一般资料:周女士,26岁,某公司职员。
    病症:最近两个多月,对婆婆有一种厌恶的想法和行为,自己感到很苦恼遂自己前来做心理咨询。该女士身材匀称、很漂亮、穿着得体、表情平和,举止大方得体、很有素质。
    求助者自述:最近和婆婆说话的时候总是顶撞她,否则我就会很不舒服,为此我很矛盾、很痛苦,于是来做心理咨询。
    以下是求助者和咨询师的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为什么要顶撞婆婆,说吧?
    求助者:(……沉默)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婆婆说什么针对你的话了吗?
    求助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也就是说,你明白婆婆没有说任何针对你的话,但是你不喜欢婆婆说的话,是这样的吗?
    求助者:对。
    心理咨询师: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求助者:觉得一定要顶撞他,不然会不舒服。
    心理咨询师:顶撞婆婆你就感觉舒服了?
    求助者:嗯!
    心理咨询师:那你为什么还烦恼呢?
    求助者:因为那是我老公的母亲,和婆婆搞不好关系,那么我们夫妻的感情不会有以前那么好了,还怎么维持我们的这个家,能不烦恼吗?
    心理咨询师:你的心情已经影响到家庭生活了吗?对你的饮食、睡眠情况有影响吗?
    求助者:不在家还好,一回到家里就不好了,影响我的情绪,饭吃不好,睡眠还可以。
    心理咨询师:你以前在家里大家都很宠着你吧!
    求助者:还可以。
    心理咨询师:婆婆很疼爱老公吧!那么你对其他人有这样的行为吗?
    求助者:以前没有。现在有时候会,但是很少。
    心理咨询师:现在有时候会,那就是说有了。能够详细地谈谈吗?我保证对你的一切都会保密。
    (此处略去一段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小姑子各方面比你优秀吗?
    求助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外表呢?
    求助者:也不如我。
    心理咨询师:你婆婆很喜欢你们两个,是吗?
    求助者:嗯。可是我读的大学是全国名牌,在工作上也很有能力。
    心理咨询师:她工作能力比你强?
    求助者:不知道。
    心理咨询师:你们一起和婆婆一起聊天吗?
    求助者:有过。
    心理咨询师:婆婆对她的评价怎么样?
    求助者:当然是夸奖小姑子的好,但是在我面前又说她有太多的缺点。
    心理咨询师:那你是怎么想的?
    求助者:因为我平时在家里有些随便,婆婆经常说我缺点多,所以我认为婆婆表面说她,实际上是在说我。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不恰当的提问有( )。
    A.修饰性反题
    B.修饰性反问
    C.责备性问题
    D.“为什么”的问题


    答案:C,D
    解析:
    “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责备性问题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所以会立即引起心理防卫。这些都对推动会谈没任何好作用。

  • 第2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该求助者的C包括()。多选

    A. 烦躁
    B. 与丈夫吵架
    C. 愤怒
    D. 食欲下降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A/C选项属于情绪方面的影响(结果),B属于行为方面的影响(结果),D选项属于生理方面的影响(结果)

  •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结婚前,我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方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被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因为要自己接孩子,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的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着带孩子,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该求助者的A是()。单选
    A:食欲下降入睡困难
    B:经常与丈夫吵架
    C: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
    D:婆婆瞧不起自己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求助者的目前精神状态——情绪症状表现【试题解析】咨询中要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目前状态等。目前状态又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本题目考察的是求助者目前精神状态中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根据求助者的直接叙述“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烦躁、愤怒情绪。案例中没有紧张、抑郁的内容,因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躯体症状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案例中未提及头痛、头晕的症状。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遇到的外界事件为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C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为烦躁、愤怒,行为反应为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选项D为求助者的生理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现实的刺激),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能力【试题解析】对于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是技能考试的要点也是难点。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该案例中:1.求助者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因婆媳关系而痛苦,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5.求助者“烦躁、失眠两个多月······”,“······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该题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根据对Ellis总结的十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等形式。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案例中求助者要求婆婆应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对婆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由此可知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考察咨询中的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试题解析】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为了明确问题,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该案例中“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是开放式提问;“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是封闭式提问。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的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解析】咨询中的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用来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九种。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八种。该案例中“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身女儿那样”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方面的反馈,是内容反应(释义)。“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是对求助者情绪方面的反馈,是情感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对沉默的识别【试题解析】在咨询中,对求助者出现的沉默,要善于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沉默现象。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六种类型。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情绪型:该类型是由于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就像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例如:当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或“我不想待在这了”。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个性原因。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怀疑型: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因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之中。反抗型:求助者是被动求助,没有咨询动机,不想进行咨询,用沉默表达反抗态度。在本案例中,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进行挑战和质疑时,求助者的沉默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型;求助者后来对咨询师的话有所领悟,属于思考型。咨询师可以等待,用目光表示关注、鼓励,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因此本题答案为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共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的问题的ABC。2.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4.再教育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案例中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首先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表现C,其次找出其表现的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最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了分析,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这属于领悟阶段的工作内容,本题目选B。
    【考察重点】考察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咨询技术的掌握【试题解析】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咨询师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中辩论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也称“产婆术式”辩论。本题答案为D。

  • 第4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多选

    A. 指导
    B. 鼓励
    C. 释义
    D. 情感反应

    答案: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参与性技术
    "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和“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等都是咨询师在引导鼓励来访者进行探索。ps:咨询中很多应答性的言语(嗯、请继续)以及引导性或重复性(选择关注)的回应,都具有鼓励的性质。 “...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这里用到的内容反应(释义)和情感反应两种参与性技术(当然也是封闭式提问)。

  • 第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结婚前,我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方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被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因为要自己接孩子,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的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着带孩子,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多选
    A:食欲下降
    B:头痛
    C:睡眠问题
    D:头晕

    答案:A,C
    解析:
    【考察重点】求助者的目前精神状态——情绪症状表现【试题解析】咨询中要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目前状态等。目前状态又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本题目考察的是求助者目前精神状态中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根据求助者的直接叙述“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烦躁、愤怒情绪。案例中没有紧张、抑郁的内容,因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躯体症状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案例中未提及头痛、头晕的症状。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遇到的外界事件为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C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为烦躁、愤怒,行为反应为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选项D为求助者的生理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现实的刺激),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能力【试题解析】对于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是技能考试的要点也是难点。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该案例中:1.求助者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因婆媳关系而痛苦,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5.求助者“烦躁、失眠两个多月······”,“······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该题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根据对Ellis总结的十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等形式。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案例中求助者要求婆婆应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对婆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由此可知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考察咨询中的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试题解析】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为了明确问题,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该案例中“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是开放式提问;“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是封闭式提问。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的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解析】咨询中的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用来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九种。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八种。该案例中“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身女儿那样”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方面的反馈,是内容反应(释义)。“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是对求助者情绪方面的反馈,是情感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对沉默的识别【试题解析】在咨询中,对求助者出现的沉默,要善于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沉默现象。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六种类型。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情绪型:该类型是由于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就像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例如:当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或“我不想待在这了”。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个性原因。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怀疑型: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因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之中。反抗型:求助者是被动求助,没有咨询动机,不想进行咨询,用沉默表达反抗态度。在本案例中,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进行挑战和质疑时,求助者的沉默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型;求助者后来对咨询师的话有所领悟,属于思考型。咨询师可以等待,用目光表示关注、鼓励,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因此本题答案为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共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的问题的ABC。2.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4.再教育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案例中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首先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表现C,其次找出其表现的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最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了分析,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这属于领悟阶段的工作内容,本题目选B。
    【考察重点】考察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咨询技术的掌握【试题解析】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咨询师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中辩论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也称“产婆术式”辩论。本题答案为D。

  • 第6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结婚前,我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方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被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因为要自己接孩子,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的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着带孩子,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该求助者的C包括()。多选
    A:烦躁
    B:与丈夫吵架
    C:愤怒
    D:食欲下降

    答案:A,B,C
    解析:
    【考察重点】求助者的目前精神状态——情绪症状表现【试题解析】咨询中要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目前状态等。目前状态又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本题目考察的是求助者目前精神状态中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根据求助者的直接叙述“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烦躁、愤怒情绪。案例中没有紧张、抑郁的内容,因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躯体症状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案例中未提及头痛、头晕的症状。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遇到的外界事件为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C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为烦躁、愤怒,行为反应为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选项D为求助者的生理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现实的刺激),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能力【试题解析】对于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是技能考试的要点也是难点。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该案例中:1.求助者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因婆媳关系而痛苦,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5.求助者“烦躁、失眠两个多月······”,“······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该题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根据对Ellis总结的十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等形式。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案例中求助者要求婆婆应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对婆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由此可知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考察咨询中的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试题解析】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为了明确问题,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该案例中“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是开放式提问;“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是封闭式提问。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的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解析】咨询中的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用来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九种。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八种。该案例中“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身女儿那样”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方面的反馈,是内容反应(释义)。“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是对求助者情绪方面的反馈,是情感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对沉默的识别【试题解析】在咨询中,对求助者出现的沉默,要善于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沉默现象。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六种类型。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情绪型:该类型是由于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就像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例如:当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或“我不想待在这了”。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个性原因。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怀疑型: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因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之中。反抗型:求助者是被动求助,没有咨询动机,不想进行咨询,用沉默表达反抗态度。在本案例中,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进行挑战和质疑时,求助者的沉默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型;求助者后来对咨询师的话有所领悟,属于思考型。咨询师可以等待,用目光表示关注、鼓励,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因此本题答案为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共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的问题的ABC。2.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4.再教育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案例中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首先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表现C,其次找出其表现的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最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了分析,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这属于领悟阶段的工作内容,本题目选B。
    【考察重点】考察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咨询技术的掌握【试题解析】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咨询师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中辩论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也称“产婆术式”辩论。本题答案为D。

  • 第7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结婚前,我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方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被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因为要自己接孩子,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的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着带孩子,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这段咨询最可能是发生在()。单选
    A:心理诊断阶段
    B:领悟阶段
    C:修通阶段
    D:再教育阶段

    答案:B
    解析:
    【考察重点】求助者的目前精神状态——情绪症状表现【试题解析】咨询中要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目前状态等。目前状态又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本题目考察的是求助者目前精神状态中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根据求助者的直接叙述“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烦躁、愤怒情绪。案例中没有紧张、抑郁的内容,因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躯体症状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案例中未提及头痛、头晕的症状。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遇到的外界事件为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C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为烦躁、愤怒,行为反应为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选项D为求助者的生理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现实的刺激),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能力【试题解析】对于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是技能考试的要点也是难点。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该案例中:1.求助者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因婆媳关系而痛苦,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5.求助者“烦躁、失眠两个多月······”,“······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该题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根据对Ellis总结的十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等形式。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案例中求助者要求婆婆应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对婆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由此可知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考察咨询中的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试题解析】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为了明确问题,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该案例中“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是开放式提问;“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是封闭式提问。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的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解析】咨询中的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用来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九种。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八种。该案例中“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身女儿那样”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方面的反馈,是内容反应(释义)。“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是对求助者情绪方面的反馈,是情感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对沉默的识别【试题解析】在咨询中,对求助者出现的沉默,要善于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沉默现象。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六种类型。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情绪型:该类型是由于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就像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例如:当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或“我不想待在这了”。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个性原因。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怀疑型: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因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之中。反抗型:求助者是被动求助,没有咨询动机,不想进行咨询,用沉默表达反抗态度。在本案例中,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进行挑战和质疑时,求助者的沉默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型;求助者后来对咨询师的话有所领悟,属于思考型。咨询师可以等待,用目光表示关注、鼓励,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因此本题答案为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共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的问题的ABC。2.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4.再教育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案例中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首先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表现C,其次找出其表现的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最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了分析,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这属于领悟阶段的工作内容,本题目选B。
    【考察重点】考察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咨询技术的掌握【试题解析】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咨询师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中辩论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也称“产婆术式”辩论。本题答案为D。

  • 第8题:


    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越来越忙碌,很多人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所以很多孩子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看。虽然由他们照看比较让父母放心,但这种隔代教育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问题]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你所在的社区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请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案:
    解析: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家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①由于父母的工作较忙,对于孩子的照顾和关爱较少,儿童有被爱与关心的需要,而在这一点上,忙碌的父母所能给予的太少。②隔代教养会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情况下,隔代教养家庭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长辈们对于他们的娇纵和过度宠爱,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③隔代教养家庭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多老人因为知识水平有限,不具备对孩子的教导能力,无法帮助孩子学习相关知识,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2.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社会工作者拟订的个案服务方案如下:


    (1)方案目标


    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亲子关系,拓宽孩子们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让他们在更加健康和优质的成长环境中快乐成长。


    (2)方案实施策略


    ①促进亲子关系。开展促进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相关活动,教授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②拓宽孩子们的活动范围。与社区学校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孩子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开展游戏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和社会化发展、道德的形成、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③组织志愿者服务。针对老人无法对孩子们的学习提供帮助的问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辅导。


    (3)方案执行。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家庭成员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评估等。




  • 第9题:

    《拇指姑娘》中老婆婆想得到一个美丽的小孩子,巫婆帮她实现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判断题
    《拇指姑娘》中老婆婆想得到一个美丽的小孩子,巫婆帮她实现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服务对象:“我工作很忙,平时婆婆帮忙带孩子。你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家比较宠孩子,小孩子现在说话就没大没小的,管了婆婆就不高兴,不管我又怕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跟我也不亲了。” 社会工作者:“您刚才讲的,我的理解是您希望孩子懂规矩,但是找不到让婆婆接受、孩子又不逆反的方法,是吗?”上述对话中,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技巧是()
    A

    忠告

    B

    澄清

    C

    对焦

    D

    对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服务对象说:“我丈夫在家经常对我指手划脚,好像只有他在外面赚钱养家,看不到我的价值,经常指责我。其实我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也是非常辛苦的,他一点不知道体贴!”下列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回应中,符合“同理”技巧的有( )。
    A

    “您先生是不是脾气不好,容易发怒”。

    B

    “您做的有些事情可能没有符合您先生的要求”。

    C

    “您觉得很委屈,因为您先生不了解您的劳”。

    D

    “您先生在外面工作辛苦,所以回来发牢骚”。

    E

    “您先生不体贴和不尊重您,这让您又气又伤心”。


    正确答案: B,C
    解析:

  • 第13题:

    李某,女,36岁,某外企工厂的职工,有一个上五年级的男孩。现向你求助:
    服务对象:我真是为孩子的学习发愁。
    社会工作者:你能具体说一说孩子的状况吗
    服务对象: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管孩子,现在孩子作业也不做。我通常要加班到11点,回家之后孩子都睡了,没有时间监督孩子。
    社会工作者:真是很辛苦!上班那么紧张,还要担心孩子。
    服务对象:是的。孩子的爸爸没有那么忙,但也不管孩子。赚不到钱,还不管孩子。
    一有空就和朋友喝酒聊天,像没有这个家似的。这个家都要我来操心……
    (服务对象开始哭泣)
    社会工作者:(沉默,递给她纸巾)
    在本案例中,你应该做到( ),才能与你的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A.制造气氛
    B.积极主动
    C.感同身受
    D.自我披露

    答案:C
    解析:
    感同身受指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服务对象所面对的处境,把自己置于服务对象的位置上体会服务对象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此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只有做到感同身受,才能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 第14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多选

    A. 歪曲的认知
    B. 不合理信念
    C. 现实的刺激
    D. 非理性思维

    答案:A,B,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非现实刺激事件(A),而是B,即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歪曲的认知、非理性的思维。

  • 第1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结婚前,我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方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被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因为要自己接孩子,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的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着带孩子,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多选
    A:指导
    B:鼓励
    C:释义
    D:情感反应

    答案:C,D
    解析:
    【考察重点】求助者的目前精神状态——情绪症状表现【试题解析】咨询中要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目前状态等。目前状态又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本题目考察的是求助者目前精神状态中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根据求助者的直接叙述“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烦躁、愤怒情绪。案例中没有紧张、抑郁的内容,因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躯体症状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案例中未提及头痛、头晕的症状。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遇到的外界事件为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C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为烦躁、愤怒,行为反应为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选项D为求助者的生理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现实的刺激),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能力【试题解析】对于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是技能考试的要点也是难点。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该案例中:1.求助者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因婆媳关系而痛苦,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5.求助者“烦躁、失眠两个多月······”,“······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该题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根据对Ellis总结的十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等形式。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案例中求助者要求婆婆应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对婆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由此可知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考察咨询中的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试题解析】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为了明确问题,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该案例中“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是开放式提问;“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是封闭式提问。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的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解析】咨询中的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用来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九种。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八种。该案例中“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身女儿那样”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方面的反馈,是内容反应(释义)。“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是对求助者情绪方面的反馈,是情感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对沉默的识别【试题解析】在咨询中,对求助者出现的沉默,要善于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沉默现象。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六种类型。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情绪型:该类型是由于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就像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例如:当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或“我不想待在这了”。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个性原因。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怀疑型: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因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之中。反抗型:求助者是被动求助,没有咨询动机,不想进行咨询,用沉默表达反抗态度。在本案例中,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进行挑战和质疑时,求助者的沉默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型;求助者后来对咨询师的话有所领悟,属于思考型。咨询师可以等待,用目光表示关注、鼓励,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因此本题答案为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共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的问题的ABC。2.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4.再教育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案例中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首先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表现C,其次找出其表现的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最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了分析,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这属于领悟阶段的工作内容,本题目选B。
    【考察重点】考察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咨询技术的掌握【试题解析】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咨询师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中辩论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也称“产婆术式”辩论。本题答案为D。

  • 第16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提问方式包括()。多选

    A. 间接询问
    B. 直接逼问
    C. 开放式询问
    D. 封闭式询问

    答案: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参与性技术
    在案例中,咨询师主要使用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的提问方式。

  • 第17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该求助者的A是()。单选

    A. 食欲下降入睡困难
    B. 经常与丈夫吵架
    C. 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
    D. 婆婆瞧不起自己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A/B选项属于结果,D选项属于认知,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是刺激事件。

  • 第18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这段咨询最可能是发生在()。单选

    A. 心理诊断阶段
    B. 领悟阶段
    C. 修通阶段
    D. 再教育阶段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分为以上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在于明确求助者的ABC,并解说ABC理论。

  • 第19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结婚前,我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方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被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因为要自己接孩子,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的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着带孩子,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多选
    A:歪曲的认知
    B:不合理信念
    C:现实的刺激
    D:非理性思维

    答案:A,B,D
    解析:
    【考察重点】求助者的目前精神状态——情绪症状表现【试题解析】咨询中要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目前状态等。目前状态又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本题目考察的是求助者目前精神状态中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根据求助者的直接叙述“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烦躁、愤怒情绪。案例中没有紧张、抑郁的内容,因此答案选AC。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躯体症状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案例中未提及头痛、头晕的症状。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遇到的外界事件为婆婆不肯帮忙接孩子,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C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为烦躁、愤怒,行为反应为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选项D为求助者的生理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ABC理论的掌握【试题解析】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现实的刺激),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为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能力【试题解析】对于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是技能考试的要点也是难点。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该案例中:1.求助者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明显变化,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求助者因婆媳关系而痛苦,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5.求助者“烦躁、失眠两个多月······”,“······天天和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工作,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该题答案为B。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判断【试题解析】根据对Ellis总结的十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等形式。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案例中求助者要求婆婆应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对婆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由此可知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为C。
    【考察重点】考察咨询中的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试题解析】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为了明确问题,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该案例中“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是开放式提问;“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是封闭式提问。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的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解析】咨询中的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用来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九种。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八种。该案例中“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身女儿那样”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方面的反馈,是内容反应(释义)。“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是对求助者情绪方面的反馈,是情感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CD。
    【考察重点】咨询中对沉默的识别【试题解析】在咨询中,对求助者出现的沉默,要善于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沉默现象。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六种类型。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情绪型:该类型是由于求助者的气愤、恐惧或羞愧等情绪所致,就像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例如:当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或“我不想待在这了”。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个性原因。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怀疑型: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因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之中。反抗型:求助者是被动求助,没有咨询动机,不想进行咨询,用沉默表达反抗态度。在本案例中,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进行挑战和质疑时,求助者的沉默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型;求助者后来对咨询师的话有所领悟,属于思考型。咨询师可以等待,用目光表示关注、鼓励,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因此本题答案为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共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的问题的ABC。2.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4.再教育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案例中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首先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表现C,其次找出其表现的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最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了分析,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这属于领悟阶段的工作内容,本题目选B。
    【考察重点】考察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咨询技术的掌握【试题解析】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咨询师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中辩论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也称“产婆术式”辩论。本题答案为D。

  • 第20题:

    孩子不用心聆听家长说话,经常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主要是因为:()

    • A、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
    • B、家长平时没有好好聆听孩子说话引起的
    • C、孩子处在叛逆期,和家长对着干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单选题
    女:昨天你又喝多了,还吐了一地!你不是答应我不喝酒了吗?男:不喝人家就不跟你签这合同!工作需要,我也没办法呀!问:男的是什么语气?
    A

    道歉

    B

    委屈

    C

    愤怒

    D

    难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一次妇女互助小组中,张华抱怨婆婆与丈夫、儿子太过亲近,把自己当外人,委屈得哭个不停。社会工作者于燕对她实施个案会谈,进行辅导。以下于燕在调节婆媳关系时()的做法是可取的。
    A

    指责张华不大度,奶奶疼孙子做母亲的应该高兴

    B

    指责婆婆不懂教育,应该让儿媳教育孩子

    C

    指责丈夫不照顾妻子的感受

    D

    帮助婆婆认识与儿子和孙子之间的关系、角色、权力的边界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就是再忙我也会陪孩子去练琴。问:说话人是什么意思?
    A

    不忙的时候陪孩子练琴

    B

    不忙的时候去练琴

    C

    忙的时候也陪孩子练琴

    D

    忙的时候就不陪孩子练琴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在我们国家,每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孩子们可以跟我们一起上班,知道我们工作的不容易。★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上班?
    A

    好玩儿

    B

    了解我们的工作

    C

    没有人照顾孩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