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你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写一篇1 200~1 5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要求:中心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三、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很佩服这位葛副部长和《中国青年报》,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承认“中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要冒否定改革的风险,在现阶段否定改革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风险一般人是不敢担的。
    如果始终不正视现实,捂着鼻子哄眼睛,任由医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病不敢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让医改走进死胡同,这才是真正地害了改革。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越是不敢承认失败,这个失败就越大越彻底。发现改革方向出现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是真正的改革家,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现在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揭开了这个盖子,坦承医改出了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价格上涨的巅峰是药品。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一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它的涨幅不但大大高于工资上扬的水平,而且大大高于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20年前在医院生一个孩子(顺产)收费只不过十几元钱,现在竟达到四五千元。开一次刀就得“出一次血”,看一个大病就得倾家荡产。这充分说明医改出了毛病。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恰似一个人正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考察医改的重点,无外乎医院和农村,这也是难处所在。设医院之目的,在荟萃名医,治病救人而已,可现而今,医院自身竟不能健康生存,难以为继,又如何担当保障、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所以,必得先为医院“输血”、“降压”,是为急务。毫无疑问,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应该是我们的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而不仅仅是其卫生部门。因为说到底,在目前条块利益分割、冲突、转型的复杂背景之下,单单一卫生部门根本无法应对此种局面。而对于农村,原本底子更薄,困难更大,需要花的心思、下的工夫就更多,非政府莫能。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来主导医疗体制改革,让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小康”!
    当我们找到“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些病症时,才能对症开方,开出“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这样一些药方。有了好的药方,再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医疗“疾病”才有可能好转,老百姓才有救,普通群众才有希望看得起病,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题:

    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展开论述,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面对“流浪乞讨”,治标还是治本
    流浪乞讨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相悖而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政府难以彻底解决的棘手问题。在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也没有摆脱流浪乞讨的这个尴尬问题。
    为了应对社会进步与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不和谐,世界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西欧国家针对残障人士的“行乞证”,西班牙政府指定“贫民窟”,给乞丐发行报纸,成立乞丐管理办公室等。在我们国家,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如设立城市救助站,立法,设立禁讨区等措施。但是大家的问题解决了么,流浪乞讨的人群消失了么?
    没有,原因在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只能治标,还不能治本,那我们是治标还是治本?回答是肯定的,要治本,但是治本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先治标,全方位的治标,到了一定时期就是治本了。所以要在治标的同时,探寻治本的根本之路。
    面对“流浪乞讨”要治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成立国家救助中心,指定社会乞讨救助专员,其他城市、交通、司法、医疗等国家机构设专员负责乞讨救助事务,各省市设立对口人员和部门,联合立法,联合监督执行;(2)国家拨发专项乞讨救助资金,成立乞讨救助基金会,各省市设分会,各地设立专门司法部门监督资金落实使用,鼓励企业、个人献爱心;(3)鼓励企业、个人收容有劳动力乞讨者进行合法雇用;(4)增加城市救助站规模,改变救助站运作模式,给乞讨者创造可以创造价值的场所;(5)建立救助管理全国联网信息系统,组织有效联管、联防;(6)严厉打击利用他人非法乞讨牟利现象,做到发现一个抓一个,救一个;(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户籍管理办法,强力资助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
    面对“流浪乞讨”,治标的目的是治本。流浪乞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它是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产物,也是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要彻底的杜绝“流浪乞讨”的现象,我们必须在治标的同时,加快社会全方位发展,强化社会综合管理,加强全民文化素质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深化立法体系建设,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总之,只有加快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才是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根本之路。
    “流浪乞讨”的消失才是社会的真正和谐,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府必须面临的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总而言之,针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流浪乞讨”问题,只有综合发展、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才是根本之路。

     

  • 第3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l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明力。(50分)


    正确答案:


    以科学发展观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精辟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并举,作为我党一个完整的目标确定下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一种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的,把经济、社会和人统一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当代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在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科学运用生产力,坚持以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理念来选择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唤醒人们注意:不要吃子孙饭,富当代人。必须对我们国家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富矿资源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这个问题,不只是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人认识到就可以,各级政府、全体人民都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全党、全国人民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以科学发展观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几个思路: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平衡和持续发展。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简单地将GDP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GDP,但GDP只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因此,应当非常关注它却又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只看其增长速度,不要给地方政府下GDP指标,要以平衡的心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采取重大战略措施,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战备体系和新型机制,北方水资源稀缺和南方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需要在宏伟的跨世纪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中,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和新型机制。强化和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立法与实施工作。

        三、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这包括三个方面:加快经济的改革,减少和取消对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率低的国有企业的补贴;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价格体制;推行环境税。同经济增长相适应,将公共投资重点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并引导企业向环境保护投资。

        四、依靠科学技术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瓶颈性约束,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随着未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以及有色金属、铁矿石、木材等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长。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努力开辟新的资源利用空间,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将会被不断上扬的国际资源、能源价值所抵消。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是依靠科学技术,通过资源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不断扩展资源能源的获取能力;同时必须通过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最终解决资源能源的瓶颈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El趋激烈,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另外应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背后,与令人鼓舞的世界现代史上最成功的奇迹共生共存的还有这样一些画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边缘化人群正在遭受着刻骨铭心的痛。两年前,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等专家多次向社会发出警告: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因政治体制不能适应转型而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些均是催生不稳定的有机土壤。

  • 第4题:

    (三)请就给定的资料中反映的显示问题,自拟标题,用1000—1200字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60分)


    正确答案:

  • 第5题:

    请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


        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其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尤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党和国家“努力实现教育平等,维护社会公平”的有关方针政策.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
        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并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有了家、有了孩子就有教育需求。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却遭遇种种障碍:首先是户籍制度的壁垒。由于我国居民的户籍与教育等社会福利相联系,流动人口子女没有户籍就难以在当地入学,这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碍。其次是教育资源的“瓶颈”。城市人口密集,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压力。最后是地方利益的门槛。出于地方利益考虑.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往往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置门槛,将无力负担高昂学费的农民工子弟拒之门外,使国家的有关政策很难得到真正落实。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教育平等。进而推动社会在和谐氛围中持续进步。就必须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在社会管理制度难以突破的条件下,各地方政府立足当地实际。采取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最现实的选择。这不外两条路:一是依托公办学校,二是扶持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文件规定,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武汉市的经验表明。只要政府有足够的决心、采取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落实到位。具备条件的城市政府应借鉴武汉市做法,保证足够的财政补贴。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一视同仁.纳入公办学校就读。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引导、支持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保证校舍、体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达标的需要.并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给予资助。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引导其使用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走规范化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但要实现这一群体真正与社会其他成员平等还“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平等必须从实现教育平等做起。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群体平等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 第6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不少于1200字。


    正确答案:

    集民智解民困
    收入分配制度一定要进行改革,这已经是共识。国家也早就启动了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调研,但是直到现在进程依然是调研。改革方案不见进展,而收入裂痕却在不断加深。时间越久,就越难解决,一直犹豫不决就可能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显然,这一改革有必要“快刀斩乱麻”,不能总是陷入调研和利益博弈的旋涡。
    要打破目前这种僵局,让改革方案早日实施,我以为唯一办法是公开已经形成的方案,让公众来讨论。有关机构进行前期调研的确有必要,但不能总是以调研的借口拖延改革;利益博弈确实不可避免,但不能总是隐秘博弈,更不能因为少数人而影响多数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唯有交给民意讨论才能终止无休无止的分歧。
    首先,这一改革已有初步方案。相信这一方案是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了不少人的智慧,有一定合理性。即便该方案有待完善,我认为应该通过征求民意来完善。草根们的智慧不容忽视,问计于民合情合理。
    其次,收入分配改革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收入裂痕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撕开了。1988年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就达7.3倍。可以说,关于改革收入分配已经呼吁了很多年。有了民意支持,就为民主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公众有参与方案讨论的热情。
    再次,让隐秘博弈转向公开博弈。所谓的改革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究竟是哪些机构、哪些企业?公众不得而知;究竟是谁与谁在博弈、博弈焦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博弈?公众同样不知道。于是,这场本应该公开进行的博弈变成了少数人的隐秘博弈。既然是隐秘博弈就存在许多不公的因素,有可能伤害到公众利益。因此,公众不应缺席这场博弈。
    最后,公开问计于民可节省改革成本。今天这个机构调研,明天那个机构调研,这笔经费支出必然不少,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早日公开征求民意,不但能节省调研经费,而且还能节省时间——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再一次次错失改革机会了。要知道,民意讨论之后,还要完善方案并经过相关法律程序,时间上拖不起。
    可能在有关部门看来,如果公开一份不成熟的改革方案会影响到政府形象。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顾虑。因为任何一项重大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唯有依靠集体智慧与民主决策,才能让改革方案少些漏洞多些公平。有关部门要意识到,民意是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公平与效率的最好“鞭子”。如果继续这样调研再调研,陷入隐秘博弈的怪圈难以自拔,就会给人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难产”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因为有关部门先给既得利益集团吃“偏心饭”,等到既得利益集团博弈之后,才让公众吃“剩饭”。
    我认为应该就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给有关部门明确具体责任、立倒计时牌。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出台方案征求民意,就要进行问责;如果参与改革方案的部门因为部门利益而影响改革进程,更要进行曝光和问责。

  • 第7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12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新医疗改革方案解决民生难题
    当今中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是众矢之的,医疗改革迫在眉睫,已刻不容缓。这不但涉及国计,更是与民生密切相关。
    根据新医疗改革方案,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第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新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不可能实行终生免费医疗制度,但为保证国家稳定,人民安康,必须建设覆盖城乡的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困难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可以让人民先就医,后付钱。
    第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疗改革整顿医药行业混乱体系的关键。当前我国药价虚高,同一种药品改头换面变相涨价;医药生产及流通领域混乱,利益链条互相驱使,抬高药品价格;药品卖包装,“缺斤少两”严重,变相坑害老百姓;药品经销商与医院和医生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药养医,把治病贵的负担转嫁到患者身上。以上种种弊端导致了人民不敢买药,没钱买药。新医疗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再配合医保制度的城乡覆盖,可使群众买到便宜药,买到放心药。
    第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新医疗改革的基本。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当前,由于我国重点建设大城市大医院,而基层医院医疗设施跟不上,医务人员水平较低,以至于群众不敢去基层医院就医,但大多数大医院都要在诊断前做“大检查”,以至于就算是小病也要花费相当多的费用。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是最基本的一步,使人民能就近就医,经济就医。
    第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新医疗改革建立公平和谐社会的根本。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在甲流肆虐的一年中,人民已经认识到了健康防预的重要性,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在增加人民防预意识的同时,基于其有效的物质保护。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保护群体,对重大疾病人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再者,可加大人民对于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视,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第五,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疗改革中最难的“攻坚战”。过去,大多数公立医院实行“以药养医”“医药不分家”,医院靠赚药品利润给医生发放工资,医生也只开贵药、好药,这就导致医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此次公立医院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但同时也要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等措施保障基层卫生人员待遇不下降。
    这次新医疗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改革,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显出成效的。但新医疗改革方案最终的目标就是维护国家和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问题。在此过程中,新医疗改革对民生的改善会逐步的显现出来,我们会满怀信心的拭目以待。

  • 第8题:

    根据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字数1000字左右。(45分)


    正确答案:

     让城市多一片“绿色风景

      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把绿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但是总体上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仍较少。而且城市绿化尚有误区:一是普遍重草轻树,一些城市热衷于大种草坪,尤其在新建的广场中草多树少。二是绿地设计贫乏,样式单调;重视外来树种,轻视本地树种,绿地失去特色。三是急于求成,有的城市不惜工本,大搞“大树进城”,到农村和山区购买大树,移植进城,结果成活率很低,既没有增加城市绿色,又破坏了山区和农村的生态。

      城市绿化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大挖大填和斧凿痕迹,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一,找到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三者共赢的平衡点。许多城市注重景观效果,偏重快速郁闭成型的造林绿化方法,树种单调、径级较大、规格近似,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管护难度较大;草地和一些引进树种,投入成本高,管理维护费用大,还不能很好地凸显绿化的功能。城市绿化要注重生态适应性,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寿命;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科学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遮阳、环保、引导行人和车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提高绿化用地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变“高”了,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是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许多树木被人为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树木也被习惯性地截冠修剪。结果不仅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经常发生病虫害。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为负担。事实上,我国适合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十分丰富。

      其三,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维持着城乡绿地“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随着国家对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政策,应尽快将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摆上日程。系统规划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完善统一,使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优化,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型城市。

     

  • 第9题:

    (二)请就给定资料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写一篇议论文,标题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200字以内。(70分)


    正确答案:

  • 第10题:

    面对公安机关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请你根据给定资料,自拟标题,就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深刻,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字以内。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做人民满意警察

    自从周总理在“警察”一词前面冠以“人民”的字样,人民警察就把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安全,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无上职责。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给人民警察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有了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对公安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安机关不仅承担着保障社会平安、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也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代赋予了公安机关新的责任和任务,但不管时代和环境怎样变化,公安工作始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民生、执法为民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的基本理念。人民警察必须牢记保护人民的使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执法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力争做一个人民满意的优秀警察。

    在这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代,要做一名人民满意的警察殊非易事。警察是高风险的职业,是高劳动强度的职业,又是回报较少的职业,任劳任怨是这个职业最明显的特点。身为一名警察,就要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坚定的宗旨意识,有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安全和自由牺牲奉献的忠诚信念。以此为动力,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做好工作,随时做好牺牲奉献的准备。

    要随时准备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走上民警岗位,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享福的。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民警要随时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装在心中,别人休息我不休息,保持24小时听候召唤的状态,为解除群众的危难疾苦服务。

    要随时准备流血牺牲。平时要加强岗位练兵,苦练业务本领,提高制服犯罪的技战术水平,打牢克敌制胜的基础。面对危险和困难,毫无动摇、决不退缩,,为了除暴安良、维护正义,随时准备冲上第一线,与犯罪分子搏斗和交锋,即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要随时准备承受来自社会的精神压力。面对社会上对警察的一些成见,面对一些执法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侮辱和刁难,作为民警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公安队伍形象为重,个人荣辱为轻。要忍辱负重,宁可自己受一些委屈,也要守住法律和政策的原则底线,始终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用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赖,提高执法的公信力,为顺利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民警在执法为民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一定能够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人民的忠诚卫士。

  • 第11题:

    4 . 结合 “给定资料” 所反映的问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议论文。 ( 4 0 分)

    要求:①参考背景材料,进行恰当的阐述; ②观点明确, 具体分析, 条理清楚, 语言流畅; ③字数在1 0 0 0 ~1 2 0 0 字。


    正确答案:

    4 .【参考例文】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近年,国内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给定资料中的问题食品、煤矿事故经常见诸于.报端,现买状况令人堪忧。
    仔细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首先,企业自身缺乏对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安全管理缺位。其次,相关法制不健全,对造成产品质量责任和安全生产事故的惩处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事前控制,无法真正从源头消除公共安全隐患。最后,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遭受损失的时候往往处置不当,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介于上述情况,我们有必要建立更加迅捷有效的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体系和平台,一方面充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完全,另一方面避免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产品创新等受到影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为企业自身而言,除了要注重安全管理,加强产品的责任和安全意识外,还要借助于技术创新,依托先进的技术去研究探索降低事故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整个生产流程和供应链进行风险鉴别排查,将风险控制的流程书面化,对于发生产品召回的应急预案,在供货合同上要求原料部件供应商承担供货产品责任等。同时,还可以利用保险机构进行风险防范,从而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广大消费者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造成损失的,要注意保全证据及时索赔。.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近期要优先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点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和相关设备。从整体上对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及部署,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高度关注和所下的决心。
    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吸取相关事故的教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防范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必将得到全新的改善,我国经济整体实力

  • 第12题:

    问答题
    五、阅读“给定资料”,以“水安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请结合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管好、用好灾区人民的救命钱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踊跃捐献,捐赠的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数量之大,来源之广。这些救灾款物,包含着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深情厚谊,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同胞骨肉情,体现了华人世界乃至世界人民的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同情。这些款物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吃穿的救命钱,是重建家园振奋精神的强心剂。
    我们看到,救灾款物的筹集、管理、支出头绪繁多,赈灾重建的工作会时间长,同时有关部门和组织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本身存在漏洞,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救灾款物被贪污、截留、挪用等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捐献者的积极性,引起了公众和灾区人民的不满。因此,这次救灾款物能否利用好,直接关系到能否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全局,关 系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威信和决心,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国际形象。
    要切实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确保廉洁救灾,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救灾款物进行管理。
    第一,坚持信息公开,切实把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置于阳光之下。建立救灾款物信息披露制度,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主动公开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公布制定出台的规章制度和开展的监督检查等情况,设立咨询、举报电话,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
    第二,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审计部门要对救灾钱款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工作面覆盖到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募集和管理使用的每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引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新闻媒体的监督,尤其做好社会公众的监督工作,把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募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到监督的视野之内。
    第三,从快从严从重处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严办重处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趁机发“国难财”的组织和个人,严肃追究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中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等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建立救灾款物监管体系。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提供重要保障,为确保对今后救灾款物的安全、有效、有序、规范的常态管理,应该建立健全中国的救灾款物监管体系。
    救灾款物的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必将唤起全国民众合力抗争,也会赢得其他国家和国际友人更多的关心和支援。某种意义上,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信团结的纽带,是赢得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有关部门和组织务必把灾区人民的救命钱管好、用好。

  • 第14题:

    根据给定资料的主旨,结合我省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为我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抓住机遇。用好当前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乘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对促进我省的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 第15题:

    三、从我省实际出发,围绕“给定材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分;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 第16题:

    结合给定材料,请以“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为副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文字流畅,自拟主题。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听证会起源于国外,是公众直接对政府决策发表意见的一种新兴社会管理模式。20世纪 90年代以来,它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的听证制度也逐步完善。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听证会这一新生事物,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听证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为把这一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做实,我们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正式听证制度。
    在听证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地区,根据听证程序的严格性与繁简程度,行政听证制度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从我国听证现状来看,大多属于正式听证,但对于听证程序的规定仍是简单而粗疏的,无法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不能起到保障公民权益的基本目的。因此,听证制度的完善当务之急在于完善现行的正式听证,听证中的主体,听证的当事人和参加人,听证的原则、步骤、方式和具体程序作出详尽的规定,使听证制度达到规范,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如果没有良好运行的正式听证制度,非正式听证甚至整个听证制度便会流于一种形式。
    其次,逐步扩大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
    目前世界各国听证适用范围在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而我国目前的听证程序主要还只限于行政处罚、价格等几项行政行为,范围极小。当一种程序和制度还尚未被立法所广泛采用时,其影响力和效力肯定是有限的,所以当前我国应尽快扩大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尽量在对相对人实施不利处分时都能够适用该程序,今后再逐渐扩大到抽象行政行为领域。
    其三,要进一步完善关于行政听证主持人的规定。
    由于行政听证制度具有准司法的属性,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要有中立性与公开性,公众特别关注听证过程中听证主持人的身份问题。在国外,听证主持人的地位日渐独立、日渐脱离行政机关的控制,由此赢得了公众对听证程序公正性的信心。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这一有益做法,以避免明显的不公平听证。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对听证程序的审查。
    对行政程序的审查是指对听证程序是否合法,以及经过听证后的行政是否合法、适当问题进行审查。它既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也是对受侵害的相对人的一种救济。听证制度目前我国尚属初创阶段,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对此都未有充分的认识,也没有多少经验,在执行当中难免会有差错,违反听证程序的现象也属不可避免。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也是理所当然的。可以通过建立全面的监督机制来进行相应的救济,如以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监督听证行为,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监督听证行为等。
    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从无到有,我们期待着通过听证的行政行为更加理性化,也期待着在未来的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中,能有相当完善的听证制度的规定一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第17题:

    根据给定资料的主旨,结合山东省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为我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抓住机遇,用好当前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乘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对促进我省的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 第18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正确答案:
    浅议治理学术腐败
    近段时期,有关学术造假的新闻接踵而至。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目前,我国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拼凑;以学术头衔包装自己;制造“学术泡沫”,学界浮躁之风日甚、粗制滥造的作品风行天下;学术交易等。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影响也反映在学术界;学术成果和对人才的评价,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成果的联系过于紧密;个人问题,个人失去科学道德。
    为何造假现象如此之多?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原因:
    一是现行制度存在弊端。以学术职称评定来说,如果要评上高级职称,首先是要有大中专以上文凭,这是前提,否则不予参与评定,即使你是自学成才也不被认可;其次是学术成果,主要看你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如何则很少计较;再次才是业绩。如果只有业绩,没有论文也不成。业绩差些,有论文也可以。总之,文凭是前提,论文是关键。正是这样的制度,促使那些不学无术的人,不得不出钱买文凭,不得不高价雇请枪手代写论文,最后就是铤而走险抄袭别人论文。所以走后门送钱,高价买版面,盗窃别人论文发表就应运而生。
    二是名利思想在作祟。在利欲的驱使下,一些人不走正道而走歪道。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潜心钻研,踏实工作,开拓创新,创造业绩,争取荣誉,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而是为名为利,挖空心思,施展诡计伎俩,弄虚作假,欺下蒙上,混淆视听,大肆作假,盗名~誉,学术作假就是在名利思想驱使下出现的。
    三是审核制度不完善,审核人的责任心不强。一些抄袭论文之所以能顺利发表,固然不排除金钱开路的存在,但也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核人责任心不强,他们对各种期刊已经发表过的论文毫不知晓,又不愿做必要的查询,随随便便让抄袭论文蒙混过关,得到发表,既窃取了别人的科学成果,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欺骗了读者,混淆了是非,为学术骗子开方便之门,助长了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危害极大。审核人员难辞其咎。
    四是对学术造假打击不力,不足以震撼造假者,也就难于使造假现象在社会上绝迹。造假成本低,收益大,是造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对学术造假打击不力,多数是舆论抨击,思想批判,很少有法律土的处理,行政上的处理也不多,更不重。这样,既不能有效的震慑造假者,下次心改邪归正,也不能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以此为戒。这也是造假屡禁不绝的原因。
    所以,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学术评审制度,加强责任心,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学术,严厉打击各种造假行为,要让一切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要积极倡导开拓创新,在学术上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文化,要鼓励更多的人做一个德艺双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

  • 第19题:

    五)请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五)答案提示
    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做好保密工作
        国家秘密,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推进的保障,它关系到社会内部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实现,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守国家秘密,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然而走进信息科技时代后,随着机关办公系统的网络化,政府网站泄密事件频频发生。新形势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秘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保密工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秘密的载体已经由纸介质为主扩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但相关制度的建设没有及时跟进,保密审核程序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对新科技、新知识接纳能力不足,欠缺新形势下保密所需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近年来以政府网站为主导方式的政府信息公开蓬勃发展,盲目公开、定密不清、审密不严、保密意识滞后等因素导致政府网站成为泄密的主要窗口,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已刻不容缓。
        首先,加紧新形势下的保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密制度。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使该法律适应新形势;建立现代通信条件下的保密制度,弥补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完善信息管理,涉密网与互联网必须实行物理隔离,谨防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窃取国家机密;科学界定信息公开的范围,加大对政务公开信息的审核力度,区分可以公开的政务信息和不能公开的机密,该公开的要及时公开,涉及机密、不能公开的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防止国家秘密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泄露出去。
        其次,加大保密工作的宣传,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保密知识能力。充分利用内部报刊、会议等形式加大对工作人员保密的宣传力度,培养他们的保密意识;发挥各级党校等培训机构对提高公务员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开设信息时代保密工作课程,提高公务人员的素质能力,从思想上、能力上、行为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堵住国家秘密泄露的重要源头。
        第三,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管,全面落实保密政策,建立长效的保密机制。充实政府网站部门审核人员,防止出现因人手不足而出现代履职的现象;实施民主监督与制度监督,将保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体系,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相关的定密、审密程序得以切实履行,保密制度得以切实落实,使保密工作走向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
        时代瞬息万变,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不变!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保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 第20题:

    一、(四)结合背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就你论述的问题,参考背景材料,进行恰当的阐述;2.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字数在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第(四)题:本题是所有申论考试的必出题目,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相反说明,这类试题的立足点都应当与所有材料相连。就本套申论材料来看,无论是食品安全、医药安全,还是网络安全、煤矿生产安全等都涉及一个词汇、一个群体——“公众”,那么全部的问题就都可以用“公共安全问题”来囊括。一旦抓住中心,就需要在提纲中围绕中心列明文章的组成架构,一般来说,这类文章的架构均可以写成:开头(引出问题)——分析原因(重点)——措施(包括已经采取的措施、尚未采取且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总结。
    参考答案:
        浅议公共安全
        作为关系到多数人生命健康、财产损益的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也越来越进入到公众视界。媒体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关注,国家制定有关公共安全的相应政策都显示出探讨公共安全问题的急迫和必要。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公共安全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经济利益的追逐是公共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诱因。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催生出诸多利欲熏心之辈,这些人试图以极低的代价攫取巨额利益,为此罔顾他人生命财产安全,高发的煤矿事故、医疗事故、网络安全事故,令人震惊的各类黑幕、潜规则无不有利益的指挥棒在其间左右。
        政府管理过程中的缺位也是造成公共安全事件的主因之一。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维护市场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竞争秩序的规范。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上力量不足。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面对危机无法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另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人员官商勾结,为违法违规事件大开“绿色通道”,导致公共危机的爆发与升级。也有部分政府机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某些不良或个人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对企业运营放弃正常监管,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公众对公共安全认识不到位助长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次。不少群众对于公共安全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对破环公共安全的行为缺乏深刻认识,只要不明显危害到自身利益,往往漠然视之。这从客观上助长了不法企业与个人的违法气焰,也掩盖和隐蔽了很多“潜规则”和内幕,导致公共安全事件暗中升级,恶性膨胀。
        法制不健全为公共安全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契机。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历经多年仍不完善,同时由于法律制定过程中固有的滞后性导致某些涉及公共安全的规范性文件迟迟难以出台,而社会发展的快捷所带来的各类新型问题又是现行法律所难以规范和前瞻考虑的,因此,法制建设的缺失导致防卫公共危机的最后防线出现漏洞。此外,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的约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关问题的防范与解决。
        要解决具有深刻社会背景、制度背景和经济背景的公共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做到:
        (1)完善法律法规。除了对现在发生的各类违法事件进行明确规定,防患于未然以外,还必须与时俱进,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保证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将行政监管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执法人员加强素质培养,增强公共危机意识。
        (3)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对企业要进行诚信教育和宣传,同时对违法犯罪者要严惩不贷,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政府机关人员更要从严要求,决不能姑息养奸。
        (4)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为公共安全的实现赋予更多硬件保障,以实现低成本、快节奏地应对公共危机的目标。
        (5)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体制。各单位、各人员要形成有机联动,通过制度保证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公共安全问题关涉千家万户、国泰民安,只有将公共危机纳入运行良好的预防处置轨道才能保证其不会成为人民健康、财产安全的“杀手”,才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内环境。

  • 第21题:

    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字数1000字左右。(45分)


    正确答案:

    4.答案提示

      让城市多一片“绿色风景”

      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把绿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但是总体上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仍较少。而且城市绿化尚有误区:一是普遍重草轻树,一些城市热衷于大种草坪,尤其在新建的广场中草多树少。二是绿地设计贫乏,样式单调;重视外来树种,轻视本地树种,绿地失去特色。三是急于求成,有的城市不惜工本,大搞“大树进城”,到农村和山区购买大树,移植进城,结果成活率很低,既没有增加城市绿色,又破坏了山区和农村的生态。

      城市绿化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大挖大填和斧凿痕迹,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一,找到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三者共赢的平衡点。许多城市注重景观效果,偏重快速郁闭成型的造林绿化方法,树种单调、径级较大、规格近似,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管护难度较大;草地和一些引进树种,投入成本高,管理维护费用大,还不能很好地凸显绿化的功能。城市绿化要注重生态适应性,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寿命;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科学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遮阳、环保、引导行人和车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提高绿化用地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变“高”了,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是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许多树木被人为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树木也被习惯性地截冠修剪。结果不仅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经常发生病虫害。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为负担。事实上,我国适合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十分丰富。

      其三,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维持着城乡绿地“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随着国家对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政策,应尽快将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摆上日程。系统规划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完善统一,使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优化,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型城市。

  • 第22题:

    结合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就你论述的问题,参考背景材料;应进行恰当的阐述;2.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字数在 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把安全发展摆在更突出位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进程的加深与加速,我国进入了一个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公共安全形势极为严峻。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6500亿元,约占GDP总量6%。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煤矿安全事故和环境安全事故为最突出标志,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要看到,安全事故多发与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有直接关系,这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也与我们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公共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监管工作不落实、责任追究不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给公共安全留下了大量隐患。

    维护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就不能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把安全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经济发展与公共安全,兼顾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使经济发展不仅建立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基础上,也建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

    坚持安全发展,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安全发展作为长期战略,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有序推进公共安全工作。

    坚持安全发展,就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在治标方面,要严格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市场、企业、社会和环境的监测、监管,认真排查事故隐患,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要严肃处理,该追究责任的追究责任,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保持对公共安全领域违法违规现象的高压态势。在治本方面,具体要从五个层面加以推进:

    立法层面,要着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使维护公共安全有法可依;制度建设层面,要认真制定并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具体单位、具体人的责任,全面建立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健全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和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长效机制;经济政策层面,要重点加强对煤矿、化工等高风险、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政策引导,实行资源有偿使用、提取环保基金、推广安全商业保险等政策,提高准入门槛;保障能力建设层面,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划,有重点地研究和开发相关科技和装备,为公共安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社会环境层面,要大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引导公众和媒体开展公共安全监督,吸收群众参与,凝聚整体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局面。

    坚持安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更突出位置。

  • 第23题: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居民暂住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关于暂住证制度改革的思考

      整体大幅下滑的办证率、基层普遍存在的乱收费以及查证过程中不乏对外来人群的粗暴伤害,使暂住证制度实行了20多年后,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暂住证这种特殊的人口管理制度,在诸多现实问题的冲击下,正在面临着如何改革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该不该要暂住证?

      暂住证制度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必需的,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公安部门出台了政策,外来人员必须办理暂住证。暂住证登记制度是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等。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在很多地方都超过户籍人口的数倍。如果没有必要的管理体系,有可能完全失控。解决外来人口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户籍制度改革。但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马上放开户籍管理又是不现实的,且三五年内都比较困难。一旦放开,整个人口的构成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暂住证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弊端,它需要改革,需要不断完善,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将暂住证制度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

      不少人对暂住证的质疑不断,是因为在这一证件之上附加了诸多不该有的功能。暂住证身兼管理与服务的双重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将管理职能畸形放大,服务职能却得不到很好体现。换句话说,暂住证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附加在暂住证上被异化的某些赤裸裸的创收手段,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衍生。因此,一旦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相对平衡,这一制度是会得到社会认同的。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的目的,是通过登记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共政策,更好地为流动人员服务,而不是要在流动人员和本地居民间画一个身份上的尊卑界线。此外,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在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突出暂住证制度的服务职能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管制型”向“服务型”转轨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衡阳市出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实施细则》,该细则在管理的同时,还推出一系列方便流动人口的服务性措施,规定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享受服务中心劳动就业信息、租房信息、联系家政咨询服务;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享受服务中心代办有关证件、手续服务……原本是“外来人”的流动人口享受着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这些先行一步的探索行为,都可以作为暂住证制度下一步改革的参考和依据。

      总之,暂住证制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弊端,目前的工作任务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暂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工作地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