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老子这种思想的是( )。A.战国时候,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B.秦时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题目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老子这种思想的是( )。

A.战国时候,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B.秦时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相似考题
更多“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以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正确答案:C

  • 第2题:

    ()以水告诫统治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这是水的显著特征,也是“道”的真谛。

    • A、庄子
    • B、管子
    • C、孟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D

  • 第3题:

    老子认为,天下混乱、人民难治的原因,在于统治者追求()。

    • A、自然
    • B、有为
    • C、清净
    • D、无为

    正确答案:B

  • 第4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

    • A、上
    • B、下
    • C、先
    • D、重
    • E、害

    正确答案:D,E

  • 第6题:

    江海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确答案: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为它善于处其下,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指对民要谦下);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愿意拥戴圣人),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而不厌恶。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 第7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 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 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对道德起源的观点,不属于旧唯物主义的是 ( )
    A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B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C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D

    “位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是一种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把民众视为国家之根本的极富人民性的政治学说。以下属于早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观点的是()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④“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天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而不在一姓之兴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1)《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正确答案: “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以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导致人民难以治理。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项。

  • 第12题:

    单选题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出自()之说。
    A

    老子

    B

    孔子

    C

    莎士比亚

    D

    爱默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扁钢的规格是以其断面宽度除以厚度之商表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墨子认为在政治上要解决的"三患"是()。

    • A、民饥
    • B、民伤
    • C、民不得息
    • D、民寒

    正确答案:A,C,D

  • 第15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把上列古文翻译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 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 第16题: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问题:请将要翻译上文?


    正确答案: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 第17题:

    翻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正确答案: 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 第18题:

    老子的下列哪个观点可以体味出清官与贪官的区别:()

    • A、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 B、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C、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D、上善若水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翻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正确答案: 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
    A

    B

    C

    D

    E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正确答案: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

    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

    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

    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

    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江海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确答案: 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为它善于处其下,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指对民要谦下);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愿意拥戴圣人),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而不厌恶。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