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概要说,只有通过德礼而非政刑的手段,才能使人心生可耻,从而实现自我行为约束。这一道德理想注定幻灭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道德通常对人提出上限要求,而法律则以保证人们行为的底线为先。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们心中最低限度的耻辱感首先需要法律底线的确定和保障B.孔子对耻感教化的观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了C.道德涵盖的范围大于法律D.人们应该有羞耻感

题目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概要说,只有通过德礼而非政刑的手段,才能使人心生可耻,从而实现自我行为约束。这一道德理想注定幻灭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道德通常对人提出上限要求,而法律则以保证人们行为的底线为先。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们心中最低限度的耻辱感首先需要法律底线的确定和保障

B.孔子对耻感教化的观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了

C.道德涵盖的范围大于法律

D.人们应该有羞耻感


相似考题
更多“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概要说,只有通过德礼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语·为政》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观点反映了(  )。

    A.教育的政治功能
    B.教育的经济功能
    C.教育的人口功能
    D.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案:A
    解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教育是“化民成俗”的关键一这正是教育的政治功能。

  • 第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 第3题:

    我国古代社会,()提出了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两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BC

  • 第4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道”字,同“导” ,引导,教导;其“齐”,是整治、整顿的意思;其“格”,是正、纠正的意思,是说民众有知耻之心才会自觉纠正不良的思想行为。


  • 第5题:

    1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出自:()

    A.《论语·为政》

    B.《道德经》

    C.《中庸》

    D.《荀子》


    B 解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以格”的意思是:以政令采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孔子的这句话讲的是道德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故选B。

  • 第6题:

    【单选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其中反映出孔子的治国理念()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德主刑辅

    D.刑主德辅


    民免而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