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不正确的是()。A.甲绑架乙后,向其家长勒索财物。乙家长报警后将乙救出。甲的行为未得逞,构成绑架罪未遂 B.甲骑摩托车抢夺乙的一只耳环,价值2万元,后甲感觉一只耳环用处不大,遂将其扔掉。甲的行为构成抢夺罪未遂 C.乙欲盗汽车,向甲借得盗车钥匙。乙盗车时发现该钥匙不管用,遂用其他工具盗得汽车。甲属于盗窃罪未遂 D.甲在黄金首饰柜台偷拿了一枚金戒指后迅速逃离,由于慌乱,金戒指掉落到电梯里,甲离开商场后才发现金戒指不见了。甲属于盗窃罪未遂

题目
下列对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不正确的是()。

A.甲绑架乙后,向其家长勒索财物。乙家长报警后将乙救出。甲的行为未得逞,构成绑架罪未遂
B.甲骑摩托车抢夺乙的一只耳环,价值2万元,后甲感觉一只耳环用处不大,遂将其扔掉。甲的行为构成抢夺罪未遂
C.乙欲盗汽车,向甲借得盗车钥匙。乙盗车时发现该钥匙不管用,遂用其他工具盗得汽车。甲属于盗窃罪未遂
D.甲在黄金首饰柜台偷拿了一枚金戒指后迅速逃离,由于慌乱,金戒指掉落到电梯里,甲离开商场后才发现金戒指不见了。甲属于盗窃罪未遂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对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不正确的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是.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参考答案:ABCD

  • 第2题:

    区别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关键在于( )。

    A.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

    B.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犯罪中止是基于行为人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D.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解析:在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也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D表述错误,故为正确选项。

  • 第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预备阶段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形态
    B.停止在犯罪实行阶段的形态属于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形态和未遂形态中犯罪行为停止下来的原因都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D.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相区别的基本标志


    答案:A,C,D
    解析:
    【精解】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区别主要是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它们的相同点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下来。故选C、D项。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故选A项,排除B项。

  • 第5题: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举动犯没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B.行为犯有犯罪的未遂形态
    C.犯罪结果发生的是既遂,犯罪结果未发生的是未遂
    D.抢劫罪未抢到财物的,是未遂


    答案:A,C,D
    解析:
    举动犯存在犯罪预备这种犯罪未完成形态。行为犯是以法定行为的完成为既遂标准的犯罪,存在犯罪的未遂形态。犯罪既遂的标准是以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完备为标准,完全具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是犯罪既遂,否则,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抢劫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虽然未抢劫到财物,也是抢劫罪的 既遂。

  • 第6题: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是()。

    •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
    • B、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处轻罚
    • C、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 D、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下列关于刑法上的犯罪未遂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只有在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可能发生的犯罪形态,在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未遂的问题
    • B、犯罪未遂是指尚未发生《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际结果
    • C、犯罪未遂是指完整的犯罪行为尚未完全实行
    • D、犯罪未遂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尚未完成

    正确答案:A,D

  • 第8题:

    下列关于犯罪形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 B、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处于犯罪过程中
    • C、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 D、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正确答案:A,D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犯罪形态的说法,错误的________。
    A

    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B

    过失犯罪也可能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C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D

    同一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犯罪形态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过失犯罪的形态包括(  )。
    A

    犯罪既遂

    B

    犯罪预备

    C

    犯罪未遂

    D

    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 C
    解析:
    犯罪停止形态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所呈现的某种状态。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只有犯罪成立与不成立问题,不存在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中止等形态。犯罪停止形态,实际上仅指直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犯罪未遂形态的特征?犯罪未遂有哪些具体分类?

    正确答案:
    (1)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形态具有三个特征:
    ①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认定着手实行犯罪与否的有效办法,是将犯罪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加以区别。前者的本质与作用是为分则犯罪构成行为的实行与完成创造条件,为其创造现实可能性;后者的本质与作用是直接完成犯罪,变预备阶段实现、完成犯罪的现实可能性为现实性。根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具体犯罪及案件情况,就可以正确认定着手实行犯罪与否。
    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犯罪未完成在存在既遂与未遂之分的三类直接故意犯罪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
    a.以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
    b.法定的犯罪行为未能完成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
    c.以法定的危险状态尚未具备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
    认定犯罪完成与否应注意:犯罪未完成是指具体犯罪构成所包含的作为犯罪完成标志的客观要件尚不完备,而不是说没能发生任何具体的危害结果。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完备,在时间上没有任何长短要求,只要一完备构成要件就意味着犯罪既遂的构成。犯罪既遂是犯罪完成的标志,犯罪既遂后决不可能再出现犯罪未完成的停止形态。
    ③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是犯罪未遂区别于着手实行犯罪后的犯罪中止的关键。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在质上应该是阻碍行为人实行并完成犯罪的意志与活动的因素,在量上应是足以阻止犯罪意志和活动的因素,是质与量的统一。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a.犯罪人本人以外的原因,包括被害人、第三者自然力、物质障碍、环境时机等方面对完成犯罪具有不利影响的因素。
    b.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其能力、力量身体状况、常识技巧等的缺乏或不佳情况。
    c.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情况、犯罪工具性能以及犯罪结果是否已发生或必然发生等的错误认识。
    (2)根据不同的标准,犯罪未遂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类型如下:
    ①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犯罪未遂可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未实行终了的未遂。通常认为,实行终了的未遂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实行未了的未遂,因而在量刑时前者一般应比后者从重掌握。
    ②以行为的实行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犯罪未遂可分为:
    a.能犯未遂,是指犯罪行为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既遂而停止下来的情况。
    b.不能犯未遂,是指因犯罪人对有关犯罪事实认识错误而使犯罪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情况。具体又可分:
    工具不能犯未遂,是指犯罪人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按其客观性质不能实现行为人的犯罪意图、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工具,以致犯罪未遂。对象不能犯未遂,是指由于行为人的错误认识,使得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在犯罪行为的有效作用范围内,或者具有某种属性,而使得犯罪不能既遂,只能未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对犯罪的特殊形态叙述正确的是(  )。
    A

    犯罪的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B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C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形态

    D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应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C,D
    解析:
    C项,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D项,《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第13题: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参考答案:B,C,D

  • 第14题: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 )。

    A.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C
    解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在犯罪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分为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完成形态是指犯罪的既遂,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三种形态。注意审题,如果题干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则答案应为B。

  • 第15题:

    下列关于犯罪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B.过失犯罪也可能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C.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D.同一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犯罪形态

    答案:B
    解析: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其中,犯罪既遂称为犯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称为犯罪未完成形态,故A项正确。过失犯罪没有犯罪目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行为,并且过失犯罪必须要有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故B项错误。按照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停止下来而区分出了预备、未遂、中止、既遂的犯罪形态。因此,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犯意形成之后又打消犯意、犯罪既遂之后的悔罪表现等,都不是故意犯罪形态;同一犯罪行为也只能有一种犯罪形态,如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犯罪行为中。故C、D项正确。

  • 第16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没有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C.犯罪预备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迷信犯成立犯罪未遂

    答案:A,B,C
    解析:
    迷信犯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因此迷信犯不成立犯罪。ABC项论述正确。

  • 第17题:

    怎样理解犯罪未遂形态的特征?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中止形态、既遂形态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所谓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这一,也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这是犯罪未遂形成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形态区别于犯罪既遂形态的主要标志。所谓犯罪未完成,在存在既遂与未遂之分的三类直接故意犯罪里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类是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另一类是法定的犯罪行为未能完成;
    再一类是法定的危险状态尚未具备。犯罪完成与否即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完备与否,其显著标志是看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所规定、要求的犯罪客观要件的完备与否。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是犯罪未遂形态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着手实行犯罪后的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所谓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止犯罪意志的原因”。
    一方面,从性质上看,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应该是阻碍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志与活动的因素。
    另一方面,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还必须达到足以阻止犯罪意志和犯罪完成的程度。

  • 第18题:

    不属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是()

    • A、犯意表示
    • B、犯罪预备
    • C、犯罪未遂
    • D、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犯罪形态包括()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多选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表述正确的是()。
    A

    故意犯罪形态可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

    B

    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形态

    C

    过失犯罪没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D

    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预备形态

    E

    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犯罪未遂形态的特征?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中止形态、既遂形态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所谓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这一,也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这是犯罪未遂形成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形态区别于犯罪既遂形态的主要标志。所谓犯罪未完成,在存在既遂与未遂之分的三类直接故意犯罪里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类是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另一类是法定的犯罪行为未能完成;
    再一类是法定的危险状态尚未具备。犯罪完成与否即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完备与否,其显著标志是看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所规定、要求的犯罪客观要件的完备与否。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是犯罪未遂形态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着手实行犯罪后的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所谓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止犯罪意志的原因”。
    一方面,从性质上看,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应该是阻碍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志与活动的因素。
    另一方面,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还必须达到足以阻止犯罪意志和犯罪完成的程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

    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

    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

    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 D
    解析: 理由:本题涉及故意犯罪形态的基本观念。

  • 第24题:

    问答题
    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中止形态、既遂形态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中止、既遂属于犯罪过程中在犯罪的某个阶段,由于犯罪主客观原因的变化和作用而使犯罪停止下来不再发展变化的不同状态和结局,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之间的区别
    ①二者区别关键在于有无着手,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
    ②二者的处罚原则有所不同。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之间的区别
    ①犯罪行为所处阶段不同。犯罪未遂既可以产生于犯罪过程当中,也可以产生于犯罪行为完成时;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过程当中。
    ②犯罪未完成的原因不同。犯罪未遂停止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中止则是由于犯罪人自动放弃某种行为。
    ③犯罪人的主观意图不同。犯罪未遂的停止状态中,犯罪人还具有犯罪的主观意图,而犯罪中止的停止状态中,犯罪人放弃的犯罪的意图。
    处罚原则不同。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①二者关键在于是否完全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如果犯罪行为完全具备了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则属于犯罪既遂;如果不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且在实行过程中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则属于犯罪未遂。
    ②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也不同,犯罪既遂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罚,犯罪未遂则比照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