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死刑复奏首先在北齐律中确立B.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北魏太武帝时C.死刑复奏制度体现了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D.唐代实行死刑三复奏

题目

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死刑复奏首先在北齐律中确立

B.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北魏太武帝时

C.死刑复奏制度体现了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D.唐代实行死刑三复奏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死刑复奏首先在北齐律中确立 B.死刑复奏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答案:B,C
    解析: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故C选项正确。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故D选项错误。

  • 第2题:

    21、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司考)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 的体恤


    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 第3题:

    4、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司考)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 的体恤


    (1)人死不可复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南朝宋和北魏法律均有规定,主要都是规定对于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 (2)死刑复奏制一方面显示了对死刑重罪的慎重,同时也是使得皇帝直接控制大案要案,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死刑复奏制度为隋唐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唐朝的死刑复奏一般是“三复奏”,即要经过三次复奏。司法官违反复奏规定的,要被处罚。

  • 第4题:

    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死刑复奏制度


    正确

  • 第5题:

    13、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死刑复奏制度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