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本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1)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2)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的有效措施。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本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

(1)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

(2)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的有效措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老师在讲课前展示教具、宣布考试成绩两种行为造成了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具是一种新异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相对于新课内容,考试成绩对学生产生的关注强度更大,学生必然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到考试成绩上。(2)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措施有:第一,上课前,明确告知学生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排除与课程无关的刺激的干扰,如宣布成绩、发放作业等可安排在新课程结束后;第三,合理设计课程,安排教具呈现的时间和顺序,保持教具作为新刺激的相对强度;第四,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间接兴趣,并努力将其发展为直接兴趣。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本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问题:试分析材料中的感知觉规律。


    答案:
    解析:
    (1)幼儿期,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材料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2)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材料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4)这位教师实际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6分)
    (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9分)


    答案:
    解析:
    (1)①教具过多:标本、挂图三张和视频材料;②教具过早呈现:课前就全部摆放、悬挂教具,吸引学生围观;③教具选用未考虑强度律:标本过小,后面的学生看不清;④PPT设计未考虑差异律: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⑤词和形象的配合不当:不断地对PPT翻页,没有适时作出讲解;⑥未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学生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听清。(每个要点1分,答对4个要点给6分)(2)①要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要了解各种直观的优缺点,灵活选用。案例中林老师未合理选用标本,青蛙标本过小,可以不用。教具要适时呈现,避免为了直观而直观。(2分)②要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要在提供视频等直观之前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适时结合语言加以表述。(2分)③要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学实际中可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突出直观教具的特点。案例中林老师的课件制作应该突出对象与背景的差异。(2分)④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教具大小应该有利于全体学生感知,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直观方式。(2分)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分)

  •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反应灵活、爱好交际,他上课时爱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乙同学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好交际,他上课时不爱发言,学习不主动。
    甲、乙同学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面对二者的不同表现,作为教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答案:
    解析:
    (1)甲同学活泼好动、热爱交际,属于多血质;乙同学安静稳重、喜欢沉思,属于黏液质。
    (2)作为教师,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对甲同学要多安排任务或对甲同学从严要求;对乙同学多安排需要耐心的任务或对乙同学更多的鼓励、提高效率。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反应灵活、爱好交际,他上课时爱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乙同学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好交际,他上课时不爱发言,学习不主动。
    甲、乙同学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面对二者的不同表现,作为教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答案:
    解析:
    (1)甲是多血质,乙是粘液质;(2分)(2)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1分)①对甲同学要多安排任务或对甲同学从严要求;(1分)②对乙同学多安排需要耐心的任务或对乙同学更多地鼓励、提高效率。(1分)

  •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6分)
    (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9分)


    答案:
    解析:
    (1)林老师的直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适当。首先是直观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放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当中使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时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第二,直观教具的设计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标本太小,学生无法看清,实物直观的效果难以显现;其次,林老师在设置PPT时,没有考虑到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差异律,致使对象与背景无法有效区分出来,导致字很模糊,学生看不清。
    第三,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必须注意使言语和直观正确地结合起来。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2)教师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教师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选取较为清晰直观简洁的直观方式。
    其次,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材料中,教师过分强调直观的原则,忽视了上课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师应适当减少直观的内容,将直观展示与学生互动、教师讲授相结合。
    其三,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
    其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直观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